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學家認為,人類文明並非從發明文字開始,而是從第一個廁所建立開始。廁所在現今人們追求的精緻生活中所佔地位之重要,從近來國人赴日搶購馬桶蓋的火爆場面便可窺一斑。廁所歷經幾千年的演化進程,記錄著人類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的足跡。
室外「坑廁」掀開文明首頁
人類先民很早就開始注意如廁衛生了。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從史料看,周代的宮廷廁所已設有漏井,穢物可自然落入池內。《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井匽」就是廁所的古稱,又稱「偃」。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姬孺「將食,漲,如廁,陷而卒。」精短的八個字傳神地記述了晉景公離奇的境遇。清代的《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說:「今山西各處之廁,皆下掘坎深約六七尺,廣如之,而橫兩板於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沒頂,疑晉時遺制。」由此可見,晉景公的悲劇,緣於先秦時廁所的過於簡陋。
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是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面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相對野外隨地解決,這種簡易設施邁出了人類如廁文明的第一步——將排洩物置於可操作的範圍,防其四溢漫流,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豬廁合一」突出綜合利用
據考證,廁所在秦漢時期稱為廁、溷、囿。「溷」在先秦時代一般專指豬圈,後來則指豬圈與廁所兩重含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的純農業定居者,我國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糞肥技術。至少在戰國末期,人們發現豬糞尿和人糞尿等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後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於是,秦漢時期出現了帶豬圈的廁所——「溷」。即建造時把廁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讓糞便由此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用。
在我國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牲口圈與廁所靠近,圈裡有糞肥的痕跡。豬圈與廁所合一的生活習慣,使得兩個汙穢處集中於一處,減少了汙染源,清理起來更方便,有效利用了生活空間,同時也有利於資源的再利用。
和先秦時期的「坑廁」相比,秦時的廁所已出現了隔牆和獨立的尿槽,專家推測隔牆是男女廁所出現區分的標誌。從漢代開始,廁所設計得更小巧、更安全。上流階層比較講究的廁所,通常是在家宅院外的豬圈之上建一所隱蔽小房子。西漢末期,廁所有了更具隱私性的圍牆,上廁所的陡峭木梯,被寬闊平緩的臺階或斜坡所取代;一些廁坑兩側還建有高出地表的腳踏;有的廁所中已經出現了兩個坑位,廁壁上設有窗戶或開有天窗來通風。到了六朝時期,廁所還設置了排汙圓洞,在內部結構和樣式上更加美觀,生活氣息更濃。
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漢代古墓中發現的陶製廁所,就是採用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屋簷懸在山牆以外,這種設計能使廁所內的汙穢之氣迅速排出。在商丘市芒碭出土的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后陵墓中,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坐便冥器。這個建造於2000多年前的石質坐便器,不僅有靠背等裝飾,在其上方的牆上,還鑿有一個衝水的管道,其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水衝廁所極為類似。
抽水馬桶象徵西方現代文明
古代西方最早的水衝坐式廁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米諾斯王國,在克裡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裡,人們將木製廁所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僕人擔水倒入溝渠。由於設施在當時相當昂貴,僅僅是王室能夠享用。在抽水馬桶發明前,室外茅房、夜壺及封閉馬桶是古代西方人的三大排洩場所。
