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廁所長啥樣?從海子遺址的溷廁入手,聊聊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2021-01-20 孤獨的韭菜
千年大計,考古先行——海子遺址的發掘背景

位於山東棗莊的莊裡水庫是山東省近30年來規劃建設的唯一一座大型水庫,堪稱山東省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大山丘區水庫。莊裡水庫的庫區位於南四湖湖東地區的十字河流域,水庫總庫容能到1.33億立方米,據說能夠抵擋2000年一遇的洪水。這個項目可是個大項目,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南北放水洞、水電站、管理區和移民工程等。涉及拆遷的村落就有駁山頭村、東江村、海子村、莊裡村、橫嶺埠、西江村、沃裡村、小河涯村、善堌村、養子峪村、南莊村、南嶺村等十八個村莊。

建成後的莊裡水庫

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幹工程則是「項目未動考古先行」。這麼大的一個工程,要動用多少機械,肯定得按規定先進行考古調查甚至是發掘。要是「先上車後買票」,這麼多破土能力極強的挖掘機,等剛發現點什麼就會被挖掘機弄掉不少去。

於是乎,接到通知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隨即對莊裡水庫庫區展開了考古調查。考古隊員們在要搬遷的海子村的東北部發現了遺址。這裡是一處山前平原,東邊不遠就是薛河的支流西江。由於抵抗自然的能力有限,早期的古人大多喜歡沿河而居,山前的沿河平原是古人聚落的不二選擇。果不其然,考古隊員們在這片面積約50000平方米的平面近似梯形的區域上,採集到了許多漢代是泥質灰陶罐、盆、筒瓦、板瓦等器物殘片。而且從河堤斷崖上就能觀察到,耕土層下即為厚0.5~1米文化層。

海子遺址航拍圖

根據水庫的總體規劃,海子遺址所在區域被確定為莊裡水庫取土場,需進行大規模機械取土。並且水庫建成後,該地也會因蓄水而完全淹沒。

為了避免地下文物信息遭到破壞,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信息,在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鄭州大學,於2017年和2018年,前後兩次對海子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兩期發掘共發現並清理漢代溝2條、房址2座、地穴式建築遺蹟7座、道路2條、窄基槽4條、灶2個、灰坑118座、墓葬2座,唐代溝1條、灶4個、灰坑82座、墓葬7座及清代墓葬4座。

看似「平庸」的遺址,竟躋身山東省2018年的五大考古發現?

2019年年初,山東省評選出了去年省內的五大考古發現,海子遺址的發掘榜上有名。上面也說了,前後兩次挖出來的,不是溝就是坑的,沒聽說有什麼精美絕倫的文物出土啊?

怎麼就成「五大發現」了?莫非考古隊秘而不宣,評選的時候才公布的?

還真不是,考古隊在這挖出來的也就是這些東西罷了。

其實考古的目的是發現古人遺留下來的信息,而這些遺址就是古人活動遺留下來的,通過科學手段能提取到許多信息,從而可以反映當時生活的方方面面。當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時,就不得不通過發掘來提取這些信息。

這就是上文提到過的,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信息。

因此,並不是考古就能挖出金銀財寶,也並不是入圍幾大考古發現的項目就都跟海昏侯墓一樣遍地是金。那這次海子遺址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考古發現的漢代房址F1殘存牆基

綜合現有的發掘成果看,海子遺址存在一處漢代基層聚落,其規模可能對應漢代行政單位的「裡」。我們現在是「省-縣-鄉」的行政區劃,之下還有「村」等等。漢代也一樣,除了「郡」、「縣」,往下還有「亭」、「裡」。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有「積裡為亭,積亭為鄉」這麼一說,《續漢書·百官志》也說「一裡百家」。我們知道劉邦曾當過「亭長」,可見「裡」是漢代比較基層的聚落組織了。

在發掘區西部,考古隊發現一條奇怪的漢代溝(G1)。這條南北走向的溝現存長度約230米,寬2.5~3米,現存深約0.3米,溝內還有保存較好的石砌牆基及用陶片鋪成的道路。可見當時的規模。後來考古隊經過勘探發現這條溝已經位於遺址的西部邊界,所以這條溝的用途便清晰了——聚落界溝。

漢代的界溝

聚落內部則發現了7座漢代地穴式建築。其平面比較規整,均為長方形,面積35~70平方米,深度則在1米多。還有兩座相鄰、並排分布的現象。考古隊復原出了這種建築的建造方法:在地面先挖出坑,然後在坑壁內側壘砌石塊或者貼著壁面立石板,多數於東、西一側設有兩塊立板構成的「通道」,有的兩側皆有「通道」,「通道」底部還向內傾斜,多數還在斜坡上鋪石板。坑底多不平整,多數中間下凹或呈斜坡狀者。

