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不流血的奇蹟:腓特烈二世"和平收復"耶路撒冷

2021-01-08 網易新聞

本文節選自《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作者:[日]鹽野七生,譯者:田建國、左翼,審校:田建華,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親自進入聖地,這在十字軍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腓特烈在熱烈的歡迎中抵達阿卡後,立即開始嘗試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為了回應密使到納布盧斯來提出的請求,蘇丹與皇帝於1228年秋重開談判。談判起初在皇帝於阿卡郊外支起的帳篷裡舉行。這場外交談判是貫徹現實政治的需要。蘇丹派來了年輕的埃米爾法拉丁,同樣30歲出頭的腓特烈不通過翻譯而與他直接面對面。他們二人之間總是蕩漾著親切的氣氛,談判時兩人之間隔著棋盤。

腓特烈興致勃勃地下著西洋棋,突然停住手中的棋子,切入了重要問題。法拉丁則說需要確認蘇丹的意圖才能答覆。說完,他站起身來,撂下遊戲策馬而去。這種情形反覆多次。

人們只能去想像談判經過了,因為所有交談用的都是阿拉伯語,基督教史官方面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錄。不過,即使無法理解兩人的話語,但氣氛還是明白的。所以,還是留下了談判「總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這樣的記錄。

9月底開始交涉,剛進入11月就換了談判地點。

阿爾-卡米勒與弟弟阿爾-阿斯拉夫之間的問題得到解決,他已無必要待在納布盧斯。他在回開羅途中順道去了加沙,那裡有他的離宮。


一邊下著西洋棋一邊談判的腓特烈和法拉丁

得知消息後,33歲的腓特烈率軍而來,大幅縮短了距離。48歲的阿爾-卡米勒被他的魄力所震懾,1229年開年後也開始留在了加沙。儘管談判因為穿梭往來而經常中斷,但談判的友好氣氛卻始終未變。阿爾-卡米勒送來了只有蘇丹才能使用的豪華帳篷,皇帝則把歐洲產的駿馬穿上綴有黑鷹的御用黃底馬衣作為回禮送過去。有時他們兩人還交換自己創作的詩歌。寫詩是伊斯蘭世界有教養人的必備技能。腓特烈也留下了一些詩篇。

腓特烈一邊堅持以和平為目的的談判,一邊不忘鞏固防衛力量。這些必要的工程有效地防止了自己帶來的士兵遊手好閒,同時也能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把中近東基督教徒中根深蒂固的反伊斯蘭強硬派的注意力從談判上挪開。儘管腓特烈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他卻試圖根本不使用武力而單靠外交解決問題。

以媾和為目的的談判從1228年11月開始在雅法和加沙之間展開。

3個月以後的1229年的2月,雙方終於談妥。從內容來看,我們只能認為在此期間一直堅韌不拔地堅持談判的腓特烈獲勝了。

2月18日早晨,在雅法,在十字軍總司令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在座的情況下,腓特烈首先在達成了一致的媾和協議上簽字捺印。當天晚上,在加沙,阿爾-卡米勒也完成了籤字捺印的手續。這兩個人從未直接晤面,但卻使媾和獲得了成功。

媾和協議的內容分項整理如下。

一、伊斯蘭方面將耶路撒冷讓給基督教方面。但耶路撒冷市內東側三分之一的地區作為伊斯蘭教徒的土地留給伊斯蘭方面,作為非武裝伊斯蘭教徒管理的「伊斯蘭地區」。

在這個地區,有傳說中是蘇丹奧馬爾下令建造的清真寺,金色輝煌的穹窿頂引人注目。這裡還有阿克薩清真寺,據說這個清真寺在中世紀更為伊斯蘭教徒所信仰。所以媾和協議把劃歸基督教徒的耶路撒冷中的這一帶規定為「伊斯蘭地區」予以保留,規定如經伊斯蘭方面準許,基督教徒可以進入這個地區。

為什麼要允許基督教徒進入伊斯蘭教徒奉為聖地的這一地區呢?根據古代寫成的《聖經·新約》記載,當時,少年時代的耶穌曾在位於這個地區的猶太教神殿裡同猶太教祭司進行過爭論。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只要是跟耶穌基督有關係的地方,無論何處都要參拜。朝聖路線中還有位於市區之外的「最後的晚餐室」,也是因為那裡被認為是耶穌和他的弟子用了最後晚餐的地方。

