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2021-01-10 子淵談史

引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因為中世紀把教堂視作通過祝聖而神聖化並通過萬聖在神龕中的存在而特別神聖的空間,所以在近代早期,天主教仍保留了這一觀點,這類的東西也繼續存在著。如果錢不多,那麼儘量地維持原狀;如果財政上有這個能力,那麼就可以建造新樣式的教堂。聖像和雕塑一如中世紀,在近代也為人們所尊重和崇敬。

▲教堂內景

儘管特蘭託宗教會議對建造教堂沒有作出直接的規定,但其精神和願望左右了新教堂的樣式。在建造教堂時,重視教堂內部要一目了然、要清楚地看到祭臺、要有好的音響效果。在16世紀下半葉,神聖羅馬帝國,大多是耶穌會教士按照義大利的樣式建造這類新式教堂。帝國內成為楷模的,是1597年落成的慕尼黑的聖米夏埃爾教堂。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教堂

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藝術,起初是向羅馬的建築物看齊。這些建築從17世紀的耶穌會教堂伊爾·塞蘇(1568年)開始,繼而出現了許多建築師,如馬德諾、波羅米尼、貝爾尼尼等人的扛鼎之作。這些輝煌的建築,拋棄了千人一面的老一套做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就如中世紀時流行羅馬風格一樣,帝國南部在三十年戰爭以後越來越深受義大利的影響,以至於在起初時,這些義大利的樣板和構思主宰了這裡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

▲羅馬耶穌會教堂,第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築

同樣,常有來自義大利的建築工匠在帝國工作。比如桑蒂諾·薩拉裡於1616年至1628年間在薩爾茨堡建成了神聖羅馬帝國裡惟一的一座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在被稱作「德國的羅馬」的薩爾茨堡,同樣還在帕騷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廣大地區內,17世紀時是義大利的藝術家在唱主角。從1663年開始建造的慕尼黑的蒂亞提納教堂也是這樣,建造中採用了「盤型建築法」和「地形建築法」。

出生於布拉格的帕騷爵位主教文策斯勞斯·圖恩伯爵(1664-1673年),在他的主教城遭遇大火後,為了重建該城,請來了在他的家鄉工作的來自上義大利的建築工匠和藝術家。如自1638年起就在布拉格工作的、來自科摩湖周邊地區的卡羅·盧拉戈,他在帕騷建造的大教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巴洛克盛期最為宏偉的建築。

墁制石膏花飾的是吉奧瓦尼·巴蒂斯塔·卡洛內;穹頂畫同樣是來自米蘭附近的藝術家卡波福洛·騰卡拉和卡洛·安東尼奧·布西完成的。正像諾貝特·利布所指出的那樣,德國南部的巴洛克,向義大利學習,採用了「柱廊序列、立面系列、中廳頂和屋頂呈鍾型等想法,用葉狀裝飾花紋的「羅馬式卷葉凸雕「,溼壁畫和聖壇工藝作為教堂立體空間的因素」。除了義大利人以外,在1670年至1710年間,格勞賓登的工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他們在建造教堂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吉奧瓦尼·安東尼奧·維斯卡迪(1645-1713年)和恩裡科·楚卡裡(1642-1724年)。

▲巴洛克風格教堂內景

1660年至1700年間,在德意志南部有著兩種不同的建築藝術類型:上面提及的義大利風格,還有一類是福拉爾貝格工匠們的建築風格,他們採用的是壁柱建築法。這種方法尤其在埃爾萬根附近的上馬希塔爾和舍嫩貝格教堂內部的裝飾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義大利風格和福拉爾貝格風格在以後的時間裡相互靠攏,最後結合成為「新的內部裝飾模式」。「這巨大的財富」,胡巴拉這樣寫道,「在1700年前後成為風行於德意志南部、波希米亞和奧地利的教堂建築學,可以理解為這兩個迄今為止互不相通的偉大藝術傳統,即中世紀晚期北方傳統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傳統相結合的結果」。

