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修央視《綠水青山看中國》曬青海

2020-11-22 人民網青海站

原標題:葛玉修央視《綠水青山看中國》曬青海

  10日晚,被譽為「青海湖鳥王」「中華對角羚之父」的葛玉修登上了中央一套熱播欄目《綠水青山看中國》。一幅幅葛玉修鏡頭下的青海湖畔棕頭鷗、斑頭雁、中華對角羚圖片,記錄下了大美青海,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大美青海。

  作為首位拍攝到「中華對角羚」的人,葛玉修爬山臥雪歷盡艱辛拍攝了10萬多幅野生動物照片。為了將環保理念傳遞給大眾,多年來,他深入學校、企業、機關……足跡遍布北京、廣州、湖南、湖北、安徽……先後做了540餘場演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的攝影作品看到了青海的生態之美,同時,也更加重視了生態環保,自覺加入到關愛環境、關愛自然的隊伍中。葛玉修說:「我不是一個高調的人,但我願意用這種宣傳手段,讓更多人關注青海、關心生態保護。」

  「看看以下哪幅圖片是中華對角羚?」葛玉修作為出題嘉賓給現場選手列出這道題時,很多人通過這道題了解到中華對角羚。葛玉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野生動物就是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縮影。中華對角羚從之前的300多隻恢復到現在的1600餘只,從當初的比大熊貓還要稀少到現在公路邊隨處可見,這足以說明青海省委省政府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做出的成績。「我希望全國觀眾從我的圖片開始認識青海的野生動物,認識大美青海。」

  從本月5號開始,央視綜合頻道和科教頻道聯合推出了一檔大型演播室益智類文化節目《綠水青山看中國》,這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後,央視推出的又一檔頗有影響力的文化類節目。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間黃金時段21點播出,共有9期,每期90分鐘。

(責編:王紅玉、楊陽)

