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說過一句話:「我幾乎從來不生氣,因為我認為沒必要,有問題就去解決,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
「不生氣」,誰都會說,誰也想去做,但做到的人卻很少,樸實無華的一句話,蘊藏著深深的哲理。
生氣傷感情,和氣好伴侶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佛家的勸世格言,人生如戲,聚散皆是緣。難得有緣聚在一起,為什麼要生氣呢?
相識一場如此不易,不知何時緣分已盡就要散去,下輩子不見得再遇到,為什麼不好好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情感?
攀比是最要不得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福分,想法不同,認識不同,有什麼可以比較的呢?
萬事萬物都應該順其自然,強求是來不得的。糊裡糊塗的活著才是真。
生氣最傷身體,何必要與自己過不去
人生世上不容易,作踐自己多可惜;生氣生上一分鐘,六十秒鐘沒福氣;氣生上一小時,六十分鐘冒傻氣;生氣生上一星期,傷了肝來害了脾。人生要想少生氣,幾件事項須牢記:小事小非莫計較,一眼睜來一眼閉;有人出語傷情面,未必全是有惡意;有人處事拂我意,想必有其難唱曲;
……
現在人的「莫生氣」順口溜,可以說是句句在理,字字珠璣,把生氣的壞處道的淋漓盡致,讓人望氣生畏。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天天生氣發牢騷的話,對身體是相當有害的。
人活著就是靠一口氣來支撐,氣不順就會影響血液運行,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與血相輔相承。只有氣血暢通,身體才會健康。
自古養生之人,都注重養氣調血,保持氣血暢通,心情愉悅。
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氣呢?那可不是只說說那麼簡單,一個人只有具備好的心態和一定的修為才可以變得豁達,也只有豁達的人才能做到不生氣。
豁達其實就是一種氣度,與學歷和財富沒有關係。有的人學歷很高,什麼研究生、碩士、博士一步步的往上學,榮譽證書堆了那麼高,可他該生氣時還照樣生氣,脾氣發得比誰都大。
大富大貴的人家大多財大氣粗,根本不把常人放在眼裡。即使受一點小委屈就覺得臉上無光,怎麼會做得到不生氣的心平氣和。
「不生氣」,其實就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這種由聰明變成糊塗的糊塗,才是大智大慧,才會真正做到不生氣,隨緣得失。
我們不可能與世隔絕,活著就會被世事紛擾,就像陳丹青先生所說的那樣,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事情過後就拋之腦後,不要活在回憶裡,更不要糾纏不休。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如果真能依照洪應明的話去做,那還有什麼氣可生呢?
既然沒有什麼氣可生,那麼身體何愁不會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