在1700年以後的幾十年裡,形式了巴洛克晚期和洛可可時期的特殊建築藝術,它構成了帝國南半部的典型特徵,成為「德意志大師的力量淵源」(利布語)。諾貝特·利布寫道:「在瑞士、蒂羅爾、克恩滕和施泰爾馬克,巴洛克藝術恰恰由於與義大利過於狹窄和正統的聯繫,總透著某些鄉氣。與此相反,在巴伐利亞、士瓦本和法蘭肯,鑑於它們和義大利的開放關係,它達到了一個更自由、更獨立的水平。」

▲瑞士伯爾尼

正像B.魯普雷希特所強調的那樣,在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的洛可可教堂裡,溼壁畫是教堂內部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大型壁畫成為一種重要手段,是用「不至於看厭並特別的方式」展示教堂所承載的重大意義。從教堂落成典禮紀念日的布道中可以得知,教堂被看作是上帝居住的殿堂、通往天堂和天上耶路撒冷的一扇大門、是上帝之城錫安;簡單說,就是被看作是新天堂。比如1740年迪森在教堂落成典禮紀念日的布道中這樣說道:「新天堂就是這座新的修道院教堂」,「建造一座教堂就好比創建一個新天堂」。

對此魯普雷希特評論說:「在近代的教堂建築藝術中,洛可可風格的教堂是要堅定地用充滿幻想的方法,將教堂變成它所承載的意義中那個能夠踏進的世界。但在18世紀,在感官可及的建築空間和教堂的虛幻現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氣氛。」

▲洛可可式教堂內景

在這段時間裡,建造了許多新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區教堂,如艾布林附近的豪斯施泰特、巴伐利亞的上阿默爾高、加米施和米騰瓦爾德、高級教區弗賴辛,以及蒂羅爾格岑斯的彼得和保羅教堂。還有更多的教區教堂改建成巴洛克風格。西格蒙德·本克說得對:「那時影響舊巴伐利亞的文化狀態,到今天仍繼續存在著——明快的建築式樣、合理的結構、靜謐的圓頂、目光可及的畫於頂部白色底板上的溼壁畫構成的畫的世界,以及聖壇上方的繪畫,這一切給人以節慶和喜悅的感覺,但也展示著信仰的深邃。這是令人驚訝的高度的文化水平的一個佐證。有著巴洛克風格的舊巴伐利亞的教區教堂,為數量眾多的附屬教堂和聖地教堂所環繞,成為對廣大的民眾在形式和精神方面進行美學教育的重要承載者。」

修道院教堂與聖地教堂

但在藝術上佔據重要地位的教堂,卻是修道院教堂。例如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的上馬希塔爾修道院教堂(1686-1701年);在士瓦本帝國集團境內的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魏恩加滕(1715-1724年)、茨維法爾滕(1740-1765年)和奧託博伊倫(1748-1766年);西妥教團僧侶的修道院教堂菲爾斯滕菲爾德(1701-1752年);羅爾奧古斯丁教堂男子修道院教堂(1717-1725年);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韋爾騰堡(1716-1723年);阿爾德斯巴赫的西妥教團教堂(1718-1720年);奧斯特霍芬的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教堂(1726-1740年);迪森的奧古斯丁教堂修道院教堂;因河畔的羅特的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巴伐利亞的所有修道院;上普法爾茨的瓦爾德薩森修道院教堂;法蘭肯的修道院教堂班茨;奧地利的修道院教堂聖弗洛裡安、梅爾克、赫爾措格堡、阿爾騰堡和格特魏格;施泰爾馬克的福勞和珀勞的修道院教堂;布雷夫諾夫的修道院教堂(1713-1716年);波希米亞的奧塞克和下奧措夫(多爾尼羅科夫)修道院教堂;西裡西亞的瓦爾施塔特(今波蘭萊格尼察省)和格呂紹(克爾策斯措夫)(1728-1738年)修道院教堂;富爾達的修道院教堂,此外還有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修道院阿維博德和聖胡伯特修道院教堂(在今天的比利時),以及埃希特納赫的修道院建築(盧森堡)。巴洛克或巴洛克晚期教堂建築中的傑出代表,都與上面的這些名字有著關聯。

