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以為挖出了漢代豪宅?實系漢代廁所!

2021-01-10 人類文化發展史

在山東棗莊海子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一處信息保存相對豐富的漢代基層聚落,其中,發現有漢代房址兩座。從保存下來的房址可以看到不連續的石砌牆基和基槽,兩座房址之間還發現了道路及牆基各一條,據此推測,專家認為兩房址分屬不同的院落。

漢代房址F1殘存牆基

房址擁有石砌牆基,還有院落劃分,鑑於我國古代房屋多為木質結構,所以在考古發掘中出現了這樣一處石質房屋自然是十分驚喜,這不禁引人猜想,這種不同於普通木屋的「石屋」,會不會是古代的豪宅呢?

但萬萬沒想到,經考古學家仔細地勘察後,「豪宅」的下層堆積中發現有大量糞甾醇,即一種存在於人畜糞便的抗菌素,最終專家做出判斷:此處房址的性質應為「溷廁」,即畜圈廁所。所以,本以為挖出的石屋豪宅,最後竟是畜圈廁所……

畜圈廁所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載:「……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師古注曰:「廁,養豕溷也」。在漢代,「溷」包含有廁所之意,一般包括豬圈和廁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其註解是「廁也,從口,象豕(shǐ)在口中也,會意 。」意思就是「溷」屬會意字,就像豬在四面封閉的圈中一樣。

西漢末期,出現陶模型明器的隨葬品,到東漢時期更加盛行。這些陶質明器,以倉、井、房屋、牲畜等模型最為多見,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正是由於豬圈與陶廁合二為一的明器出土,才讓我們有幸看到漢代廁所的真實面貌,而且漢代廁所已出現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溷廁合一的形式。

陶豬圈漢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

漢代墓葬出土明器中的陶廁具有多種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No.1 單廁與豬圈結合

是由圓形、橢圓形或方形圍牆構成的豬圈,廁所架築於正圈之上,廁所屋頂有兩面坡或四角攢尖等形式,下通豬圈,有的牆壁還開有小窗利於通氣。

灰陶豬圈漢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

No.2 雙廁與豬圈結合

在長方形豬圈上方的兩側或對角分建兩座廁所,中間為豬圈,廁內下通豬圈。

陶豬圈漢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

No.3 廁與居室、豬圈結合

結構合理,設施齊全,當然,這些都是王宮諸侯才能夠享受的,和民間普遍使用的廁所有一定差距,但也是在民間廁所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曲尺形帶圈陶屋西漢

至此我們窺探了一番漢代人的私生活,從漢代的溷廁合一發展到當今社會的全自動一體化,廁所作為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產物,它的「向前一小步」,正是人類的「文明一大步」啊。