有意思的是,坑內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大量的石塊及瓦片,下層為深灰褐色含大量黑灰的堆積。後來考古隊把下層的這些土樣送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化驗,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人畜糞便的糞甾醇。這個地方坐實了就是漢代的畜圈廁所,學名「溷廁」。

清理後的「溷廁」

聚落的邊緣有界溝,聚落的內部發現了房屋,還有供養殖的畜圈,可能還有貯存單位和小面積的農業用地。遺址周圍2公裡半徑範圍內分布有多處漢代墓地,將這些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於漢代中小型聚落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考古並不只是關注王侯將相大墓大城的,這些中小聚落的信息同樣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考古隊員表示,本次發掘對所有發現的遺蹟都進行了土樣採集,重要遺蹟做了詳細系統的樣品採集並開展了多學科合作,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好消息從實驗室傳來。

漢代廁所用途多——除了養豬還能逃命

如果說中小聚落的學術意義之類的,普通大眾對此關注有限,但漢代廁所的出土,著實為吃瓜群眾準備了一手「好瓜」。因為漢代的廁所遠比如今的廁所「實用」。

漢代人追求「事死如事生」,生前啥待遇,死後也按比例給你復原到另一個世界。於是漢代人用陶塑的方式把生前的亭臺樓閣、雞狗鵝鴨帶到了墓中,這就是所謂的「明器」。

考古發現的漢代陶廁·明器

漢墓中的明器異常豐富,成為反映漢代生活的有力佐證。漢墓中就出土了不少陶廁,從這些「廁所模型」就不難看出,當時的廁所主要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與當今廁所用途無異,下層則是豬圈。豬圈又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的圍牆。廁門外有便於人上下的斜坡通道。廁內底板還能看見長方形的便坑。這些坑直通下層的豬圈,糞便可由此落入圈內。可謂一舉多得。

這種廁所無疑是「有味道」的。因為,當時人們在養豬時,糧食和飼料並不像現代這麼豐富,也沒有像今人這麼講衛生。大家都知道「都改不了吃屎」這句俗話,可被圈養起來的豬,也會拿人類的排洩物當「美味」。當然,一些上年紀的朋友或許會知道,這種將廁所與豬圈連在一起的做法,在上世紀的許多農村還十分流行。

「有味道」的養豬方式·為引起不適,已打碼

上世紀的豬廁·據說上廁所時還容易被豬咬

當然,將廁所與豬圈連在一起,並不意味著只給豬食用人體的排洩物,也會投餵糧食和青草等飼料。不過,這種飼養方式餵出來的豬,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有很多寄生蟲。當然,在物資匱乏的時期,人們也顧不上這些忌諱了。畢竟,在連填飽肚子都很費勁的年代,能吃上口豬肉,已經很滿足了。

廁所除了解決「內急」之外,也是抽身的地方,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燃眉之急。現在聚會的時候有不地道的行為就是借上廁所躲避結帳,而在漢代,當時的人也有借廁所而脫身的習慣。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躲過了重重殺機後,最終還是以「如廁」為藉口與樊噲等人匯合溜了。

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另外,歷史上的曹操也有類似的經歷: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在許都大宴公卿,曹操發現楊彪臉上不高興,怕有危險,連飯都沒吃就「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後漢書·楊彪列傳》)。

學界已對這個有趣的話題有所討論,有觀點認為,從廁所逃跑的路線之一就是「翻越『溷上壁』而遁」。所謂的「溷上壁」,就是豬圈的院牆。不難發現,廁所的平面與豬圈院牆高度基本一致。廁所門口有斜梯,通過梯子後緊貼廁所牆壁可以到豬圈的院牆上,這就很容易從此脫身了。

帶「豬竇」的陶廁

還有一種路線就是走「豬竇」,「豬竇」就是在豬圈牆體開鑿出來的上圓下方的洞,目的是清理糞便。這尊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綠釉陶廁就能很清楚得看出「豬竇」的位置來。雖說這裡氣味濃鬱環境惡劣,但在危急之時也是可鑽可爬的逃生路線。

現如今我們正在經歷「廁所革命」,旱廁在許多農村地區也正在消失。不過,通過這些考古發現來了解漢代的廁所,倒也是蠻有趣的一件事。特別是遙想劉邦當年,很可能是翻過豬圈院牆而逃命,就更有「味道」了。

參考資料:

1.呂凱:《山東棗莊發現漢代基層聚落遺址 ——其規模可能對應漢代行政單位「裡」》,《中國文物報》2019年8月9日第8版;

