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作者:[日]鹽野七生,譯者:田建國、左翼,審校:田建華,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親自進入聖地,這在十字軍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腓特烈在熱烈的歡迎中抵達阿卡後,立即開始嘗試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為了回應密使到納布盧斯來提出的請求,蘇丹與皇帝於1228年秋重開談判。談判起初在皇帝於阿卡郊外支起的帳篷裡舉行。這場外交談判是貫徹現實政治的需要。蘇丹派來了年輕的埃米爾法拉丁,同樣30歲出頭的腓特烈不通過翻譯而與他直接面對面。他們二人之間總是蕩漾著親切的氣氛,談判時兩人之間隔著棋盤。
腓特烈興致勃勃地下著西洋棋,突然停住手中的棋子,切入了重要問題。法拉丁則說需要確認蘇丹的意圖才能答覆。說完,他站起身來,撂下遊戲策馬而去。這種情形反覆多次。
人們只能去想像談判經過了,因為所有交談用的都是阿拉伯語,基督教史官方面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錄。不過,即使無法理解兩人的話語,但氣氛還是明白的。所以,還是留下了談判「總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這樣的記錄。
9月底開始交涉,剛進入11月就換了談判地點。
阿爾-卡米勒與弟弟阿爾-阿斯拉夫之間的問題得到解決,他已無必要待在納布盧斯。他在回開羅途中順道去了加沙,那裡有他的離宮。
一邊下著西洋棋一邊談判的腓特烈和法拉丁
得知消息後,33歲的腓特烈率軍而來,大幅縮短了距離。48歲的阿爾-卡米勒被他的魄力所震懾,1229年開年後也開始留在了加沙。儘管談判因為穿梭往來而經常中斷,但談判的友好氣氛卻始終未變。阿爾-卡米勒送來了只有蘇丹才能使用的豪華帳篷,皇帝則把歐洲產的駿馬穿上綴有黑鷹的御用黃底馬衣作為回禮送過去。有時他們兩人還交換自己創作的詩歌。寫詩是伊斯蘭世界有教養人的必備技能。腓特烈也留下了一些詩篇。
腓特烈一邊堅持以和平為目的的談判,一邊不忘鞏固防衛力量。這些必要的工程有效地防止了自己帶來的士兵遊手好閒,同時也能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把中近東基督教徒中根深蒂固的反伊斯蘭強硬派的注意力從談判上挪開。儘管腓特烈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他卻試圖根本不使用武力而單靠外交解決問題。
以媾和為目的的談判從1228年11月開始在雅法和加沙之間展開。
3個月以後的1229年的2月,雙方終於談妥。從內容來看,我們只能認為在此期間一直堅韌不拔地堅持談判的腓特烈獲勝了。
2月18日早晨,在雅法,在十字軍總司令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在座的情況下,腓特烈首先在達成了一致的媾和協議上簽字捺印。當天晚上,在加沙,阿爾-卡米勒也完成了籤字捺印的手續。這兩個人從未直接晤面,但卻使媾和獲得了成功。
媾和協議的內容分項整理如下。
一、伊斯蘭方面將耶路撒冷讓給基督教方面。但耶路撒冷市內東側三分之一的地區作為伊斯蘭教徒的土地留給伊斯蘭方面,作為非武裝伊斯蘭教徒管理的「伊斯蘭地區」。
在這個地區,有傳說中是蘇丹奧馬爾下令建造的清真寺,金色輝煌的穹窿頂引人注目。這裡還有阿克薩清真寺,據說這個清真寺在中世紀更為伊斯蘭教徒所信仰。所以媾和協議把劃歸基督教徒的耶路撒冷中的這一帶規定為「伊斯蘭地區」予以保留,規定如經伊斯蘭方面準許,基督教徒可以進入這個地區。
為什麼要允許基督教徒進入伊斯蘭教徒奉為聖地的這一地區呢?根據古代寫成的《聖經·新約》記載,當時,少年時代的耶穌曾在位於這個地區的猶太教神殿裡同猶太教祭司進行過爭論。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只要是跟耶穌基督有關係的地方,無論何處都要參拜。朝聖路線中還有位於市區之外的「最後的晚餐室」,也是因為那裡被認為是耶穌和他的弟子用了最後晚餐的地方。
出於同樣的原因,腓特烈也成功地讓阿爾-卡米勒同意讓基督教方面領有了耶穌的誕生之地伯利恆和成長之地拿撒勒。
二、除「伊斯蘭地區」以外,耶路撒冷全市都將讓給基督教方面,但耶路撒冷周邊仍作為伊斯蘭方面的領土保留下來。
然而這樣一來,耶路撒冷便不能不成為伊斯蘭世界中的一座孤島。即使基督教方面在市內有常駐武裝兵力,防衛體制也不能說足夠充分。於是腓特烈要求加固環繞耶路撒冷的城牆,阿爾-卡米勒同意了這項由腓特烈負責的工程。
三、伊斯蘭方面承認基督教方面擁有從貝魯特到雅法之間一連串的地中海沿岸海港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領有權。