出於同樣的原因,腓特烈也成功地讓阿爾-卡米勒同意讓基督教方面領有了耶穌的誕生之地伯利恆和成長之地拿撒勒。

二、除「伊斯蘭地區」以外,耶路撒冷全市都將讓給基督教方面,但耶路撒冷周邊仍作為伊斯蘭方面的領土保留下來。

然而這樣一來,耶路撒冷便不能不成為伊斯蘭世界中的一座孤島。即使基督教方面在市內有常駐武裝兵力,防衛體制也不能說足夠充分。於是腓特烈要求加固環繞耶路撒冷的城牆,阿爾-卡米勒同意了這項由腓特烈負責的工程。

三、伊斯蘭方面承認基督教方面擁有從貝魯特到雅法之間一連串的地中海沿岸海港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領有權。

可以說這項條約是對理查和薩拉丁之間達成的媾和條件的追認。不過,當時雙方承認的是基督教方面從蒂洛斯到雅法之間地區的領有權,而在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之間的媾和條約中承認的卻是,從位於蒂洛斯北面的西頓到貝魯特都是基督教方面的土地。


耶路撒冷市區圖

而且,這並不是簡單的「增加」。由於領地中增加了西頓和貝魯特這兩個海港城市,從安提俄克公爵領地到的黎波裡伯爵領地再到雅法,地中海沿岸十字軍方面的土地便形成了帶狀,自北向南連成一片,不再被伊斯蘭領土所切斷。

在這個時代,不論是朝聖者還是貿易商人,從歐洲到中近東一帶一般都走海路。伊斯蘭方面承認地中海東岸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的這些海港城市的領有權歸屬基督教方面,這給基督教方面帶來的利益不可估量。

四、對以朝聖和通商為目的的往來人員,不論是基督教方面還是伊斯蘭教方面,雙方都將保障其自由和安全。只有這一項完全追認了理查與薩拉丁之間的媾和條件。這就是說,自從那時以來,基督教方面和伊斯蘭教方面都享受到了這一點帶來的利益。

五、雙方交換各自所「保管」的全部俘虜。不過,因此而重獲自由的幾乎全部都是第五次十字軍遠徵時在達米埃塔攻防戰中被俘的基督教徒士兵。

六、此次媾和的有效期自籤字捺印後開始到1239年2月為止,共計10年。但如雙方同意,有效期可以延長10年,其後還可以再延長10年。

然而,此次媾和的內容為人所知以後,不論是在基督教方面,還是在伊斯蘭教方面都立即引發了一片譁然。

在伊斯蘭方面,美索不達米亞的蘇丹阿爾-阿斯拉夫認為這是把聖城耶路撒冷拱手讓給了敵人,首先發聲反對。但由於阿爾-卡米勒的勢力極其穩固,反對的呼聲沒有蔓延到伊斯蘭世界全境。直到21世紀的今天,出自伊斯蘭教徒之手的關於十字軍的書籍仍然堅持將此次媾和定性為伊斯蘭教徒的「恥辱」。

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反響之激烈遠遠超過了伊斯蘭世界的反應。

首先,身在阿卡的耶路撒冷總主教言辭激烈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十萬火急地給教皇寫信譴責腓特烈。說:「這個皇帝完全不配做基督教徒的皇帝,他只是一個無能之人,只知道跪在薩拉森人面前。從他的嘴裡說出來的淨是些感謝薩拉森人的話,這些話甚至受到那些無信仰之徒的輕蔑。」


正在握手的腓特烈和阿爾-卡米勒(實際上二人從未晤面)

居住在中近東的基督教徒中激烈反對媾和的除了神職人員以外,還有聖殿騎士團。這個騎士團自成立以來就沒收了阿克薩清真寺,把它作為自己的總部。薩拉丁奪回耶路撒冷那年,他們被趕了出來,聖殿騎士團沒有總部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在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的媾和協議中,阿克薩所在地一帶作為「伊斯蘭地區」留給了伊斯蘭方面。他們42年來的夢想是能夠回到成立時的總部。然而,這個夢想由於媾和的成功而徹底無望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媾和。不過反對的聲浪總是很高,而贊成的聲音總是很小。腓特烈似乎早已知道情況會是這樣,毫不在意這個反對和譴責媾和的大合唱。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徒的聖城,也是伊斯蘭教徒的聖城。這座城市處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但卻一直都向基督教徒開放。儘管其間有第五次十字軍遠徵時的3年中斷期,但從理查與薩拉丁媾和到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媾和為止的37年間,耶路撒冷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之下。


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媾和後的基督教勢力(1229年)

阿爾-卡米勒冒著風險成就了「腓特烈與阿爾-卡米勒的媾和」,腓特烈也冒著同樣的風險。而且,當時34歲的腓特烈所冒的風險糾纏了他一輩子。

獅心王理查也與天主教會所說的「無信仰之徒」成功地進行了媾和。但理查是在同對手薩拉丁反覆激戰之後,才與這個「無信仰之徒」成功媾和的。相反,腓特烈一仗未打,只憑著同「無信仰之徒」對話就達成了媾和。

