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534-1535年間,幾乎在各地都慘遭歧視打壓的再洗禮派在明斯特取得了政權,建立了帶有「恐怖政權特徵」的統治。但是,由於對再洗禮派的全面抵制,明斯特的再洗禮派帝國不久瓦解了,其陣營很快就分裂為許多派別。
門諾派、唯靈論者、摩拉維亞兄弟會、海倫胡特兄弟會的傳播與法律地位
其中的一個重要派別,是由再洗禮派的領袖門諾·西門斯(約1496-1561年)領導的門諾派。它成立於1535年,是再洗禮派中的溫和派。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這個教派遭到天主教和新教邦君的雙重鎮壓,因而成員數量較少。門諾派主要活動在德意志的西北部和北部,特別在埃姆登(從1530年起)、阿爾託納(1601年起),克雷菲爾德、艾得河畔的腓特烈施塔特、漢堡和選帝侯國普法爾茨。也有少數人得到伯爵領地新維德和普法爾茨-上黑森地區的小邦國的容許,得以居住在這些地方。
帝國內另一個基督教的小派別是各種各樣的唯靈論團體,主要的是由卡斯帕·施溫克菲爾德(1489-1561年)領導的唯靈主義者或稱之為分裂主義者。他們完全摒棄表面上的東西,對當前的教會秩序,不論是新教的還是天主教的,一概持拒絕態度。當時在西裡西亞,在法蘭肯小鎮菲爾德,都有這樣的團體。由於在菲爾德存在著複雜的三派共治,海倫胡特信徒也在那裡安家落戶了。海倫胡特兄弟會成立於1722年。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尼古勞斯·馮·青岑多夫伯爵(1700-1760年)打算讓居住在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的兄弟們搬遷到他在上勞西茨的地盤上去,並對他們的傳統作一改革。除海倫胡特之外,在維特奧(1736年於馬林博恩、1738年在黑恩哈克)也成立過該教派。
海倫胡特派在經歷了幾次內部爭吵以後,以一種特殊的團體形式,接受了《奧格斯堡信綱》。由此,在短時期被驅逐出去之後,作為路德虔信派中的小教派,也在選侯國薩克森得到了承認。海倫胡特信徒活動的重要中心位於維德伯爵在1653年建立的居民點。它自1662年起成為城市新維德,各種教派的宗教難民和少數派教會在這裡找到了庇護地。
自1774年起,海倫胡特教徒被允許建造統一的居住區,這些地方至今仍保存完好。這些小教派有些是因經濟原因被容許住在那裡,他們的合法地位各有不同,但只有很少的人像在新維德那樣得到廣泛的容許。
門諾派、唯靈論者、摩拉維亞兄弟會、海倫胡特兄弟會的宗教和文化
由於人數偏少這一狀況,只能或多或少地發展一種特別的文化。原本接納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兄弟會的海倫胡特兄弟會教團,是從揚·胡斯和P.切爾西基的前宗教改革運動發展而來的。1528年以後成為獨立的福音教會,並有了自己(由約翰·阿·科梅尼烏斯、尼古勞斯·馮·青岑多夫伯爵等人創作的)豐富的宗教文獻。他們遵循共同的生活秩序,聽從《聖經》的教導。在神學理論方面,基督作為上帝與人類之間的調解人處於中心位置。因此在18世紀,形成了一種包含著血傷說教、圖畫語言及諸如此類的特別狂熱。
與門諾派一樣,這裡強調的是平信徒;他們定期召開代表會議,相互監督是否遵守教規教義。在社會結構上,教徒生活在所謂「按照男女、已婚者和獨身者編的組」裡。當時的德意志新教一般來說並不盛行海外傳教,在此,海倫胡特派是一個特例,它自18世紀起就開始了在海外傳教。他們建立了傳教基地:1732年在西印度、1733年起在格陵蘭、1737年起在南非並自1740年起在北美。此外,在新教內部存在著宗教寬容,所以在海倫胡特兄弟會中,路德派信徒、改革派信徒和摩拉維亞兄弟們都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
除了海倫胡特派以外,還有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兄弟會這樣的早期團體。可能形成過按統一建築風格建造起來的海倫胡特居住點(中央是一個帶有水井房的四四方方的廣場,城市按照上帝之城耶路撒冷建造)。黑森地區的黑恩哈克是這方面的個很好的例子。
一般說來,門諾派教徒安分守己不張揚,「虔誠、律己、勤勞」,在經營上事業有成。比如克雷菲爾德的絲綢業和漢堡的航海貿易。他們的教堂外部和裡面都極為簡樸、不加修飾,與改革派教徒將布道臺前挪作為中心的教堂並無二致。教堂音樂以洗禮歌曲為主,大多是教義歌曲。這些歌曲是由再洗禮派的首領們,如費利克斯·曼茨、漢斯·胡特、梅諾·西蒙和迪爾克·菲利普斯等人填詞寫曲的。
至於唯靈論者,以及與他們觀點接近的反特蘭託派教徒,深受唯靈主義思想意識的影響,就是說,他們要把外部的東西,包括《聖經》中的字母文字、聖餐和教會的禮儀和秩序都精神靈性化。在這種蔑視物質的前提下,許多東西都不重要,都無所謂、多餘、只具備純粹的象徵意義。如此一來,人與上帝的關係最終歸結到教徒的內心生活。那些把自己視為宗教改革運動追隨者的再洗禮派,主要反對外在的聖禮儀式,反對天主教會所倡導的教堂奢華化,反對教皇。
