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在亨利一世統一之後,奧託、康拉德等人先後統治了這個帝國。隨著王權的更迭,薩克森王朝的羅退爾登上了王位。羅退爾在臨死之前,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女婿,但是這一舉動引起了各公爵和主教的極大恐慌,他們害怕王權會就此延續下去,於是就另外選舉他們認為勢力最小而且性格懦弱的土瓦本的霍亨斯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王。康拉德三世登上王位之後,就和德意志最強大的威爾夫家族展開了長期而又激烈的鬥爭。康拉德因此失去了到羅馬加冕皇帝的機會,成為第一個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去羅馬加冕的皇帝。1152年3月4日,康拉德三世的侄子腓特烈一世稱帝,尊稱為腓特烈大帝。在他的統治下,神聖羅馬帝國一度恢復了奧託大帝時代的強盛與繁榮。
腓特烈稱帝時,國內的形勢非常混亂,教皇擁有了龐大的權勢,國內的教會貴族全部聽命於教皇,形成了新的分裂勢力。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外部,英國和法國的國力一天比一天強大,也對帝國構成了很大威脅。1153年,腓特烈一世率領軍隊攻入羅馬,掃平了貴族的勢力,緩解了國內的壓力。不甘失勢的教皇對腓特烈一世百般刁難,想藉助加冕問題恢復自己的勢力,並且對此有恃無恐。一直到1155年6月,腓特烈一世才在羅馬加冕皇帝。1157年,腓特烈一世在羅馬帝國的國名上冠以「神聖」二字,與教皇自命的「神聖教廷」相抗衡。腓特烈一世還擁立了一位新教皇,與舊有的教皇形成對峙的局面,但腓特烈一世仍然無力控制義大利。
1177年,特烈一世被迫承認教會選舉的教皇是唯一合法的,在與教皇的鬥爭中,腓特烈一世完全敗北。腓特烈一世在國內公爵們的強烈反對下結束了對義大利的徵討,夙敵威爾夫家族的亨利公爵趁機向東擴張,佔領了萊茵河下遊的廣大地區,成為腓特烈一世的心腹大患1180年,腓特烈一世強行將亨利的領地分封給自己的親信,國內的王權暫時得到了鞏固。1190年,腓特烈一世死於十字軍東徵途中,神聖羅馬帝國再次陷入權力紛爭的旋渦中,繼位的腓特烈二世由於沒有足夠的力量打敗競爭對手,只好委曲求全,屈膝向教皇討好。120年,腓特烈二世死於義大利,通往羅馬的道路從此斷絕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喪失了勢力,也結束了對義大利的統治。1268年8月23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最後一個男丁在徵討義大利時被殺,該家族從此滅絕。法國諾曼第公國的威廉徵服英國後稱為威廉一世,稱帝後的威廉仍然擁有諾曼第公國的領地。
威廉加冕英國國王以後,諾曼第地區將意味著成為英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再受到法國的管轄。法國國王試圖挽回,但非常困難自從卡佩家族於公元987年統治法蘭西之後,日子一直不好過。法國封建割據嚴重,掌握在國王手中的權力非常有限,王室的領地僅限於巴黎和奧爾良兩大城市。雖然如此,法國國王仍然擁有相當大的優勢,他是全國的軍事首領,全國的封建主都必須向他行君臣之禮、並承認土地是國王恩賜的;其次,每一任國王即位時都由主教塗飾聖油、國王也由此被視為用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卡佩王朝的歷代君主正是利用這樣的方式擴張王室領地的。合作為威廉的根據地,諾曼第距離巴黎僅僅十餘千米,法國國王想儘快削弱諾曼第的勢力,並將它吞併。有了這樣的打算、法國國王支持威廉一世的長子羅伯特向威廉提出要求,繼任諾曼第公爵之位。