相關焦點

  • 漢代的廁所是什麼樣的?從遺址的溷廁入手,說說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自古至今,上至王侯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管你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坐姿再優雅、吃相再好看,也終歸得去一個地方解決個人問題——那就是廁所。印象中有關氣勢恢宏的宮殿城址報導不少,可古代的廁所長啥樣您見過麼?最近,山東棗莊的國家大項目莊裡水庫完工了,考古隊在這裡就挖出來了漢代的廁所,還被評為了2018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發現。今天,我們就來通過這處「有味道」的遺址,來聊聊漢代的廁所。
  • 漢代的廁所長啥樣?從海子遺址的溷廁入手,聊聊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因此,並不是考古就能挖出金銀財寶,也並不是入圍幾大考古發現的項目就都跟海昏侯墓一樣遍地是金。那這次海子遺址有哪些過人之處呢?漢代廁所用途多——除了養豬還能逃命如果說中小聚落的學術意義之類的,普通大眾對此關注有限,但漢代廁所的出土,著實為吃瓜群眾準備了一手「好瓜」。因為漢代的廁所遠比如今的廁所「實用」。漢代人追求「事死如事生」,生前啥待遇,死後也按比例給你復原到另一個世界。於是漢代人用陶塑的方式把生前的亭臺樓閣、雞狗鵝鴨帶到了墓中,這就是所謂的「明器」。
  • 為什麼漢代廁所在豬圈上?因為方便餵豬,「上廁所」與此有關
    這裡的「溷」指的是豬圈,實際上它還可以指廁所。為什麼「溷」可以表示豬圈和廁所兩種東西呢?因為在以前,豬圈和廁所往往是一體的,上面廁所,下面豬圈,這從漢代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來。西安博物院有一件漢代「綠釉陶豬圈」文物,漢代的喪葬觀念是「事死如事生」,死後陪葬品和生前一樣,所以這件文物可以反應當時人們的生活。
  • 漢代時期,平民與豬同廁而貴族有專用的衝水廁所
    漢代流行用陶器隨葬的葬俗。陶器人們在地上生活的再現和地下生活的象徵,其中以倉,灶,井,房屋,田地,牲畜等所形式為多見,而陶廁所的模型也常常與房屋一起出土。hand漢代的廁所在很多王陵裡面都有原比例的石質模型,各地出土的陶廁所形式各異,有方形,有圓形,有的簡陋,有的講究,有的獨立成院,有的依附於屋後,還有兩廁並立(男廁和女廁)總體來說,漢代廁所有兩個特點,第一廁所都是蹲式而無坐式。第二廁所都是架空的糞坑常常與豬圈相連,這樣人畜糞便集中在一起,有利於積肥。在漢代,「溷」(hun/第四聲)包含有廁所之意。溷一般包括豬圈和廁所。
  • 漢代廁所用處多,如廁養豬兩不誤,一套古代的「生態循環系統」
    廁所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它的重要性堪比廚房。不管你是外表風度翩翩、還是內心溫文爾雅,終究離不開廁所。現今社會,人類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廁所也從原來的蹲坑式升級為馬桶式。不過在古代,廁所究竟是什麼樣的呢?考古學家們對於古代宮殿、陵墓的發掘我們時常可以看見,但是對於廁所的報導我們鮮有耳聞,它的起源大家也暫無定論,或許也是因為大家對它的研究甚少。
  • 西固漢代灰陶狗湮滅在歷史塵埃裡的秘密
    而這件漢代灰陶狗的出土,能夠讓我們觸摸到更多的歷史細節。鮮為人知的「鎮館之寶」上世紀70年代,在蘭州市西固區的一個工地上,建築工人在施工中挖出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看起來有些特別,去除附著的泥土,人們發現是一隻造型可愛的小「石狗」。原來這是一件陶土燒制而成的灰陶狗。
  • 漢代陶豬圈,人與自然和諧的古代生態建築典範
    漢代精品陶豬圈 ,豬圈在漢代稱為溷(hun),是一種豬舍與廁所合一的建築形式。東漢的許慎在註解「溷「時說:溷,廁也。漢代廁所和豬圈合二為一很普遍,以便養豬,積肥並重,是一種標準的生活方式。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的民俗生活和制陶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玉器·春秋戰國玉器以及漢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漢代玉器是對於前幾個階段的一個總結,是古代玉器體系發展的最高階段。漢代體系四個重要組成——禮器·玉佩·喪葬和實用玉器在漢代都有極大的發展。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在漢代大一統封建帝國建立後,忠(義)孝(仁)由意志自由的應當轉化為意志自由的必然,其最終的邏輯歸宿必然是向法律轉化,其與漢代法制的融合既是中國傳統社會家國一體社會結構的邏輯歸宿,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忠孝倫理與漢代法制的融合。
  • 瓷器的鼻祖——漢代陶罐賞析
    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繼承商周器物形制演變而來。多用於儲藏的容器或作為隨葬器物等用途,在全國各地均有出土。漢代生產的陶器,制陶手工業在漢代得到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泥料的選擇和配製越發精細,無論是泥質陶還是夾砂陶,無論是飲食器具還是儲藏類巨型用具,都比較精細,成型規整、實用。