再洗禮派信徒卡斯帕·馮·施溫克菲爾德因批評新形成的路德派教會,懷疑路德教義的說服力,成了路德的敵人。他只能依賴一個精英小圈子。除他以外,再洗禮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塞巴斯蒂安·弗蘭克(1499-1542年),他堅決主張建立一個純粹的精神教會。反特蘭託派除了接受唯靈論者的信仰觀念以外,還懷疑尼西亞會議的三位一體教義。
總的來看,由於這些教派團體差不多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教派,因而對帝國整體的文化發展並無重大意義。但是,虔信派和胡格諾派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虔信派的傳播和法律地位
幾乎在神聖羅馬帝國所有新教地區傳播的虔信主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有著形形色色的表現形式,有散布和融合於各自邦國教會的溫和虔信主義,也有激進的、分裂的虔信主義,是一群「聚合在普遍信仰復興陣營內的狂熱分子、想入非非者和行為怪異的人」。因此,哈特穆特·勒曼說,在虔信派那裡,交織和重疊著多種不同的思想流派和社會運動。
他寫道:「除了傳統的信仰和傳統的忠於教會這一道德外,還可以看到有著激進的特殊教義的宗教教派。除了對寂靜主義(追求上帝所賜予的虔誠、追求心緒的安寧)的偏愛,還存在著要將意志付諸行動的決心、要改造世界和按照基督思想來改革世界的意志、過一種世隔絕和靜心養性生活的意願。」虔信派最重要的團體當推由青岑多夫伯爵成立的兄弟會,這在前面已經談過。 因為它接受了《奧格斯信綱》,所以它又是路德教會內部的一種運動。
由於在虔信派內部有著如此大的反差,因此只能根據他們所持的不同立場來區分和分析他們。虔信派不把教會看作拯救的場所;它強調皈依經驗的「再生的團體」。在聖事和宣讀話語退居次要地位的時候,特別強調聖靈的照耀,強調實踐中的聖化,即參與社會活動。虔誠的個人應該去改變世界。這一思潮是對官方教會、對新教教會中的智力主義和儀式主義的一種反動。虔信派實質上是一種宗教上的革新運動,它的矛頭所向是「反對正統新教的教義上已變得陳舊、機構上已經僵化了的教會體制」。對J.瓦爾曼來說,虔信主義甚至是宗教改革以來除盎格魯-撒克遜的清教主義之外的「新教中最重要的一個運動」。
意欲改變世界的虔信主義,為重構社會上的各種關係而奮鬥。這一綱領在教會的虔信主義範圍內以溫和的方式、在旨在分裂的虔信派那裡以相對激進的方式得到了實現。它們建立了獨立的教區,類似一種自由教會。如建立在黑爾斯菲爾德的「拉巴迪斯特教區之家」、「法蘭克福的紹爾教區之」、「布特拉舍一夥」、「施瓦岑奧的新施洗者」和「隆斯多夫教派」及「隆斯多夫的齊文斯教區」。
激進虔信派的特殊文化
激進虔信派與教會的虔信主義之間的界限非常清晰,它的特殊文化強調內心生活和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且特別注重話語,所以可看到專門的讀書小組。「分裂主義虔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讓·拉巴迪(1610-1674年),他是赫爾福德教區的首領;1667年,發表了題為《論經由牧師機構的教會改革》(La reforma-tion de l'église par le pastorat)的重要文章。另一位是約翰·雅各布·許茨(1640-1690年),於1684年匿名發表了《關於被選者是否有義務加入一當今較大的團體和教會的討論》一文。
這裡要提及的還有:約翰·威廉·佩特森(1649-1726年),他從約翰《啟示錄》的千禧年(期望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基督重歸世上並建立千年王國)出發,對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還有戈特弗裡德·阿諾爾德(1666-1714年),他悉心研究原始基督教,於1696年出版了《耶穌基督早期團體的愛,對第一批基督徒充滿活力的信仰和神聖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書。此外,阿諾爾德還在1699-1700年發表了《無黨派的教會和異教史》。
這一激進虔信主義思想的其他重要代表還有神學家、煉丹術士和醫生約翰·康拉德·迪佩爾(1673-1734年)和恩斯特·克裡斯託夫·霍赫曼·馮·霍赫瑙(1669/1670-1721年)。在黑森地區,出現了有激進虔信主義觀念的跨宗教的費拉德爾菲亞教區,尤其是在施瓦岑瑙和貝勒堡,在這裡問世的《貝勒堡聖經》(1726-1742年)是文學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部用激進虔信主義觀念注釋《聖經》的書。
參考資料:Goertz,Religise Bewegungen, S. 46-50.4Reichel,Gerhard:Die Anfange Herrnhuts. Herrnhut 1922; 500 Jahre Brüder-Unitt. Bad Boll 1957; Goertz,Religise Bewegungen. S. 53.Muller,Joseph Th.:Geschichte der bhmischen Brüder. 7. Bde. Her-rnhut 1922-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