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發病率高,能不能控制病情並減少併發症的影響,關鍵在於日常管理,所需要的首要因素是耐心。但是,有些人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只要用著藥,就沒什麼事,甚至連血糖也不測,只是憑個人感覺用藥,這樣便會帶來血糖波動,也會帶來一系列不可逆的併發症。那麼,血糖要如何監測,除了血糖還要關注哪些指標呢?
目前在我國,特別是一些基層醫療單位,對於糖尿病的診斷依據,主要是空腹血糖、隨機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耐量試驗。但是,這幾項檢查影響因素很多,同時,研究已確認糖化血紅蛋白與併發症的關係,一些國家也已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首要指標。
目前常用的糖尿病血糖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主要依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高危人群的血糖水平,這些檢測中,空腹血糖檢查需要整夜禁食,糖耐量檢查過程較為繁瑣,因此有諸多不便,採用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則不需要禁食,可反映檢測前數周的血糖水平,而不僅是單一時間點的血糖水平,對診斷有更好的指標意義。當前的推薦建議是將糖化血紅蛋白大於或等於6.5%作為2型糖尿病診斷,將6.0%到6.4%認定為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抽血前8到12周的血糖情況,因此建議每2到3個月檢測1次。這對診斷,以及了解病情進展和指導用藥都很有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優點是可以反映受檢者的近期血糖水平,缺點是當血糖短期內快速升高的時候,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反應滯後,這對可疑的1型糖尿病診斷就不適宜。此外,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腎功能受損時,病情複雜,常合併有溶血、缺鐵、貧血,還有尿素氮等因素,都會影響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這也是不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用於妊娠合併糖尿病診斷的原因。
很多人在診斷為糖尿病後,家裡備了血糖檢測裝置,也認為跑醫院太麻煩,在家想起來的時候測個血糖就可掌握病情了,這便陷入了誤區。實際上,除了血糖外,尿常規檢查也是方便且經濟的了解糖尿病病情的手段,這其中的關鍵指標有3個,尿糖、尿酮體、尿蛋白。
尿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血糖水平;尿酮體,可以在排除糖尿病酮症的前提下,來指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尿蛋白可以指導早期防止腎臟病變。尿糖出現加號,說明血糖已高,但不能反映低血糖水平,此外,如果腎臟受損,血糖不高的時候,也會出現尿糖。尿酮體有加號,提示酮症的可能性,如果有2個或以上加號,就代表酮症可能已經出現。產生酮症的原因可能是持續高血糖,也可能是血糖控制較好的情況下,把飲食控制得過嚴,這時就需要適當增加進食量。尿蛋白加號反映的是糖尿病腎病的狀態,說明腎臟受損或有尿路感染,這時候就要做其他檢查,並結合病情進行相應處理。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固然重要,但同時還要關注與糖尿病相伴隨的機體功能變化,這其中的標配要點是血壓、血脂、視力。管控血壓和血脂是為了減少血管併發症,以及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由於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影響,血管會發生滲漏,導致視網膜出血、瘢痕、視力喪失,因此得了糖尿病後,最好每1年進行1次眼科檢查。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