直到中世紀,夜壺或者簡易的土罐,仍是普通人首選的衛生設備。即使是在法國宮殿,也只有國王與王后有便桶,其他人包括大臣以樓梯間當廁所。後來亨利四世下令必須到宮殿特定的陽臺上廁所。美國作家朱莉。霍蘭在《廁神》一書中描述:19世紀前,巴黎從窗戶直接潑出糞便的現象久治不絕,早期歐洲人直接把夜壺裡的東西倒向窗外;倫敦橋最初是公共廁所,汙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讓低處行人和船隻飽受「天女散花」之苦;路易十四有坐在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啟蒙時代的歐洲城市還是汙穢遍地……
這種情況直至1596年才逐漸發生改變。當時的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拉一下這種東西上面的扳手,急水躥出來把排洩物通通捲走,把馬桶衝洗乾淨,湧上來的乾淨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和米諾斯宮殿的衝水設施一樣,抽水馬桶最初也是貴族玩物。由於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最早的抽水馬桶沒能得到推廣,從王室貴族到普通百姓,仍鍾情於傳統的便盆和封閉式馬桶。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後傑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這時,經歷了大規模黑死病、霍亂等疾病的倫敦人意識到衛生的重要性。1845年,在英國召開的第一屆世博會上,約有80萬人耐心排隊領略了坐抽水馬桶的經歷。從此,抽水馬桶風靡英國,沒幾年,僅倫敦就有了20萬個抽水馬桶在運轉。抽水馬桶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但當時人們用更新的技術將髒物清出室內,卻不加處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飲用水源,這反而促進了霍亂的流行。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繫。英國人開始將排汙管線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遊,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汙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
到了1910年以後,抽水馬桶無論外觀還是構造原理,都開始與當今意義上的馬桶相差無幾。此時,西方的抽水馬桶傳入中國,最早接受它的是華洋雜處的上海富商,而住在中國舊式住宅裡的人們,還是堅持使用茅廁。
移動馬桶演繹奢華如廁
中國的移動廁所,有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名字——「馬桶」。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裡記載了臨安城的都市風貌:「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這是中國史料中第一次出現「馬桶」這一稱呼。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非舶來品。
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射死一隻猛虎後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自此,夜壺有了「虎子」之名。唐朝時,因皇家有先人叫「李虎」,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以「馬」代「虎」,標誌著「虎子」具有了大便和坐便的功能,恰如騎馬。隨著時代的發展,馬桶漸成如廁主角,而歷代王室權貴的馬桶更是極盡奢華之能事。
《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到了漢末,帝王們所用的封閉式馬桶,其形制和禮儀不斷登峰造極,如廁時不僅要更衣、焚香,旁邊還要有多人陪侍。馬桶底下多鋪設香木製成的炭灰,為除臭、消聲窮盡了想像力。
據《世說新語》記載,西晉王室成員如廁時用幹棗塞鼻子防臭氣,用相當於近世的肥皂——「澡豆」來清潔。西晉首富石崇家的廁所建成高樓,廁所下面是填滿鵝毛的木格柵,糞便一落下,鵝毛就覆蓋上去。排洩完後,一旁侍立的童子立刻把木格柵換掉以防臭味。
明代皇宮由宮內最下層宦官組成的淨軍之流, 每日推著淨車, 打掃坑廁, 清洗馬桶。宮中淨車5年修造一次,當時不少於195輛,嘉靖初年僅此開支即用銀約2750兩。清代皇帝寢宮中有了用於化妝、解手的「淨房」,可謂是皇宮中最早的「洗手間」。清宮的馬桶稱為「官房」,都用木、錫或瓷的材料製成,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下面的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膽,以防滲漏,內鋪幹松香木細末,使糞便沒有散味的機會,動靜也不大,用完隨即由太監倒掉、洗淨。
中國歷史上馬桶最講究的當屬後蜀亡國之君孟昶,他的便盆是用鑲滿七彩寶石的黃金製成,宋太祖趙匡胤繳獲孟昶的黃金馬桶後,曾感慨這種皇帝如何不亡國。無獨有偶,西方古代最考究的坐便盆,當屬英王亨利八世的鐘愛之物,是用黑色天鵝絨、緞帶及精美流蘇裝飾起來的藝術品,並特別鑲嵌了2000枚鍍金飾釘。
公廁改寫城市衛生面貌
西方最早的公廁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建在城市道路旁的公廁,由一排排懸掛在水槽上的十個以上座位所組成。羅馬公廁是社交場所,它沒有隔間,不分男女,市民們在座位上相互交談。人們在木棒頂端綁上海綿用來「善後」,海綿被浸泡在鹽水裡,一位用後衝刷一下再供下一位使用。
