老李患糖尿病多年了,他最怕的就是發生醫生說的那些可怕的併發症,聽說糖化血紅蛋白是最能體現將來會不會發生併發症的金指標。
他停掉了每天的手指測血糖,每一兩個月到醫院去查一個糖化血紅蛋白,他覺得這樣省事多了。一年半後,老李體檢時發現眼底有視網膜病變。
這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醫患溝通問題,內分泌科醫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需要花大量時間和患者交代清楚:糖化血紅蛋白正常並不等於血糖平穩。
糖化血紅蛋白不是萬能的
血紅蛋白的平均壽命長達 120 天,且糖化血紅蛋白的生成速度與 2~3 個月內血糖濃度水平成正比。
因此,臨床上認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能夠更準確地反映過去 2~3 個月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能夠綜合反映患者過去 2~3 個月內空腹和餐後血糖的綜合水平,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評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雖然是目前臨床上監測糖尿病的「金指標」,但它僅僅表示近 2 到 3 個月血糖的平均值,卻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波動情況。
有的患者血糖每天波動過大,對身體同樣有很大的損害。因此糖化血紅蛋白絕對不能替代每天監測的瞬時血糖,兩者各有側重,降糖應兩者結合。
個體化看待糖化血紅蛋白
在我國,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 (2015 年版)》和《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建議將 HbA1c 用於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狀況,但暫不推薦在我國將 HbA1c 作為糖尿病診斷切點。
對於採用標準化檢測方法,並有嚴格質量控制,正常參考值在 4.0%~6.0% 的醫院,HbA1c 6.5% 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參考。
有的人十分追求「低數值」,認為糖化血紅蛋白數值越低就是控制得越好,或檢測結果與正常範圍略有偏差,就認為血糖出了問題。
其實糖尿病的控制因人而異。對普通成年人來說,小於 7% 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患者是孕婦,或有嚴重低血糖病史,或年齡較大、已經有多年病史且出現微血管、大血管併發症等,多種藥物及胰島素超劑量治療仍難以達到正常值,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可以適當放寬。
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數值也要與個體相結合:
當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與血糖不符時,需要對矛盾結果進行思考,尋找背後的臨床意義。
因此,若僅依據此數值給藥治療,可能會導致用藥過量或劑量不足而影響療效。糖尿病的治療一般需要結合空腹血糖、餐後 2 小時血糖或糖耐量試驗、全天血糖等檢測及其他相關檢查,綜合判斷,才能精準治療。
本文作者:洪雲鋼,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