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強敵手 殊死決鬥人
面對腓特烈二世的凌厲攻勢,教皇國岌岌可危。教皇格雷戈裡九世惱怒有加,但無計可施。1239年,他只得故伎重演,將腓特烈二世第二次開除教籍,並伴之以精神宣傳戰,對腓特烈二世進行詛咒和謾罵。格雷戈裡九世從教廷檔案庫裡,搜出腓特烈二世作為宗教懷疑論者,諸如「三個騙子」的瀆神言論,廣為宣傳,企圖利用歐洲基督徒的宗教虔誠心態,來削弱腓特烈二世軍事勝利的影響。腓特烈二世則針鋒相對,以皇帝的名義向歐洲王宮呼籲:建立君主同盟,共同反抗教皇異端。
1241年春天,格雷戈裡九世擬於復活節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密謀廢黜皇帝。腓特烈二世則攻掠教皇國,幾乎佔領羅馬;同時又指使比薩艦隊在熱那亞海面,成功地俘獲了前往羅馬出席宗教會議的數百名西歐高級教士代表團,扣作人質,押往那不勒斯,擬與教皇談判。同年八月,年邁而又性格暴躁的格雷戈裡九世,由於全盤計劃破產,憤懣而死。
接著,塞勒斯廷四世繼為教皇,但旋即去世。於是,羅馬教廷陷入「缺位」的嚴重危機之中。然而,腓特烈二世畢竟是中世紀的帝王,難以超越他的時代。在此成敗的關鍵時刻,他未能突破皇帝與教皇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中世紀傳統關係的束縛。腓特烈二世一方面與教廷不共戴天,另一方面卻又離不開教皇。他曾經企圖利用被俘的西歐高級教士,自立一個傀儡教皇;但在其摯友法王路易九世的勸說下,釋放了一批主教,使之參加教廷的選舉。於是,教廷在空位兩年之後,於1243年方選出安科納邊區教長西尼巴爾多·菲埃斯基為教皇,是為英諾森四世(InnocentiusIV,1243-1254在位)。這樣,腓特烈二世坐失顛覆教皇國,統一義大利的良機,最終等來了一個置其於死地的兇惡敵人。
1244年,腓特烈二世一方面以友好姿態對新教皇表示歡迎,另一方面率軍到達羅馬近郊,要求新教皇撤銷格雷戈裡九世對他的第二次絕罰處分。英諾森四世偽稱願與腓特烈二世談判。但懾於皇帝的武力,他在一個夜間倉皇逃出羅馬,乘船北上,到達他的故鄉熱那亞,又覺不安全,乃直奔裡昂,藉助於法王之弟安茹查理的幫助,建立了一個流亡教廷。這一事件表明,當腓特烈二世仍然纏綿於對教廷的幻想時,羅馬教皇卻棋先一著,正式脫離了對皇帝的傳統依賴關係,轉投法蘭西王室,尋求保護。但這一事件,似乎也可以看作中世紀羅馬教廷由盛而衰的起點,因為它預示著教皇作為「阿維農之囚」的時代已經為時不遠了。
此後,腓特烈二世與教皇的鬥爭便達到極端殘酷無情的地步。1245年,英諾森四世在裡昂召開宗教會議,以偽誓、瀆聖、「異端」等罪名,將皇帝腓特烈二世及其兒子德王康拉德四世開除教籍;廢黜他們的帝號和王位;並宣布對腓特烈二世、以及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一切「不肖子孫」,進行十字軍徵討;要求英、法等國為十字軍大量捐款;又發動僧侶做反對皇帝的宣傳,鼓動德意志諸侯另選新王。英諾森四世的兇狠刻毒,使與會君主大為震驚和反感。法王路易九世對腓特烈二世深表同情,曾經從中調解,遭到教皇拒絕。路易九世則宣布,拒絕參加任何反對皇帝的遠徵。
腓特烈二世在義大利沒收教會財產,加緊對教皇領地發動攻勢。同時他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致歐洲君主的公開信,猛烈抨擊教皇神權統治,籲請歐洲各國君主協助他反對共同的敵人——羅馬教皇。他寫道:「如果教皇戰勝了他的第一個打擊對象神聖羅馬皇帝,他就會毫不費力地欺侮其餘的國王和諸侯。因此我請求你們援助我,以便讓全世界知道,任何一次對世俗君主的進攻,都在損害我們的共同的榮譽」(波特金主編《外交史》第一卷(上)p207,三聯書店,1979年)。腓特烈二世第一次向歐洲諸國的君主們明確地闡述了:政教爭端對於世俗君主們共同的利害關係,得到英、法等國君主在道義上的支持。
然而,英諾森四世掀起的反對皇帝的惡浪,卻席捲了慣於朝秦暮楚的德意志和義大利。德意志諸侯蠢蠢欲動,倫巴底同盟死灰復燃。於是從1246年起,皇帝和教皇的戰爭,同時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兩條戰線激烈展開。這一年,英諾森四世指令多米尼克僧侶,策動德意志部分諸侯背叛皇帝,選立圖林根公爵亨利·拉斯匹為德王,並突然向康拉德四世進攻。康拉德猝不及防,戰敗於法蘭克福。1247年,康拉德四世在巴伐利亞公爵和南德城市支持下,擊殺亨利·拉斯匹。隨後,部分教會諸侯又選立荷蘭伯爵威廉為德王。「萊茵城市同盟」公開支持威廉,共同向忠於皇帝的「德意志主教同盟」發動進攻,但遭到失敗。這次德意志爭位之戰互有勝負,持續到1251年。
