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影子銀行指的是從事類似銀行的業務,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外,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存貸款利息差,如民間借貸的地下錢莊、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可以是影子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業務,可以是影子銀行。銀監會表態將繼續拆解影子銀行、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有序處置高風險銀行業機構、深入整治各種違規金融行為……。
3452張罰單,1877家機構、1547名責任人員被罰,罰沒金額近30億元!在銀行業監管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銀行機構在一年內吃了這麼多罰單。與2016年相比,處罰機構數量增長近3倍,罰沒金額超過10倍!
這讓中國銀監會著實過了一個忙碌而充實的別樣2017。又到了各金融部門年度工作會的時間窗口,對銀行業監管來說,過去的一年有哪些別樣之處,接下來又要幹點啥?
「史上最大罰單」
2017年12月,廣發銀行收到自銀監會成立以來的「史上最大罰單」:7.22億元!其中,沒收違法所得17553.79萬元,並處以3倍罰款52661.37萬元。一時業內震動。
其實不用太過驚訝。當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首位。毫無疑問,佔我國金融業資產總量80%以上的銀行業,是打好這場攻堅戰的主戰場。
以前,三五十萬元的罰款對「家大業大」的銀行來說無所謂,一些機構心存僥倖鋌而走險。而這一次,監管不再手軟,啟用了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1至5倍罰款的監管條款,這種頂格處罰在以前的銀行業監管實踐中極少被使用。
上億元的罰款對年利潤上百億元的銀行來說,雖然不至於破產,但也足夠讓其「肉疼」長記性。
最密集的監管令
這場監管風暴始於2017年一季度。2017年3月2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剛剛履新的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首次亮相就對外釋放出強監管的信號。
不久後,銀監會的監管令一道緊接著一道,全年出臺各種文件數十件,業內直呼「文件多的學習不過來」。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對「違法、違規、違章」、「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等亂象的專項治理,以及十大亂象的整治,業內俗稱「三三四十」。
在這場大檢查中,監管部門發現問題5.97萬個,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這項艱苦的工作為進一步出臺針對性的監管舉措打好了基礎。
面對「畫風大變」的監管機構,有的機構心驚膽戰,惴惴不安,而有的機構則表示,「心裡終於踏實了,早就該這樣了。」
效果顯而易見。有銀行人士表示,以前同行之間見面通常談的是業績規模,而現在談的多是合規經營。
自我革新的勇氣
感受到壓力的不僅是市場機構,還有監管者自身。
浦發銀行(13.65 +0.59%,診股)成都分行違規放貸案中,銀監會對四川銀監局原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原因是監管督導不力,監管評級失真。工行黑龍江分行違規銷售對公理財案中,黑龍江銀監局也對內部監管履職不力人員進行了問責。
加強對監管者的監管,確實非常關鍵。就本輪銀行業監管來講,其實沒有出臺多少新政策,大多是對以往政策措施的強調或者梳理,但卻讓機構感到空前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以前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加強對一線監管執法者的問責和約束,才能保障監管政策落到實處。
2017年7月,銀監會公私分開和履職迴避制度出臺,讓監管者擺脫關係困擾,敢於動真碰硬。
要斬斷利益關聯,也要擺脫定位偏差。銀監會公開表態,將監管重心定位於防範和處置各類金融風險,而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監管姓監」的職責定位正在回歸。
2018年,銀監會還要忙啥
上百家銀行主動縮表,同業業務、銀行理財、表外業務均出現收縮,貸款增速超過資產增速……銀行業治理亂象的「阻擊戰」初戰告捷。
但是,忙碌了一年的銀監會,不敢有絲毫放鬆。
2018年的銀行業監管,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
1月5日,銀監會2018年1號令《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強調「穿透式」股權管理,意味著銀行業監管進入「啃硬骨頭」的深水區。
隨後發布的《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列出了8個方面22項的重點整治領域,對每一項都有詳細的闡釋,可以說是把過去市場機構違法違規的各種套路一網打盡。
繼續拆解影子銀行、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有序處置高風險銀行業機構、深入整治各種違規金融行為……每一項任務都不輕鬆,銀監會的2018年,想必會更忙碌。
原標題:新華社:繼續拆解影子銀行、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