這一點正是羅馬教皇對理查和腓特烈評價的不同之處,前者最終未能奪回而後者成功奪回了耶路撒冷。


相關焦點

  • 腓特烈二世:中世紀的愷撒
    他被同代人稱作「世界奇蹟」,被尼採稱為「第一位歐洲人」。 1250年12月13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於西西里島逝世。 腓特烈二世是當時歐洲最強大,同時也最「另類」的皇帝。他既虔誠篤信,親自領導了十字軍東徵,同時又因叛逆的個性以及對異教徒的善意,被屢次逐出教會。
  • 歐洲古代史:第五次十字軍失敗後教皇怒不可遏,腓特烈二世背鍋
    第五次十字軍東徵戰敗的消息傳到西歐時,人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次東徵為何再次失敗?是上帝對十字軍的罪愆感到憤怒,還是有更加世俗化的解釋?值得怪罪的人太多了。匈牙利國王拋棄了十字軍,杜姆亞特的幾個領導人表現糟糕,而頑固的佩拉吉烏斯屢次拒絕接受勝利。然而,那個甚至沒有參加東徵的人卻承擔了最大的責任。腓特烈二世宣誓加入十字軍已有6年,卻甚至沒有踏出過國門一步。沒錯,他是派了一些軍隊,卻讓情況更加糟糕。
  • 二戰後期,希特勒每天都讀腓特烈二世傳記,奇蹟相似結局卻不同!
    二戰後期,德軍已經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希特勒也不得不躲進牆體厚達4米的地下掩體中,即便如此,這位偏執的野心家還是不死心。在希特勒看來,雅爾達會議上所形成的同盟關係並不穩固,史達林與羅斯福並不是同道中人,邱吉爾和史達林更是彼此看不上。他深信,只要德軍能夠給蘇聯一次沉重的打擊,西方世界就會認識到,只有希特勒、只有德國才能消滅西方真正的敵人——共產主義的蘇聯。
  • 追隨腓特烈二世的足跡
    她是腓特烈二世的祖母,年輕時是一位金髮的法國美女,不知是何人放置?令人浮想聯翩。這裡是一片墓葬區,遊人稀少,只有我默默站立,環境黑暗卻不陰森,在如此靜謐之中,腦海中回想起《聖經》中的名言:你是塵土,還要歸於塵土。
  • 腓特烈二世:博學多才,關心靈魂,贊成解剖
    腓特烈二世(1194年-1250年)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羅馬人的國王)、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勃艮第國王和義大利國王。他能在統治者中脫穎而出,被稱為「Stupor Mundi」(世界驚奇),是因為他特立獨行,而且異常博學、思想前衛。在他之前,教皇英諾森三世也曾被人稱為「Stupor Mundi」。
  • 耶路撒冷 哪些你不知道的歷史事件
    耶路撒冷歷史大事記:猶太人與耶路撒冷 公元前 7000年,耶路撒冷一帶出現最早的定居者。 公元前 4000年,耶路撒冷的 Sal em一詞最早出現在記載中,這可能標誌著耶路撒冷城已建立。公元 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後來基督教發展成歐洲 最主要宗教,因為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基督徒視耶路撒冷為聖地。 穆斯林與耶路撒冷 公元 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根據伊斯蘭教說法,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 夜行登霄」 ,所 以穆斯林也視耶路撒冷為聖地。
  •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大一統野心(四)
    教廷強敵手 殊死決鬥人面對腓特烈二世的凌厲攻勢,教皇國岌岌可危。教皇格雷戈裡九世惱怒有加,但無計可施。1239年,他只得故伎重演,將腓特烈二世第二次開除教籍,並伴之以精神宣傳戰,對腓特烈二世進行詛咒和謾罵。
  •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紅鬍子腓特烈大帝的十字軍冒險之旅
    雖然完全無力抵擋曼努埃爾一世的兵鋒,但通過假意效力拜佔庭帝國,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借著曼努埃爾錯誤的制衡政策,夾縫裡求生存,竟得以發展壯大。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先後佔領安納託利亞東北部的達尼什曼德突厥王朝的錫瓦斯、馬拉蒂亞(Malatya)附近的地區,最終吞併達尼什曼德,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彌補了被拜佔庭帝國收復的尼西亞等地造成的損失。
  • 羅馬帝國的精神續作 神聖羅馬帝國與紅鬍子腓特烈
    德意志騎兵久攻不下,士氣大跌。然而,不打不相識,年紀相仿的獅子亨利與康拉德的侄子腓特烈建立了友誼;獅子亨利在位期間,多次與腓特烈並肩作戰。並越過易北河,攻打斯拉夫人領地,收復並奪取大片土地。同時,亨利還在領地內建設了許多城市,包括著名的呂貝克,慕尼黑,呂訥堡和不倫瑞克。亨利一度成為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諸侯,然而,其實力的擴張也引起了腓特烈的猜忌,兩者關係開始惡化。