2.趙璐,閆愛民:《「如廁潛遁」與漢代溷廁》,《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相關焦點

  • 漢代的廁所是什麼樣的?從遺址的溷廁入手,說說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俗話說「人有三急」,這個聽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卻也是人之本能。自古至今,上至王侯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管你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坐姿再優雅、吃相再好看,也終歸得去一個地方解決個人問題——那就是廁所。印象中有關氣勢恢宏的宮殿城址報導不少,可古代的廁所長啥樣您見過麼?
  • 考古以為挖出了漢代豪宅?實系漢代廁所!
    在山東棗莊海子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一處信息保存相對豐富的漢代基層聚落,其中,發現有漢代房址兩座。從保存下來的房址可以看到不連續的石砌牆基和基槽,兩座房址之間還發現了道路及牆基各一條,據此推測,專家認為兩房址分屬不同的院落。
  • 漢代廁所用處多,如廁養豬兩不誤,一套古代的「生態循環系統」
    而且從河堤斷崖上就能觀察到,耕土層下即為厚0.5~1米文化層。根據項目規劃,這裡需要被大量挖掘,可想而知,遺址就將被大量破壞,考古學家們為了能夠完整的將這個遺址保留下來,再次向國家申請考察,這就意味著本次項目將要被延後。
  • 漢代時期,平民與豬同廁而貴族有專用的衝水廁所
    漢代流行用陶器隨葬的葬俗。陶器人們在地上生活的再現和地下生活的象徵,其中以倉,灶,井,房屋,田地,牲畜等所形式為多見,而陶廁所的模型也常常與房屋一起出土。hand漢代的廁所在很多王陵裡面都有原比例的石質模型,各地出土的陶廁所形式各異,有方形,有圓形,有的簡陋,有的講究,有的獨立成院,有的依附於屋後,還有兩廁並立(男廁和女廁)總體來說,漢代廁所有兩個特點,第一廁所都是蹲式而無坐式。第二廁所都是架空的糞坑常常與豬圈相連,這樣人畜糞便集中在一起,有利於積肥。在漢代,「溷」(hun/第四聲)包含有廁所之意。溷一般包括豬圈和廁所。
  • 為什麼漢代廁所在豬圈上?因為方便餵豬,「上廁所」與此有關
    在《三國志 呂布傳》的裴注中,有這樣一句話「布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是說呂布手下的郝萌造反,呂布不知道是誰,慌亂中來不及戴帽子穿好衣服,拉著老婆從豬圈牆翻出去。這裡的「溷」指的是豬圈,實際上它還可以指廁所。
  •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整整3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女性則更長)。那麼與我們一路相伴的廁所,在我國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讓我們透過出土文物了解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 漢朝人是如何上廁所的?廁所類型豐富,姿勢至今沿用
    從考古發現的漢代明器看,這種類型廁所大都設在豬圈的一角,上建有屋頂,廁中有一個便坑。例如江蘇銅山出土的陶豬圈平面呈長方形,由院、圈棚、廁所組成,圈棚與廁所對角設立,均為懸山式兩面坡頂,廁所靠院牆一側有一小門,靠院內一側有一橢圓形孔與院內相通。
  • 世界廁所日 | 看看古代廁所中的另類文明史
    這可是一個國際性有味道的節日!)作為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之人,晉景公也算是真·遺臭萬年了。節能環保型廁所古代的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人的排洩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是大力發展起可持續經濟,打造出一種「豬廁合一」的廁所形態,稱其為「圂」(hùn,也作「溷」)。
  • 不能分離的豬圈和廁所
    《青春有你2》已經播到了第十二期,不知道看了節目的朋友們還記不記得第三期的一個小片段,一個叫劉亞楠的女孩子在簡歷裡寫到:她在小時候上廁所的時候被豬親過屁股。正在我要一笑而過的時候,突然想起之前看的《雪隱尋蹤》裡介紹過豬圈和廁所合二為一的神奇建築。那第一期就和大家聊聊豬圈和廁所。
  • 漢代陶豬圈,人與自然和諧的古代生態建築典範