  • 漢代服飾紋樣,動感的節奏與韻律
    漢代服飾紋樣動感的節奏與韻律漢代,是服飾發展繼往開來的時期,上承秦古樸之風下開唐華麗之河,以質樸的風格自成一體,在中國古代女子服飾史上具有較高的審美和歷史文化價值。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服飾美的要求便越來越高,其圖案紋樣的使用紛繁多樣,主要可分為動植物紋樣、天文現象紋樣,幾何紋樣等。動植物紋樣動植物圖案為漢代人們很喜愛的服飾紋樣。
  • 【我愛收藏】漢代文字瓦當(一)
    對漢代文字瓦當的斷代,主要依據瓦當製作、質地、當面布局和文字內容等四個方面來進行。 漢代文字瓦當的製法,以漢武帝中期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帶你走進漢代文字瓦當,領略漢代建築文化之美
    前文我們介紹過「秦磚漢瓦」,有「漢代瓦當冠天下」之稱。我們今天主要介紹下漢代的文字瓦當,文字瓦當出現在漢景帝時期,其文字多為小篆書體,排列勻稱、布局講究,顯示出漢代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文字瓦當在漢代瓦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內容豐富,文辭多為一些祈福的吉祥語,吉祥語瓦當在漢文字瓦當中數量最多,內容也最為豐富,如「千秋萬歲」、「長生無極」、「長樂未央」、"萬壽無疆"、「延年益壽」、「與華相宜」、"永受嘉福」等等。
  • 撞臉史瑞克好友非洲驢 漢代陶馬爆紅
    四川省成都市考古隊2003年曾挖掘出一匹漢代陶馬,照片近日被上傳網絡後,網友發現與電影「史瑞克」裡齜牙咧嘴的非洲驢十分神似,因而在網絡爆紅,被戲稱為「身中劇毒的馬」。成都商報9月6日報導,四川省三星堆文物修復室近來正修復2003年出土的漢代陶馬,工作人員把其中一個齜牙咧嘴的馬頭照片上傳網絡後,不少網友都表示誇張表情和喜悅神情就象是「史瑞克」裡的非洲驢。
  •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漢代重視天馬輕視駱駝的原因。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因而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代替真實的駱駝成為了充滿想像的神奇動物。可見漢代絲綢之路真正的標識符號應是天馬而不是駱駝。
  • 漢代時豐富多彩的角牴百戲,是最早的雜技嗎?
    「角牴百戲」是漢代盛行的一種集歌舞、雜技為中心,匯集如幻術、俳優、馴獸等各種表演方式於一體的大型表演,以其大、全、多、雜、險、壯闊等特點成為秦漢獨特的表演形式。漢代各帝都喜好這一表演形式,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曾在長安置「酒池肉林」大會,這是漢代第一次大型的角牴會演,之後每年的春夏都會舉行一次。
  • 「左殽右胾、分餐而食」,看漢代的飲宴禮儀
    透過這段話詳我們可以看出,在漢代飲宴的禮儀中,詳細到連每道菜的具體擺放位置都不能疏忽,如飯要放在客人的左邊,湯則置於客人的右邊等,可見菜品的擺放順序是主人在飲宴進食禮儀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的內容。⑵東向為尊的座次順序說完了菜品的擺放我們再來看看漢代飲宴時的座次順序,為體現出主賓關係,階級關係與彼此的地位尊卑,座次順序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
  • 館藏戰漢古玉欣賞——漢代玉器上動物眼晴細觀
    漢代龍形玉環漢代龍形玉佩這件天長三角圩出土的漢代龍形玉佩,龍的眼睛稍有不同,眼角兩端比較長且上揚,眼框外形有點像一條魚。(三)兩件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漢代龍形玉佩。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之精美,在館藏戰漢古玉中十分著名。
  • 太室闕:漢代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實物見證
    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4公裡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幾座漢代建築之一,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東漢三闕。1961年,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室闕是太室山祠廟前的神道闕。《登封縣誌》載:太室闕為東漢元初五年(118年)陽城長呂常創建。是嵩山漢三闕中規模最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闕。
  • 賀西林:漢代藝術中的羽人及其象徵意義
    漢代藝術中常見一種肩背出翼、兩腿生羽、大耳出顛的人物形象。它廣泛出現在漢代藝術的各個方面,基本貫穿於漢代藝術的始終,構成一項重要母題。這一形象就是文獻中所說的羽人,亦名飛仙。《楚辭·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註:「《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