▲巴洛克風格教堂中殿

這種情況也適用於許多聖地教堂。那時許多可供朝聖的修道院教堂和教區教堂,但通常如利布所強調的那樣,「最受歡迎的是獨立的、位於曠野的聖地教堂」。它們大多點綴於大自然之中,與自然和諧地成為一體。

這些恩典場所或是藏身於崇山峻岭之中,如位於今天符騰堡境內的埃爾萬根附近的舍嫩貝格、巴伐利亞的安代克斯和霍恩派森貝格、高級教區帕騷的馬利亞希爾夫、奧地利的馬利亞塔弗裡爾、格拉茨的馬利亞特羅斯特、波希米亞的馬利亞布呂特爾、維爾茨堡附近的凱佩勒、法蘭肯的菲爾岑海利根等等;或者矗立於湖邊或島嶼,如博登湖上的比爾瑙、克賴因的布萊德湖上的馬利亞(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境內);或是隱沒於山谷裡的埃塔爾,以及位於林中空地上的迪特拉姆斯採爾附近的聖萊昂哈德。

▲斯洛維尼亞布萊德湖

諾貝特·利布強調說,要抵達聖地教堂,就要「在野外走上一條長長的、充滿艱辛的路,常常是早早就看到要去的目的地,可一會兒又藏匿了起來,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你眼前。這條道路的終點是富於建築藝術的教堂。它的使人驚詫不已的藝術財富象徵著恩地會源源不斷地賜福予人們。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停留下來,聚集在一起參觀可獲得恩賜與幸福的聖壇。最後是幸福地被赦免,又被重新接受到無罪的世界」。

為建造神聖羅馬帝國裡這些成千上萬的聖地教堂,大多是請來一流的大師,所以聖地教堂是除了修道院所屬教堂之外的「德國巴洛克對整個歐洲作出的貢獻」。在此,各類修道院是「這一風格中最漂亮作品」的委任人。德國南部洛可可風格的優秀建築,今天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其中有舒森裡特修道院建造的、位於今天符騰堡的施泰因豪森,還有在今天巴登的薩勒姆修道院建造的比爾瑙,有由巴伐利亞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資助的維斯教堂。後者被人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洛可可風格的教堂。

參考資料:Bauerreis, Romuald: Kirchengeschichte Bayerns, Bd. 6. Augsburg 1965, S. 362ff.Habala, Die Kunst des 17. Jahrhunderts,S. 31ff.Lieb, Barockkirchen, S. 11