可以說這項條約是對理查和薩拉丁之間達成的媾和條件的追認。不過,當時雙方承認的是基督教方面從蒂洛斯到雅法之間地區的領有權,而在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之間的媾和條約中承認的卻是,從位於蒂洛斯北面的西頓到貝魯特都是基督教方面的土地。
耶路撒冷市區圖
而且,這並不是簡單的「增加」。由於領地中增加了西頓和貝魯特這兩個海港城市,從安提俄克公爵領地到的黎波裡伯爵領地再到雅法,地中海沿岸十字軍方面的土地便形成了帶狀,自北向南連成一片,不再被伊斯蘭領土所切斷。
在這個時代,不論是朝聖者還是貿易商人,從歐洲到中近東一帶一般都走海路。伊斯蘭方面承認地中海東岸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的這些海港城市的領有權歸屬基督教方面,這給基督教方面帶來的利益不可估量。
四、對以朝聖和通商為目的的往來人員,不論是基督教方面還是伊斯蘭教方面,雙方都將保障其自由和安全。只有這一項完全追認了理查與薩拉丁之間的媾和條件。這就是說,自從那時以來,基督教方面和伊斯蘭教方面都享受到了這一點帶來的利益。
五、雙方交換各自所「保管」的全部俘虜。不過,因此而重獲自由的幾乎全部都是第五次十字軍遠徵時在達米埃塔攻防戰中被俘的基督教徒士兵。
六、此次媾和的有效期自籤字捺印後開始到1239年2月為止,共計10年。但如雙方同意,有效期可以延長10年,其後還可以再延長10年。
然而,此次媾和的內容為人所知以後,不論是在基督教方面,還是在伊斯蘭教方面都立即引發了一片譁然。
在伊斯蘭方面,美索不達米亞的蘇丹阿爾-阿斯拉夫認為這是把聖城耶路撒冷拱手讓給了敵人,首先發聲反對。但由於阿爾-卡米勒的勢力極其穩固,反對的呼聲沒有蔓延到伊斯蘭世界全境。直到21世紀的今天,出自伊斯蘭教徒之手的關於十字軍的書籍仍然堅持將此次媾和定性為伊斯蘭教徒的「恥辱」。
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反響之激烈遠遠超過了伊斯蘭世界的反應。
首先,身在阿卡的耶路撒冷總主教言辭激烈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十萬火急地給教皇寫信譴責腓特烈。說:「這個皇帝完全不配做基督教徒的皇帝,他只是一個無能之人,只知道跪在薩拉森人面前。從他的嘴裡說出來的淨是些感謝薩拉森人的話,這些話甚至受到那些無信仰之徒的輕蔑。」
正在握手的腓特烈和阿爾-卡米勒(實際上二人從未晤面)
居住在中近東的基督教徒中激烈反對媾和的除了神職人員以外,還有聖殿騎士團。這個騎士團自成立以來就沒收了阿克薩清真寺,把它作為自己的總部。薩拉丁奪回耶路撒冷那年,他們被趕了出來,聖殿騎士團沒有總部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在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的媾和協議中,阿克薩所在地一帶作為「伊斯蘭地區」留給了伊斯蘭方面。他們42年來的夢想是能夠回到成立時的總部。然而,這個夢想由於媾和的成功而徹底無望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媾和。不過反對的聲浪總是很高,而贊成的聲音總是很小。腓特烈似乎早已知道情況會是這樣,毫不在意這個反對和譴責媾和的大合唱。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徒的聖城,也是伊斯蘭教徒的聖城。這座城市處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但卻一直都向基督教徒開放。儘管其間有第五次十字軍遠徵時的3年中斷期,但從理查與薩拉丁媾和到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媾和為止的37年間,耶路撒冷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之下。
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媾和後的基督教勢力(1229年)
阿爾-卡米勒冒著風險成就了「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的媾和」,腓特烈也冒著同樣的風險。而且,當時34歲的腓特烈所冒的風險糾纏了他一輩子。
獅心王理查也與天主教會所說的「無信仰之徒」成功地進行了媾和。但理查是在同對手薩拉丁反覆激戰之後,才與這個「無信仰之徒」成功媾和的。相反,腓特烈一仗未打,只憑著同「無信仰之徒」對話就達成了媾和。
這一點正是羅馬教皇對理查和腓特烈評價的不同之處,前者最終未能奪回而後者成功奪回了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