  • 從文藝青年到鐵血大帝--腓特烈威廉二世大帝
    這位吹長笛的青年就是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威廉二世。德意志民族是個極具音樂天賦的民族,在歷史上,德意志湧現出的偉大音樂家燦若星辰。巴赫、貝多芬、華格納,這些閃亮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代表了人類的最高音樂成就。所以,在德意志民族中有許多狂熱的音樂愛好者,威廉王太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08-3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電視劇都不敢這麼編:「俄國粉絲」拯救了腓特烈大帝
    此後,腓特烈再次為戰役做準備,他的目標是收復施韋德尼茨,並且重新佔據西裡西亞南部。他希望這是對奧地利的最後一戰。 1762年7月18日,腓特烈得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沙皇彼得三世被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廢黜了,後者是個反普分子。儘管普魯士的俄國盟友無法參加今後的行動了,腓特烈依舊率領普軍在10月9日奪回了關鍵的施韋德尼茨要塞。
  • 普魯士即將亡國之時天降奇蹟 腓特烈大帝絕處逢生
    但是普魯士當時畢竟是個新興起的大國,面對著奧地利、法國、俄國、瑞典、薩克森的圍攻,即便天才如腓特烈大帝也僅有勉強招架之功,雖然依靠著靈活的戰術暫時打退了法國和奧地利兩路的進攻,但是俄軍和瑞典軍在北方的攻勢讓其終於丟掉了首都柏林,普魯士即將遭受亡國的命運。普魯士苦盼著盟友英國能夠在這關鍵時刻施加援手,但是英國人卻根本不把盟友的死活放在心上。
  • 神聖羅馬帝國的故事(36)腓特烈正要自殺,卻天降一個腦殘粉
    話說七年戰爭後期,普魯士國王腓特烈被奧、法、俄聯軍圍攻,打得精疲力盡,更雪上加霜的是,腓特烈的舅舅英王喬治二世去世,英國首相皮特下臺,英國不願意再花費大筆金錢支持歐陸上這麼一場看不到頭的戰爭,因而要求腓特烈把西裡西亞還給奧地利,與各國和談。
  • 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魅力有時比「大炮」更有用
    腓特烈的父親對他實施的軍事化教育,並沒有把他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人。事實上,腓特烈常常想放棄繼承王位,逃離他父親所帶來的陰影之下。1736年,他奉父親之命極不情願地與一個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子結婚,到1740年,他父親去世了,只在這四年間,他們夫妻恩愛,其後長期分居,且終其一生,兩人未誕下任何子女。雖然沒有任何的證據,但可想而知,這大概是在給他父親演戲吧。
  •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不光是名將,更是啟蒙主義開明君主
    1740年,腓特烈二世戴上了冠冕,成了普魯士的新王。至今為止的內容,從普魯士的勃興到腓特烈的逐漸成熟,都是霍亨索倫家族對腓特烈的「縱向」影響。同時代人對腓特烈的「橫向」影響,則還沒有談到。其實任何人都是在家族的「縱向」影響和時代的「橫向」影響下塑造成型的,只是對不同的人,其中一種影響佔的比例可能要大些,但是任何一種影響都不可以忽略。
  • 從文弱書生到一代戰神——從未稱帝的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即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如果按照歐洲的傳統,腓特烈二世從未被加冕為皇帝,是沒資格稱為大帝的,但是腓特烈二世的赫赫威名讓他比中世紀任何一位皇帝都出色,所以歐洲人公認腓特烈二世為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18歲時候,腓特烈一世給他挑選了奧地利女公爵伊莉莎白為妻子,這有助於普魯士的發展,但腓特烈二世卻首次頂撞了父親,說:我喜歡的是英格蘭的公主阿梅裡亞。腓特烈一世,震驚了,哎呀,你小子能耐了,皇室之家,沒有愛情,只有利益,這婚你必須結。
  • 希特勒躲在地堡裡期盼的「布蘭登堡王室奇蹟」究竟是什麼?
    據說羅斯福的去世讓希特勒興奮不已,認為自己一直在期盼的「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即將重新上演。那麼希特勒期盼的「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究竟是什麼呢?1748年10月18日,歐洲著名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結束。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參戰各方的矛盾衝突並沒有隨之解決,特別是奧地立女皇瑪麗婭·特蕾莎與普魯士(現代德國的前身)國王腓特烈二世更是結下了深仇大恨,再次爆發戰爭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