我國古代城市早在夏商時代就開始建有公廁。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廁的文獻是《周禮》,稱建於道路旁邊的公廁為「路廁」。漢代城市公廁名叫「都廁」,那時公廁已開始有專人管理。《墨子。旗幟》就曾記述漢代公廁:「在道外設屏,以30步為周長,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我國南陽東漢墓中出土的公廁,男女兩個廁坑左右並列,其中一個便坑前有尿槽,另一個沒有,形制與現代已無區別。
宋朝時期,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廁採取由專人管理、專人收集、專倒一處的方式,已具有了行業的性質。當時專門收集糞便的人力車或牛車,定時沿著街巷挨家挨戶收集,再轉賣給需要糞肥的農民。這類公廁很多是收費的,糞肥的收入加上廁所門票,使得投資建城市公廁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而這種由專人管理的公廁,幾百年後才在歐洲出現。在工業革命前,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的大城市,因為糞便被收集用於施肥的緣故,雖沒有下水系統,但大城市依然能管好旱廁,在歐洲易通過糞便大規模傳播的疾病,很少在東亞的大城市出現。
到了明末清初,不但城市公廁較多,鄉村廁所也非常規範。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收費公廁就出現在清嘉慶年間。據《燕京雜記》記載,當時「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入者必酬一錢」,並可拿到兩片手紙。為了攬生意,廁主往往在廁外張貼大幅吸引人的布畫,豎廣告牌,上書「潔淨毛(茅)房」字樣。廁所裡還會擺上小說等書籍,供如廁者閱讀,爭取「回頭客」。
但廁所收費也帶來了一個弊端。比如在缺水且人口規模巨大的北京等城市,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都習慣了隨地便溺,糞便問題逐漸變成災難。官方雖有整風運動,但事實上城市還是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廁所。這種現象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才得到極大改觀。
18世紀時的歐洲城市曾出現「鬥篷衛生間」。在大街小巷有一類專業人士,一手提著木桶,另一手舉著件鬥篷,內急之輩討價還價後,便匆忙鑽進圍起來的「密室」中暢快淋漓。工業革命後,大批人口湧進城市,人畜糞便開始成為環境災難。於是,英國倫敦於1852年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馬桶公廁。1870年後,抽水馬桶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之後的一個世紀,隨著歐洲國家和美國在全球的強勢地位,抽水馬桶與下水系統作為現代公共衛生的標準設施,擴展到全球的城市中,而東亞地區農耕式的「自然肥」處理法也因為化肥的出現、農業發展的變革而萎縮,最終統一於歐洲的如廁衛生習慣中。
相關連結
廁籌
儘管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據史料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人都用細長條形的木片或竹片做「廁籌」善後。「廁籌」一詞最早出現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史書中。因其形頗似竹簡,故廁籌又稱廁簡。有人推測,緣於國人敬惜字紙的悠久傳統,人們才長期沿用廁籌。直到晚清,官方還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直到民國時期,一些寺廟的僧人還在使用廁籌。
我國用手紙取代竹片的變革最早出現在宮廷廁所。據《明實錄。孝宗實錄》記載,明朝孝宗皇帝出於節儉,最早下令用紙替代絲綢做廁籌。而《元史。后妃傳》則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手紙的記錄:元朝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非常孝順,甚至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
有此一說
「廁遁」趣事
「如廁」往往成為身處險境的人「脫險」的最好幌子。最善於從廁所逃命的要數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上,劉邦藉口上廁所,逃出項羽軍營,這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廁遁」。其實劉邦還經歷過一次未遂的廁所綁架案。公元前199年冬,劉邦率兵討伐韓王信餘黨途中,受到其女婿趙王張敖的熱情款待。劉邦吃多後「如廁」,馬上感到氣氛不對勁,於是趕緊離開。事後果然有人告發:張敖的手下貫高在廁所的夾壁中布置了伏兵,準備趁劉邦蹲坑時將其綁架。結果貫高被「夷三族」,張敖被廢為宣平侯。
東漢末年,劉備託庇於荊州刺史劉表。劉表的親信蔡環以設宴招飲為辭,欲趁機殺害劉備。劉備在席間察覺後,馬上重操「高祖」的故伎,以「如廁」為藉口逃走,這就是有名的「躍馬過檀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