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麼一件往事:武昌蛇山黃鶴樓公園樹叢中,一隻花面狸被人們擒獲,交由市動物園飼養。這隻花面狸重約十公斤,長近一米,相貌兇悍,齒利嘴尖,靈活異常。其正身毛呈褐色,臉上毛黑白相間,四腿短小,尾巴長約半米。交接過程險象環生,工作人員將花面狸誘導到動物園的制式籠中時,頗費周折。身體極度柔軟的花面狸好像沒長骨頭似的,見縫就鑽。而且見人就咬,還不時發出尖厲的叫聲,甚至將捆綁其腿的鐵絲咬成鋸齒形。
就是這樣的禽獸,如果探究一下它的特性,會發現其間有著不少的學問呢。
狸,俗稱野貓,屬脊椎動物哺乳類貓科,大小似狐,有斑如貓,圓頭大尾,善竊雞鴨、捕鼠,古籍中多有記載。《說文解字》:「狸(狸的異體字),伏獸。」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狸善藏伏也。」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善伏之獸,即俗所謂野貓。」狸善搏雞捕鼠,宋羅願《爾雅翼》:「狸,善搏者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搏狸」「搏牲」。狸搏雞捕鼠的一套特殊本領,就是捕獲獵物前先埋伏不動,突然縱身向前,咬住拖走,乾淨利索,所以被人們稱為「伏獸」。也正因為這一特點,古籍中,狸與埋相通。當狸作埋講時要讀mái音。如《周禮·大宗伯》:「以狸沈祭山林川澤。」「狸沈」就是「埋沉」。古代祭祀山林之神用埋牲於土中的辦法,而祭祀河水之神用沉牲於水中的辦法。古代稱魚、鱉、龜、蚌之類的東西為「狸(埋)物」,因為這些動物常把身體埋藏於水、泥中。古代,又稱藏在房屋孔穴中的蟲子為「狸(埋)蟲」。
不僅如此,由於狸的這一特性,還造出一些分別字來。狸的埋伏狀態與其他物品掩藏在泥土草叢中無異,所以既有從土的「埋」,還有從草的「薶(mái)」。《集韻·皆韻》:「薶,《說文》『瘞(yì)也。或作狸、埋』。」「瘞」就是「埋」。《漢書·楚元王傳》:「又多殺宮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生薶」就是「生埋」,活埋。
又如「霾」,《字彙補·雨部》:「霾,與埋通,瘞也。」古籍中,霾常作遮掩、隱沒、埋藏講。如《楚辭·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是說,戰車的兩輪被泥土埋住,駕車的馬匹也動彈不得,楚國的將士們仍手持鼓棰使勁敲打。詩中的「霾」就是「埋」。現在常說陰霾、塵霾、霧霾,「霧霾」是時下一個熱門話題。霧霾是說空氣中水汽和塵埃很多,能見度甚低,遠近看不清楚,好像被掩藏、遮蓋住一樣,這也與「狸(埋)」的意思相類。
其實,「霾」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字形作,雨字頭下是一隻動物的形象,可能是狸,周圍有三小點,疑表示塵埃。《詩經》中也出現了「霾」字的身影,如《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霧霾滿天的日子裡,心情鬱悶,不由懷念起她的心上人來。其中「霾」正是霧霾之義。
由此可見,古人把從土、從草、從雨之mái,都用動物狸的形象去詮釋,狸這種動物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一定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