相關焦點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路德教派領地和帝國城市的教堂概況
    如在薩克森的託爾高建造了一座路德教派的宮廷小教堂哈滕費爾斯(1543-1544年),甚至是由馬丁·路德親自主持落成典禮,這是新教建成的第一座教堂。直到在三十年戰爭時期整個帝國內無數所教堂毀於戰火時,才在路德派所在的城市和領地上出現了建造教堂的迫切要求。在經歷了這場可怕的戰爭後,人們感覺到了新教特有的需要,因而建起教堂來。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三年後,即1583年,在巴伐利亞公國的首都慕尼黑,耶穌會的聖米歇爾教堂依照羅馬耶穌會教堂的式樣動土奠基(1597年竣工),志著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德國天主教地區興盛的開始。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法國巴黎盧森堡宮的建成,巴洛克風格逐漸地佔據了天主教歐洲的教堂、宮殿以及城市、園林等等建築的主流地位。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德國的維爾茨堡宮和畢爾瑙的朝聖教堂等等是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
  • 你知道這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嗎?
    [摘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裡的牛人很多,正是這些風雲人物,讓神聖羅馬帝國在世界歷史中有著格外濃烈的色彩。德國的第一位君王在查理曼帝國分裂後的這個時期誕生,叫康拉德一世。但這時的君王都只能稱為國王。神聖羅馬帝國存在八百多年,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起起伏伏,其間有猶如中國唐宋一樣的盛世(只是相對而言,文明程度自然遠沒中國那樣絢爛),也有類似中國唐宋兩朝更替時期的戰事頻頻、民不聊生(愚昧和慘烈程度比中國唐末宋末的戰爭時期更甚)。在破壞力極強的三十年戰爭後(1618 年至1648 年),德意志的土地上有了近千個小邦國。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一些典型小教派的傳播情況及文化特點
    但是,由於對再洗禮派的全面抵制,明斯特的再洗禮派帝國不久瓦解了,其陣營很快就分裂為許多派別。門諾派、唯靈論者、摩拉維亞兄弟會、海倫胡特兄弟會的傳播與法律地位其中的一個重要派別,是由再洗禮派的領袖門諾·西門斯(約1496-1561年)領導的門諾派。它成立於1535年,是再洗禮派中的溫和派。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這個教派遭到天主教和新教邦君的雙重鎮壓,因而成員數量較少。
  • 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巨無霸王朝
    為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者們大搞內政建設,在維也納修了大教堂、大學,搞得有聲有色。同時他們還熱衷於編寫家譜,把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先說得顯赫無比。 過了一百多年,機會再次光臨哈布斯堡家族。這一次,他們同樣緊握「聯姻」的武器,終於取得了成功。 那是在1419年,波西米亞(捷克)爆發了反對天主教廷的胡斯戰爭。
  • 羅馬帝國的精神續作 神聖羅馬帝國與紅鬍子腓特烈
    建城於687年,10世紀獲得自治和獨立地位,依靠海上貿易和地中海商路迅速發展。熱那亞共和國(1100年獨立)。米蘭(11世紀初建立自治的城市公社,實際上獲得獨立地位)佛羅倫斯共和國(1187年獨立)等,這些北義大利的自治城市,依靠商業迅速發展,軍隊大多由僱傭軍和本地城市公民組成。在某種程度上與古希臘城邦有一定類似之處。教皇也經常與這些城邦勾結一起,一起反對神聖羅馬皇帝,壓制皇權。
  • 西班牙帝國之殤!連綿不絕的戰爭毀掉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在歐洲,西班牙王室通過與奧地利的哈德斯堡家族聯姻獲得了大量土地,還將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149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腓力一世和西班牙王位繼承人胡安娜結婚,在西班牙建立了哈德斯堡家族的分支——西班牙哈德斯堡王朝,其兒子查理五世後來在1516年繼承了外祖父的西班牙王位,又在1519年繼承了祖父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
  • 俄羅斯特色「洋蔥頭」建築,它的數個洋蔥頭代表了什麼?
    (註: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冬宮大教堂,局部)東正教的由來公元一世紀,猶太人創立了基督教。之後,隨著耶路撒冷被羅馬人佔領,教會的中心逐漸轉向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由於之前帝國內曾經歷了多次宗教爭端,因此隨著帝國的分崩離析,東、西教會也隨之分裂開來。
  •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權勢為何不斷減小?教會的擴張並非主要原因
    此次加冕的意義重大,它意味著一個會存在將近900年的大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在962年,整個歐洲最有權勢的君主無疑是奧託一世,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也無疑是神聖羅馬帝國。在加冕之前,奧託已經帶領著德意志諸侯們,擊敗了不斷東侵的馬扎爾人,帝國邊境的安全在奧託的力量下得到了鞏固;之後,他又成功平息了德意志帝國內部的公國發生的叛亂。
  • 聖約瑟天主大教堂,中國三大教堂之一,在江西這個小城市裡
    教堂和佛堂是現代人心中信仰的神聖地方,雖然佛教和天主教都是外來教,但也逐漸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必須要有信仰,這樣才會覺得人生在世有何意義。我去教堂或者寺廟,一是覺得這裡神聖中透露著神秘;二是覺得不管是佛寺也好,教堂也罷,從建築上看,都建造的如同宮殿,富麗堂皇,宏偉壯觀,每一處雕刻,每一處柱子,房梁都透著美學,在一個旅行家眼裡,這就是美,這就是來此地的意義。能建造這麼美的建築,背後肯定有一段歷史。
  • 以假亂真:神聖羅馬帝國的「馬丁·蓋爾歸來」
