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至5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辦的第七屆免疫介導消化系統疾病論壇及第八屆腸黏膜屏障與相關疾病論壇在京舉行。
本次論壇是一次消化學界的學術盛宴,國內外近百位消化領域專家學者匯聚一堂,300餘名全國各地代表到會學習交流。開幕式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致辭,高度評價了本次論壇的學術水平。大會主席劉玉蘭教授致歡迎辭,隨後各位專家進行學術報告。
王建六致辭
劉玉蘭致辭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夏洛蒂醫學院的Daniel C. Baumgart教授就炎症性腸病的超聲診療進行了匯報闡釋,並介紹了增強微血管顯象等新型的超聲技術。
日本東京國立腫瘤中心醫院的Yutaka Saito教授探討了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IBD(炎症性腸病)相關腫瘤的診療中的有效性,展示了真實病例的手術錄像,令人印象深刻。
專家進行學術報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劉玉蘭教授作了題為「浩瀚的微生物群中——誰是脂肪肝的元兇?」的報告,指出目前腸道微生態與疾病關係的研究僅探索菌群的變化遠遠不夠,倡導後基因組時代需重視靶菌的功能驗證,開展精準微生物學,並介紹了其團隊在與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的革蘭氏陰性菌功能驗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緊扣前沿熱點,發人深思。
解放軍總醫院的孫剛副主任醫師介紹了腸道病毒組的研究現狀並提出了探究病毒高效、快速檢測手段,利用腸道內病毒提高腸道微生態移植成功率等創新研究的方向,角度新穎。
北大第三醫院的段麗萍教授闡釋了腸道微生物組在情緒調控中的作用,介紹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分析了腦-腸相互作用的可能機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的張學武解析了菌群紊亂和自身免疫病的機制,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陳寧副主任醫師介紹了IBD(炎症性腸病)患者合併病毒性肝炎時的治療策略,提倡積極抗病毒治療,注重HBV相關篩查及疫苗接種、監測。何晉徳教授分析了IBD(炎症性腸病)患者中EBV(EB病毒)感染狀況及其嚴重併發症,提倡重視IBD(炎症性腸病)中EBV(EB病毒)感染。北京協和醫院的錢家鳴教授介紹了沙利度胺在IBD(炎症性腸病)治療中的應用方案及不良反應,內容緊密結合臨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北京佑安醫院的閆惠平主任醫師解析了各種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肝病診斷中的意義,鼓勵PBC患者一級親屬進行自身抗體篩查。
上海仁濟醫院的馬雄主任醫師解讀了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診斷和治療共識,講解了大量肝臟病理圖片,令人印象深刻。
專家進行學術報告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的張文教授介紹了IgG4相關性疾病進展,更新了對於IgG4相關疾病的管理和治療方面的認知,使人受益匪淺。
西京醫院的劉志國副主任醫師、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周璐副教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秦環龍教授等專家也作了精彩演講,內容貼近臨床,立意新穎、引人入勝。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參會代表們積極提問,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論壇現場
每部分講座之後的疑難病例討論是最有懸念、最引人入勝的環節,三份北大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精挑細選的經典病例,分別是IBD(炎症性腸病)合併EBV(EB病毒)感染,特發性門脈高壓及Good's症候群,既有診斷上的疑難困惑,又有治療上的進退維谷。會場嘉賓踴躍地發言提問,抽絲剝繭,逐步接近真相,精彩紛呈、亮點頻出,讓人大開眼界,收穫頗豐。
為期兩天的第七屆免疫介導消化系統疾病論壇及第八屆腸黏膜屏障與相關疾病論壇圓滿落下帷幕。論壇視角獨特,既注重基礎研究,又緊密貼合臨床,討論的都是近年的熱點難點問題,涵蓋消化、肝病、風溼免疫等多個領域,為多學科間進行充分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獲得了現場專家及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合影
一年一度的免疫介導消化系統疾病論壇及腸黏膜屏障與相關疾病論壇已逐漸成為品牌會議,隨著會議影響力的逐步擴大,將有更多醫師將從中獲益。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