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327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二寶入園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了,私信詢問老師孩子這段時間的表現怎麼樣。老師回覆說:「挺好的,自理能力比較強,吃飯睡覺都能適應,和小朋友之間相互的也很好。」聽到老師這樣評價二寶,我懸著的心也落了下來。
接二寶放學,看到他和一旁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我忍不住說:「這熊孩子,放學了都不著急回家。」
站在旁邊的豆丁媽媽卻說:「你看我娃,都不和小朋友們玩,一個人站在旁邊看。」我仔細一看,還真是這樣,豆丁一個人背著小書包站在離二寶他們稍微遠點的地方,不停的摳手裡的小紙條。
聽到老師說:「豆丁,媽媽來接你啦!」孩子才抬起頭來看向我們這邊。
我說:「可能是孩子還不太適應幼兒園吧,慢慢就好了。」
豆丁媽媽嘆口氣說:「老師說我娃性格太內向了,和同學們不溝通不交流,也不互動,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好朋友。」
豆丁媽媽帶著孩子離開了,我看著玩得興高採烈的二寶,索性和老師攀談起來。老師說,在幼兒園裡,的確有像豆丁這種不太合群的小朋友。豆丁的表現是內向,但還有一些小朋友會出現其他的不合群表現,也比較難交到朋友。
父母對寶寶入園的期待
二寶今年入園,我又結識了不少新手寶媽,大家逐漸熟絡起來以後,聊得話題就越來越多。作為一名已經身經百戰的二胎媽媽,送二寶入園我表現得很淡定。雖然有一絲絲的不放心,但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相信我娃的適應能力。
但是這波新手媽媽們卻很焦躁,擔心給孩子穿的衣服不合適,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吃不飽睡不好,擔心孩子沒有被老師照顧到,擔心孩子和小朋友相處有問題。在這種種擔心之下,其實還表露出了一個大家都不怎麼提起的話題。那就是期待孩子在幼兒園能受歡迎,被老師喜歡,並交到好朋友,進而喜歡上幼兒園這個大集體。
父母送孩子上幼兒園,第一是希望孩子能儘快適應;第二自然就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朋友。
但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不同,從小生活的環境不同,被教養的方式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可能就會表現出不合群的現象。
寶寶四種不合群的表現
就像豆丁媽媽一樣,不少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在幼兒園時,會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老師組織孩子們一起互動做遊戲,或者要求同學們配合完成某個舞蹈動作時。有的孩子就會迅速的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而有的孩子卻會表現出茫然,不知所措。
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內向,有的則是因為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大家不願意和他一起玩。無論是哪種情況,其實都是孩子「不合群」的表現。和幼兒園老師聊天的過程中,提到了以下四種孩子不合群的表現。
第1、 性格孤僻,內向
這就豆丁的情況,很多孩子也會這樣。孩子出現內向,性格孤僻的情況,建議家長反思一下家庭育兒模式,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格;很少允許孩子自主社交;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較少等情況。
性格內向的孩子,他自己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交流,融入集體,甚至還會拒絕別人提供的好意和邀請。
第2、 爭強好勝,過於強勢
孩子在家裡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焦點人物,好吃得好喝的都是先考慮娃。在這種教養模式下,孩子就會養成比較強勢的性格特徵。以至於在某些具備競爭性質的活動中,表現出「輸不起」的狀態。
而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生活的環境,大家需要彼此互相包容和理解。更何況,這麼多「小皇帝」和「小公主」在一起學習生活,誰應該讓著誰呢?所以這種過分強勢的性格,就會引起小朋友們的反感,很難交到一個好朋友。
第3、 喜歡炫耀卻不懂分享
「這是我媽媽新給我買的奧特曼玩具。」然而當同學們圍過來想要看看的時候,展示玩具的孩子卻不讓大家碰。他既想讓小朋友們看自己的新玩具,卻不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而這種行為對於好奇心正盛的孩子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也許大家還會給他貼上「小氣」的標籤。
第4、 喜歡告狀
小孩子之間相處,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或者不小心拿錯了別人的東西。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孩子頻繁地跑去找老師告狀,一是會增加打斷老師的教學進度,二是會引起小朋友們的反感。
當然,這裡不是說不能找老師尋求幫助,但要區分什麼樣的情況才需要告訴老師。
讓娃能在幼兒園「如魚得水」的方法
第一次給二寶開家長會時,老師聲情並茂地表揚了一位新入園的小男孩。說那個孩子很開朗,每天都笑嘻嘻的。既能配合老師,也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看著他,都覺得很開心,多麼陽光開朗的一個孩子!」老師最後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我記得家長們都向那位媽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估計內心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這樣的陽光四射。想讓孩子成為幼兒園裡合群又陽光四射的一員,這裡可以給大家提供幾點建議。
首先,自理能力強。
入園前,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自主吃飯、喝水、穿衣、如廁。入園之後,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完成得更好。
其次,既能捍衛自己的權利,又能主動幫助他人。
能堅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主見的孩子並不讓人討厭,這恰恰是孩子內心強大,有是非對錯觀的表現。在維護自己的權利之下,還能幫助別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愛心,是多麼地難能可貴。
再次,正確認識分享的概念。
孩子懂得分享的前提條件是基於他自主自願的基礎之上,並非被強迫。那麼這點不止家長要明白,也建議灌輸給孩子。這樣孩子在幼兒園獨立生活學習的時候,就明白什麼時候需要分享,什麼時候不需要這麼做。
最後,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能清晰地表達自己。
語言能力也是衡量孩子是否能合群的一個表現,寶寶能自如地表達自己,和老師和同學順暢的溝通,自然會加分不少。
枕邊育兒寄語:
寶寶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看到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好朋友,甚至是被排斥,心裡一定不好受。但建議父母們不要因此就一直質問孩子,變得比孩子還緊張焦慮。慢慢地引導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家校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和狀況,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大語文時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學習成績也差不了
相關連結二:輔食別亂加,想讓寶寶吃得好,遵循「四個一」原則
相關連結三:2歲以上孩子玩什麼?別選錯了,這些遊戲娃玩得開心又鍛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