    漢代精品陶豬圈 ,豬圈在漢代稱為溷(hun),是一種豬舍與廁所合一的建築形式。東漢的許慎在註解「溷「時說:溷,廁也。漢代廁所和豬圈合二為一很普遍,以便養豬,積肥並重,是一種標準的生活方式。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的民俗生活和制陶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 古人「豬廁合一」糞便供豬食用
    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 抽水馬桶極簡史,古代的廁所什麼樣?
    哈林頓設計的抽水馬桶1775年,英國鐘錶師卡明斯在抽水馬桶上設計了S形管道、彈簧擋板來阻隔味道,但也失敗了。1778年,倫敦工匠布拉默在卡明斯的基礎上繼續改造,有了能控制儲水器的閥門可以有效衝走排洩物並抑制臭味兒,為了衛生還加了蓋子,現代的抽水馬桶終於設計完成了。
  • 豬年說豬:戰國秦漢時期廁與豬圈合一,反映了時人什麼觀念?
    一、廁所、豬圈由分立到合一目前考古發現的秦漢時期的帶廁豬圈陶器甚多,流行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廣大地區。有學者統計指出,在目前發現的115座有動物俑的墓中,陶豬發現得最多,有74座墓;它的數量也最有規律,除12座墓是2隻豬外,其餘基本上是1隻豬。有的立著,有的匍伏,有的正在槽內吃食,有的母豬正在哺乳。
  • 自古以來,為何是「上廁所」和「下廚房」,難道古代廁所比廚房高
    中國漢字詞意的演變同我們的認識社會實踐、與眾不同的社會現狀及文化特點都是有緊密的關係。比如「上」本義是「地位在高處」,根據暗喻能夠表達抽象觀點的「高」,從而又可以表達處在最大管理者的地位的皇帝等,因此我們對「上」造成了「主觀移情」狀況。
  • 廁所之神!頭頂三尺有神明,上廁所也不例外,廁神還是山東人
    頭頂三尺有神明。中國古人信奉神靈有知,供桌前你的一舉一動,都有神明在離桌三尺處注視著你。不要以為你的所做所為人不知鬼不曉,其實老天爺都看著哪,正所謂「人可欺,天不可欺」。神明無處不在,就連廁所也不例外。鮮為今人所知的是:廁所之神一直是中國人所敬奉的眾多神明之一,而廁所之神是兩位絕色佳人,還都是山東人。
  • 將「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西藏廁所變了樣
    印象最深的是5年前,公廁全部變成水衝廁所,乾淨又衛生。」2004年,拉薩市政府對八廓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整治行動中就包括公廁改建。到2012年,整個八廓街上的旱廁全部改為水衝廁所,並設專人管理。拉薩市城關區環衛局副局長米瑪次仁告訴記者,現在老城區1.33平方公裡共有52座公廁,全是水衝式且24小時免費開放。
  • 廁所是每個人每天必去的場所,廁所文化你了解多少
    文段宏剛我記得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過:要評判一個城市到底乾淨不乾淨,文明與否,去看看這座城市的公共廁所就明白了。如果說城市的建築、街道、廣場、公園等設施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那麼,城市的公共廁所無疑是城市的內部形象,是體現一座城市在骨子裡是否文明的標誌。
  • 古代的廁所,除了方便,還有什麼作用?「廁神」又是誰呢?
    遠古地廣人稀,既然是遊牧,搬來徙去, 趕牛羊逐水草而居,就可以隨處方便,不需營建廁所。有了原始農業,耕作雖粗放,亦需定居,建造廁所必提上議事日程。有了廁所後,在初民信仰「萬物有靈」的基礎上,廁神也就應運而生。我國的廁所肇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具體時間考證。關於廁所的文獻記載,是這樣的:「春秋時期的晉景公有一天肚子發脹,去廁所,不慎掉進糞坑而淹死。」
  • 江蘇一博物館展出2000多年前的廁所[圖]
    陶廁圈和現在的農村廁所很相近。  東方網1月22日消息:2000多年前人們使用的廁所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人們餵豬的豬圈和現在一樣嗎?21日上午,宿遷市博物館正式開館,一組反映漢代人們生活的陶製廁所、豬圈等陶製陪葬品首次對市民展出。   在宿遷博物館內展出的名為「陶廁圈」的陶製廁所,是在宿遷市區一建築工地上發掘出來的,經專家鑑定年代為漢代。記者看到,因埋在地下年代久遠,這座古人用的廁所模型通體呈現淺綠色,猶如苔痕一般,陶廁圈頂部用黃色的瓦蓋住,如同現在農村蓋的起脊瓦房,整個看起來就像農村的土地廟。
  • 從大便姿勢,看中西廁所文明史
    在留言區裡,有上千條來自外國遊客的中國公廁體驗報告。「我5年前去過中國旅遊,呃,公廁的那股味道,我至今還記得,不,應該說我有心理陰影。」「萬一要長途旅行,到附近的西餐廳或西式快餐連鎖店(如麥當勞)解決。否則,你就試試中國蹲廁吧。不開玩笑,我在中國旅遊,憋了一周不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