義大利北部戰場極端殘酷。1247年5月,皇帝的戰略重鎮帕爾馬叛變。腓特烈二世與王子恩齊奧率軍長久圍攻不克,鬥志鬆懈。1248年,當他們外出狩獵時,群龍無首的皇帝軍隊,被伺機衝出城外的市民軍隊所擊潰(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12卷p439,臺北幼獅翻譯公司,1974年)。其後,英諾森四世策劃義大利的韋爾夫黨徒,使用歐洲中世紀罕見的卑劣手段刺殺皇帝,並企圖買通御醫在御膳中下毒。腓特烈二世覺察到敵人的種種陰謀,大為驚恐,對身邊嫌疑人犯進行殘酷殺戮,以至殃及無辜。甚而連皇帝最為信賴的宮廷大臣P·D·維格納也未能倖免,涉嫌被捕,被挖去雙目下獄,自殺身亡(但丁《神曲》王維克譯本p5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此後,腓特烈二世大概出於安全考慮,抑或由於精神的沮喪,他將軍隊交由王子恩齊奧指揮,自己則退回那不勒斯,不再出戰。
其時,北意戰場方酣未艾。1249年,佩拉維奇諾和埃茲利諾分率帝國軍隊激戰於倫巴底西部和波河兩岸,不斷拓展忠於皇帝的吉伯林派勢力。後來,帕多瓦反叛皇帝,埃茲利諾將該城12000居民全部處死,予以血腥懲罰(馬基雅維裡《佛羅倫斯史》p31,商務印書館,1982年)。同時,腓特烈二世的駙馬安蒂奧克的弗雷德裡克,則以帝國代理人的身份統治著佛羅倫斯,將全城親教皇的韋爾夫黨徒予以大規模的驅逐。但在1249年,王子恩齊奧的軍隊在弗薩爾塔戰役,被倫巴底同盟軍擊敗,恩齊奧被俘,囚于波倫納,在獄中度過餘生。
就在德、意戰場勝負未分,而且皇帝的實力仍佔優勢的情況下,1250年12月13日,腓特烈二世在南意阿普裡亞的菲奧倫蒂諾城堡,突然駕崩,享年56歲。死因莫名,頗費猜想,教皇陰謀乃其一。他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亦隨之化為烏有。
腓特烈二世的去世,使英諾森四世欣喜欲狂,但懾於皇帝的餘威,直到1253年方結束其九年喪家犬的流亡生涯,以勝利者的姿態,返回羅馬。1254年,英諾森四世率軍侵入南意,企圖直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蛇窩」,但被腓特烈二世智勇雙全的兒子曼弗雷德所擊敗。同年底,心力交瘁的英諾森四世,便在那不勒斯的軍旅之中見上帝去了。
隨後,教皇們繼續迫害腓特烈二世的子孫,但「在1250-1266年間支配著義大利的歷史」的(H·赫德、D·P·韋利《義大利簡史》上冊p101,商務印書館,1975年),仍然是腓特烈二世之子曼弗雷德。他像其父親一樣,使三四任教皇經常處於恐慌之中。1267年,腓特烈二世之孫、康拉德四世之子、年僅14歲的康拉丁,在其祖輩們顯赫聲望影響下,率軍奪取倫巴底和託斯坎納許多城市,並一度佔領羅馬。1268年8月23日,在塔利亞科佐戰役,教皇的幫兇、法國的安茹伯爵查理才將他擊敗。不久,在教皇克裡門特四世的默許下,少年將軍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斬首。於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徹底滅亡了。教皇們如此殘酷無情,使歐洲輿論為之譁然,他們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十三世紀後期,在五十年中走馬燈般先後出任教皇的就達14人之多,教廷盛期一去不復返,大大有利於西歐各國王權的伸張。
簡短的結語
腓特烈二世與羅馬教皇瘋狂爭鬥的結局,正好是對霍亨斯陶芬王朝與羅馬教廷長期較量的歷史總結。鬥爭結果,政教雙方兩敗俱傷。他說明皇帝和教皇的世界主義野心都不過是一場夢幻,只是皇權崩潰在先,教權淪落稍後而已。但在其中,作為從亞平寧半島土壤裡培植出來的腓特烈二世強大王權的喪失,及其統一義大利偉大嘗試的失敗,卻是中世紀義大利政治史上的最大悲劇。
本文摘自《德國史論文集》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李隆慶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