    這裡我們要說的不是那個曾被多次演繹和再創作的16世紀法國朗格多克的農民馬丁·蓋爾的故事,而是中世紀晚期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另一則冒名頂替的傳奇及其背後的政治演義:布蘭登堡藩侯(markgraf,又譯邊區伯爵、侯爵)假瓦爾德馬爾事件。
  • 歐洲這個國中國,有著世界最大的教堂,是全球天主教朝聖的中心
    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走到這條街道的盡頭,就到了聖彼得大教堂,也就是梵蒂岡大教堂,一個世界最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最大的教堂,是多麼一件光榮的事哈。道路兩邊的建築,歷史都很悠久。說不定你腳踩的地板都是幾千年前留下來的呢。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大教堂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
  • 布拉格城堡以及聖喬治女修道院和聖喬治教堂
    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建築群之一,長570米,平均寬約130米,像一座五臟齊全的小城鎮,聖維特大教堂、聖喬治教堂-修道院、諸聖教堂、新老皇宮、柱廳、弗拉季斯拉夫大廳、達利沃爾塔、火藥塔、黃金巷、宴會廳、眾多花園等均坐落在此。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捷克共和國總統都在這裡辦公起居,是名副其實的「捷克的心臟」、捷克權力的中心。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到了3世紀基督教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部組織嚴密的教派,還調整了其反羅馬的教義,終於在392年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但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11世紀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分成了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代表的東正教。
  • 中國世界古文化: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不平靜的諾曼第公國
    羅退爾在臨死之前,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女婿,但是這一舉動引起了各公爵和主教的極大恐慌,他們害怕王權會就此延續下去,於是就另外選舉他們認為勢力最小而且性格懦弱的土瓦本的霍亨斯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王。康拉德三世登上王位之後,就和德意志最強大的威爾夫家族展開了長期而又激烈的鬥爭。康拉德因此失去了到羅馬加冕皇帝的機會,成為第一個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去羅馬加冕的皇帝。
  • 希臘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築風格一覽
    科林斯代表建築:雅典宙斯神廟古羅馬時期古羅馬建築風格是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建築類型也逐步增多,有宗教建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還有普通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天主教最神聖之地!
    梵蒂岡城國是歐洲最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不過雖然它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的小國,但它卻是全世界天主教的宗教中心,是全世界天主教教徒的精神支柱,在全世界的天主教的地位是至高無上。而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正是梵蒂岡城國天主教會的活動中心,是天主教會的重要象徵之一、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點之一。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名聖伯多祿大教堂或梵蒂岡大殿,建於公元326-333年,因此處是天主教徒之長伯多祿(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的安葬地點,因此稱老聖伯多祿大教堂。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象徵羅馬帝國榮耀的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330年,皈依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放棄「永恆之城」羅馬,看中了古希臘人的殖民城市拜佔庭,在此建都,稱「新羅馬」,更多的人稱這座城市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
  • 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女皇帝,剛登基就遭到反對,最後傳位給自己丈夫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由於查理六世只有一個女兒瑪麗婭·特蕾莎,所以他去世後,皇位就由他的女兒來繼承。不過事實上並沒有這麼順利。神聖羅馬帝國在18世紀的時候,只是個名字而已,這個帝國用伏爾泰的話說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帝國境內有大大小小几百個諸侯。
  •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歷史悠久的雅典。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文明就已經在雅典地區出現,後來古希臘城邦之中,希臘最為繁榮,而且有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和強大的海軍。雅典的民主制度也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搖籃,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徵服後,雅典的地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