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三尺有神明。中國古人信奉神靈有知,供桌前你的一舉一動,都有神明在離桌三尺處注視著你。不要以為你的所做所為人不知鬼不曉,其實老天爺都看著哪,正所謂「人可欺,天不可欺」。
神明無處不在,就連廁所也不例外。鮮為今人所知的是:廁所之神一直是中國人所敬奉的眾多神明之一,而廁所之神是兩位絕色佳人,還都是山東人。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廁所概念的國家,歷史可上溯至周朝。而西方國家在16世紀之前仍沒有廁所意識,那時候你走在倫敦或者巴黎的街頭,說不定一盆糞水就會兜頭澆下來……
中國古代的廁所多與豬圈建在一起,人糞與豬糞共同作為肥料被使用在農業上。《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吃飯時腹脹,便去上廁所,不小心跌落進糞坑裡淹死。
《墨子》中曾規定廁所建造標準:「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hùn)。之廁者不得操」。城牆上每隔50步建一個廁所,和城牆下的廁所相通相連。上廁所的人不準手持兵器。
據記載,古時城戰中糞水也是一種武器,當城池被圍,城內所有人員要集中使用廁所,把糞水收集起來禦敵。古時城戰中,城市被圍動輒1年、3年,有的長達5年,廁所集中使用有利於衛生清潔,不會造成瘟疫或城內的水體汙染等。
漢朝時中國就實行男女分廁了。《漢書》記載:漢景帝去上林苑與賈姬去上林苑,賈姬內急去上廁所。然後,一頭野豬也闖進了女廁所,漢景帝用眼睛示意大臣郅都進廁所去解救……
廁所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一直佔據著重要位置。舊時婦女的地位低下,生育被認為是汙穢不淨的事情,常在廁所中生子生女,這也直接促使了廁所之神的誕生,供奉廁神的也都是女性。
第一位廁神是漢朝的戚夫人,她是定陶人(今山東菏澤定陶),給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生下了三子劉如意而被寵幸。戚夫人曾要求劉邦廢黜呂后之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最終,張良在呂后請求下,設計策讓「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這才使劉邦放棄重立太子的想法。
劉邦死後,呂后把戚夫人囚於永巷,剃光頭髮,戴上枷鎖、穿上囚衣,罰其舂米、服勞役。戚夫人邊舂米邊唱:「子為王(劉如意被劉邦封為趙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裡,當誰使告汝。」兒子是趙王,母親被繩索拘束。一天到晚舂米,隨時可能死去,母子相隔遙遠,誰去告訴我兒子啊。
呂后得知後先是招來劉如意「鴆( zhèn )殺」,用毒酒殺死。之後,派人挖掉戚夫人雙眼、用毒藥燻聾雙耳、灌下毒藥導致其失聲變成啞巴,砍去雙手雙腳,丟進廁所裡稱為「人彘(zhì)」。據記載,中國歷史上還有兩名著名的「人彘」,她們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蕭淑妃,是被武則天製成了「人彘」。
戚夫人死後,民間為紀念這名悲慘的「王的女人」,把她奉為廁所之神,掌管全天下的茅廁,保佑人們在入廁時的平安。後人供奉廁神時也稱其為「七姑」,「七」音同「戚」,實為一人。
第二位廁所之神是唐朝的何媚,民間稱紫姑、坑三姑,山東萊陽人,是唱戲伶人的妻子。壽陽刺史李景因貪圖何媚絕色美貌,害死其丈夫,強行把她納為小妾。但「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因被李景正妻嫉妒,常讓她幹打掃廁所等髒活,有一年正月十五夜,她令下人把何媚投入茅坑殺死。
何媚死後,陰魂常守在廁所門口,李景每上廁所都能聽到廁坑裡有哭聲傳來……武則天聽說後,下令封何媚為「廁神」,其陰魂才散去。
「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曹即其大婦也,小姑可出戲』。」此後民間以何媚的樣子做成紙人放在茅廁裡,每年正月十五晚供奉祭祀,並說:「子胥不在,曹婦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是指李景;曹婦,是指為李景的正妻;小姑,則指何媚。
因被害於廁所坑裡,民間也稱其為「坑三姑」。奉迎坑三姑時,要把「糞箕」(拾糞的簸箕)裝飾上釵環和黃花,如同打扮未出嫁的少女,放在廁所裡供奉。有的地方還要設供桌,日夜焚香,讓家裡的小女孩行禮跪拜。傳說,坑三姑除了保佑上廁所的女性、廁所內產子的婦女平安外,還可以預知人間眾事的前生今世、農事豐欠等。
在山東農村、老濟南的四合院裡,廁所通常設立在院子的後院西北角上,與院子大門呈斜對角線。如果不這樣設置,會使人消化不良、容易生病,這也是宅院建造中約定俗成的規矩。而供奉廁神也是過去人家所必須的,只是如今隨著抽水馬桶的普及,廁神也沒有人再供奉了。
兩名廁所之神,兩段絕色佳人的悲慘故事。據說,因為中國古時的婦女通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公廁設置時男廁面積較大,女廁面積較小,這種習慣延續至今。如今,在許多公廁門口,女性常常排起長隊……
就講到這裡吧。
好像有話還沒說完?呵呵,自己琢磨去吧。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讚,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