在法國國王的極力下,繼位心切的羅伯特竟然與威廉在戰場上兵戎相見羅伯特不顧父子之間的親情,差一點將威廉刺死在自己的長矛之下,從此以後、父子二人反目成仇。1087年,威廉在英國去世,他的另一個兒子盧弗斯繼承了英國王位,稱威廉二世,而長子羅伯特也最終獲得了諾曼第公爵的頭銜。英國和諾曼第的分治局面為法國國王插手諾曼第和英國之間的事務提供了便利。在法國國王的調咬下,英國國內的貴族叛亂時有發生。1100年威廉二世在打獵時被人暗殺。之後威廉的弟弟亨利登上王位,稱亨利一世。初登王位的亨利十分明白動亂的根源在於諾曼第沒有控制在國王手中,他決定徵討羅伯特。1105年,亨利一世率領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徹底徵服了諾曼第,將羅伯特公爵押回英國永遠囚禁。安瑟倫大主教是亨利一世的夙敵,他1109年的去世使諾曼第的分裂局面結束了,亨利將英格蘭和諾曼第徹底統治在自己的王權之下。
1109年,亨利一世為了穩固統治,讓自己唯一的女兒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訂立婚約,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法國國王於同一年向英國宣戰,挑起了一場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十字軍第一次東徵,雖然飽經挫折,但最終還是從侵略中嘗到了甜頭。公元1144年,塞爾柱帝國的總督馬德·丁·贊吉攻佔了埃德薩,羅馬教廷便趁此機會煽動再次東徵。1147年,法國和德國各組織了一支7萬人的大軍,開始了第二次東徵農民經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但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有了上一次的教訓,第二次東徵的人數銳減,僅僅有1000餘人參加,其中多為騎士階層。德國皇帝康拉德三世親自率領德國的十字軍,穿過匈牙利,經色雷斯進入都城君士坦丁堡。
10月底,德國十字軍在多裡利昂附近遭遇到突厥人,德國十字軍大敗,康拉德三世只好率領著一些殘兵敗將等待法國十字軍的到來。不料法國十字軍也傷亡過半,東徵再次失利。1148年,康拉德和路易各自率領殘餘的部隊與耶路撒冷王國的軍隊會合,聯手圍攻了大馬士革,駐守的總督使用一條離間計,大敗了前來圍攻的聯軍,十字軍全線潰退,康拉德與路易只好狼狽回國。第二次十字軍東徵以失敗告終,從此以後,東徵的事宜一度被擱淺。他們沒有想到,阻止東徵的不僅有剽悍的突厥人,隨著埃及軍事長官薩拉丁·優素福·伊本·阿優布發動政變,推翻法蒂瑪王朝,建立阿優布王朝,埃及也成了十字軍東徵的一大勁敵。建立王朝之後的薩拉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徵服了十字軍久攻不下的大馬士革,佔領了阿勤頗納,並且將美索不達米亞和北敘利亞統一在自己的王朝之下,從此以後,伊斯蘭世界再次強大起來。
1187年7月,薩拉丁全殲耶路撒冷守敵,隨後,又連續攻佔了阿克、貝魯特、西頓、雅法、愷撒利亞和阿斯卡倫等沿海城市,徹底切斷了耶路撒冷通往歐洲的交通線,使耶路撒冷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9月20日,薩拉丁開始以重兵圍攻耶路撒冷城,聖城岌岌可危。10月2日,耶路撒冷失守。耶路撒冷被薩拉丁攻破的消息在西歐各國引起極大震驚,於是一支由英、法、德三國封建主和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了第三次東徵。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率領德國十字軍,打算吞併拜佔庭。為了對付德國十字軍,拜佔庭與薩拉丁結盟。1190年月,出師不利的腓特烈一世率領3萬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後,不幸在一條小河上落水淹死,德國十字軍只好退回到國內。英、法兩國的十字軍在各自國王的率領下,於1191年到達敘利亞,馬上參與了圍攻阿克城的戰鬥,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十字軍終於在1191年7月將阿克城攻破。但是此後法國十字軍很快就撤軍回國了,只有英國十字軍還留在東方,因此,十字軍進攻耶路撒冷的計劃再次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