相關焦點

  • 保護野生動物守護綠水青山
    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看到了嗎?都蘭牧民救了一隻赤狐!」近日,一段我州都蘭縣溝裡鄉牧民群眾救助受困赤狐的視頻走紅網絡。央視新聞直播間、青海新聞聯播、西海都市報等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先後播報。
  • 葛玉修:野生動物應自然地生存死亡,人類才是「亂入者」
    還有水鹿、金錢豹、大鴇、白尾海雕、狍子等以前看不見或不常見的動物都出來了。」葛玉修很驚喜,白鷺的生存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曾經,他最多能見到一兩隻,現在,在西寧市東出口水域、貴德都拍到過十幾隻成群的白鷺。也正是在這種追逐和交流的過程中,葛玉修發現,除了業內人士,很少有人知道「普氏原羚」這個名字,面對這種中國獨有的物種,他想給它們起個叫得響的中國名字。  在和專家們研究後,考慮到普氏原羚的雄性,犄角相向對彎,呈現著對稱之美,葛玉修發出呼籲,建議將普氏原羚改名為「中華對角羚」。
  • 數描中國|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繪出美麗中國新顏值
    數描中國,筆耕不輟。這個冬天,約17萬隻候鳥在鄱陽湖溼地集結;塞罕壩林場的112萬畝人工林正在生長;太原汾河碧波清流,「汾河晚渡」美景重現……如今的美麗中國「顏值」不斷上升,「十三五」收官之年,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亮麗底色,生活多了一份清新的幸福。今天,來聊聊生態文明建設的那些事兒。
  • 大美青海 野性之美
    在中國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北和海西州。 中國「極度瀕危野生動物」,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國分布於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河北的山區。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併入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九九重陽拾階登高望遠,長青中國守護綠水青山
    長青中國愛心林裡不時傳來悅耳的鳥鳴,披上秋裝色彩的大珠山生機盎然。四年前,長青中國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4A級景區大珠山設立了佔地四十畝的愛心林。公司員工每年都在重陽節登高望遠之日來到愛心林撿拾垃圾,踐行長青中國守護綠水青山的莊嚴承諾。
  • 快看!浙江衛視《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揭秘仙居如何把綠水青山建得...
    8月11日21:30   浙江衛視播出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仙居篇   浙江衛視電視理論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第九季《「兩山」理念15年》第二集《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播出,由主持人席文、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夢雲、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蔡浙飛組成的「兩山尋訪團」,奔赴仙居,體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綠色生活方式。
  • 看見了青山 望見了綠水
    河水渾濁、耕地佔用、臭氣燻天——這樣的農村,是否與印象中「青磚紅瓦、綠樹成蔭、坐看蜻蜓戲水、閒聽兒童嬉鬧」的場景大相逕庭?
  • 踐行「兩山論」 守護綠水青山
    前不久,青海木裡礦區非法開採造成巨型溝壑,大量植被受到破壞,青海省對此快速回應,對相關失職失責領導幹部嚴肅處理,雷厲風行,絕不姑息,彰顯了在環境問題面前「零容忍」的態度。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對破壞生態環境、消耗大量資源和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堅決停工停產,不整頓不「放行」,對違規違法、偷排「黑水黑氣」的企業更要實行「一鍋端」,動真碰硬,嚴辦到底,決不心慈手軟。
  • 為綠水青山罩上「防護網」
    記者近日到貴州省檢察院採訪時得知,該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探索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工作新機制,為綠水青山罩上司法「防護網」。     成立專門辦案機構,開闢生態司法「綠色通道」     4月24日,貴州省公、檢、法省一級機關分別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其中貴州省檢察院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
  • 潮評|綠水青山裡要有魚躍鳥鳴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逯海濤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向世界發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聲音」:「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 【全國兩會同期聲】楊偉軍:建設管道分質供水系統 發展綠水青山城市
    全國政協委員楊偉軍—— 建設管道分質供水系統 發展綠水青山城市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陳昂昂 【觀點】 推行城市管道分質供水(直飲水)系統,是踐行生態文明戰略、發展綠水青山城市的千年大計
  • 「致敬警察節」保護野生動物,守護青綠水青山
    「致敬警察節」保護野生動物,守護青綠水青山 2021-01-07 2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種養結合、農畜循環,保護家鄉綠水青山_中國婦女報<20180725期>第...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 記者 許真學□ 於燈燈走進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楊柳村7組,成片的橄欖林中,一排排豬舍掩映其中,豬舍後院就是沼氣池,一坡之隔的池塘裡還種了蓮藕,養了魚蝦。
  • 2020兩會建議|葛玉修:建議將黑頸鶴定為國鳥|中國綠髮會徵集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編者按:日前,綠會收到來自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特聘專家、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特聘環境教授、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葛玉修關於將黑頸鶴定為國鳥的建議。該建議從歷史性、文化性、代表性、獨特性、新聞性、神秘性等方面分析了將黑頸鶴定為國鳥的優勢,原文如下,歡迎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探討給予意見或建議。
  • 對口幫扶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對口幫扶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20-12-03 14:35:12 責任編輯:田博群 2020年12月03日 14:35 來源:光明日報參與互動   在世界減貧實踐中,中國的對口幫扶為世界創造了一條積極有效的成功經驗
  • 五省市「曬」國土綠化「成績單」 扮靚綠水青山各有「招」
    8月28日,青冀浙閩渝五省市林業部門負責人在西寧舉行的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上「曬」出國土綠化「成績單」,「過招」扮靚綠水青山經驗。圖為會議現場。 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8月28日電 (記者 羅雲鵬)28日,青冀浙閩渝五省市林業部門負責人在西寧舉行的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上「曬」出國土綠化「成績單」,「過招」扮靚綠水青山經驗。
  • 來自綠水青山間的迴響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題:來自綠水青山間的迴響開欄的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美麗中國,照見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15年來,「兩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不斷推進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生動繪出美麗中國、幸福家園的模樣。守護綠水青山,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臨近歲末的餘村,寒意濃重,但村民胡有乾家的農特產品卻銷售紅火。「這幾天,光冬筍就賣出去了十幾噸!」胡有乾高興地說。
  • 談談綠水養龜的利與弊和怎麼養出綠水!
    那麼什麼是綠水呢,綠水其實就是水體裡的綠藻等單細胞生物繁殖開來,形成水體的一種顏色。現在很多龜友都認為綠水養龜對龜有很大的好處,但是殊不知綠水養龜啊其實也有它的壞處!那我們就先來說一下綠水養龜的好處吧! 一、綠水養龜的好處!
  • 溧陽「三十而立」再出發 在綠水青山間跑出發展加速度
    新一輪創新型經濟發展,溧陽沒有被起伏的山巒擋住目光,率先提出建設以「生態創新」為核心的「長三角生態創新示範城市」,以先進位造經濟、高端休閒經濟、現代健康經濟和新型智慧經濟為代表的「四大經濟」正在綠水青山間跑出發展加速度。2019年,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在30家省級高新區中排名蟬聯第一。上汽集團與國內鋰電池領軍企業寧德時代決定在這裡投資200億元打造國內規模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
  • 如何養出一缸好綠水,綠水對魚有什麼好處?
    養綠水最快的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有的水怎麼也養不綠?養綠水最快的方法是在缸中移入綠水種。簡單、快速、有效。如果沒有綠水種,自己硬養好養麼?也不難,養綠水需要幾個元素——陽、氧、養。陽就是陽光,這個陽光不是越強越好,在實際當中,在北屋窗臺也可以養出綠水,可見只要有適當照度的光是可以的。氧就是氧氣,氧氣要充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