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屬植物中最高大的品種是血紅杜鵑花。印度那加邦賈普富山上有一株這種杜鵑花髙達19.81米。據說髙達27.43米的一株中國雲南大杜鵑花有一段樹椿現在還保存在蘇格蘭高原上的因弗裡韋植物園中,是世界上最大的杜鵑花。
杜鵑花(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稱山躑躅、山石榴、映山紅,系杜鵑花科落葉灌木,落葉灌木。全世界的杜鵑花約有900種。中國是杜鵑花分布最多的國家,約有530餘種,杜鵑花種類繁多,花色絢麗,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傳說杜鵑花是由一種鳥吐血染成的。
重慶西南,酉陽、秀山等地,盛產杜鵑花,大多都叫映山紅。
杜鵑花是落葉灌木,高2~7米;分枝一般多而纖細,但也有罕見粗壯的分枝,國家5A級風景區《百裡杜鵑》保存著最原始古老的杜鵑林,這裡的杜鵑歷來以花朵大、花豔、樹大而著稱,隨著人們對這片原始杜鵑林的重視在2010年相繼發現幾株粗壯的原生杜鵑樹。此樹為2010年調查發現,地徑92釐公分,樹共有椏枝十枝,樹高近7米,十個椏枝單個直徑平均近20公分堪稱中國杜鵑花之王。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釐米,寬0.5-3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葉脈為羽狀網脈,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
花2- 3 (-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鬥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釐米,寬1.5-2釐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釐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花葯背著藥著生,孔裂,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蒴果卵球形,長達1釐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杜鵑性喜涼爽、溼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分布範圍
中國分部
廣布於長江流域各省,東至臺灣、西南達四川、雲南[1];湖北麻城擁有中國最大的古杜鵑花群落,已被上海吉尼斯總部獲批;在長白山區及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地區等都有大量分布。
世界分布
杜鵑花在全世界約有960餘種,亞洲最多約850種,北美洲24種,歐洲9種,澳大利亞1種,中國約佔560種,佔全世界種類的59%。我國的橫斷山區和喜馬拉雅地區是世界杜鵑花的現代分布中心之一。
來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世界之最網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