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棗莊海子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一處信息保存相對豐富的漢代基層聚落,其中,發現有漢代房址兩座。從保存下來的房址可以看到不連續的石砌牆基和基槽,兩座房址之間還發現了道路及牆基各一條,據此推測,專家認為兩房址分屬不同的院落。
房址擁有石砌牆基,還有院落劃分,鑑於我國古代房屋多為木質結構,所以在考古發掘中出現了這樣一處石質房屋自然是十分驚喜,這不禁引人猜想,這種不同於普通木屋的「石屋」,會不會是古代的豪宅呢?
但萬萬沒想到,經考古學家仔細地勘察後,「豪宅」的下層堆積中發現有大量糞甾醇,即一種存在於人畜糞便的抗菌素,最終專家做出判斷:此處房址的性質應為「溷廁」,即畜圈廁所。所以,本以為挖出的石屋豪宅,最後竟是畜圈廁所……
畜圈廁所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載:「……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師古注曰:「廁,養豕溷也」。在漢代,「溷」包含有廁所之意,一般包括豬圈和廁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其註解是「廁也,從口,象豕(shǐ)在口中也,會意 。」意思就是「溷」屬會意字,就像豬在四面封閉的圈中一樣。
西漢末期,出現陶模型明器的隨葬品,到東漢時期更加盛行。這些陶質明器,以倉、井、房屋、牲畜等模型最為多見,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正是由於豬圈與陶廁合二為一的明器出土,才讓我們有幸看到漢代廁所的真實面貌,而且漢代廁所已出現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溷廁合一的形式。
漢代墓葬出土明器中的陶廁具有多種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No.1 單廁與豬圈結合
是由圓形、橢圓形或方形圍牆構成的豬圈,廁所架築於正圈之上,廁所屋頂有兩面坡或四角攢尖等形式,下通豬圈,有的牆壁還開有小窗利於通氣。
No.2 雙廁與豬圈結合
在長方形豬圈上方的兩側或對角分建兩座廁所,中間為豬圈,廁內下通豬圈。
No.3 廁與居室、豬圈結合
結構合理,設施齊全,當然,這些都是王宮諸侯才能夠享受的,和民間普遍使用的廁所有一定差距,但也是在民間廁所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至此我們窺探了一番漢代人的私生活,從漢代的溷廁合一發展到當今社會的全自動一體化,廁所作為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產物,它的「向前一小步」,正是人類的「文明一大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