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在生活中絕望掙扎

2021-01-07 Luna愛電影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筆名胡遷)執導的劇情片,由彭昱暢、王玉雯、章宇、李從喜主演,影片以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說為藍本,於2018年2月16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放映。

影片講述了在一天裡,4個原本並不相關的底層小人物因為想要逃離令人窒息的生活而相識並尋求救贖的故事。中學生韋布為了保護好友,在與校園惡霸爭執時不慎使其失足摔下樓梯昏迷不醒。他為了躲避報復想要去找奶奶拿錢離開這裡,卻發現奶奶已經離世,而二叔的冷漠、周遭人的自私,讓孤立無援的韋布選擇了離家出走。

而韋布的同學黃玲在此時也陷入了麻煩之中,她和學校副主任親密的視頻被人傳了出去,面對著這樣槽糕的狀況,她的母親卻對她異常冷漠,與此同時,周遭人的異樣眼光和閒言碎語也讓黃玲無法再在學校裡待下去。

老人王金和女兒女婿住在一起,但是一家人擠在逼仄的老房子裡,他只能住在陽臺裡,還要面對女兒女婿的嫌棄,唯一讓他安慰的只有一直陪伴著他的小狗,卻因意外離開,在他痛苦之時,卻面臨被送去養老院的結局,就這樣,孤獨絕望的老人決定離開這裡。同樣的,混混於城在和朋友的妻子發生關係之後,卻被回家的朋友撞見,他的朋友受刺激跳樓身亡,這讓於城無法面對朋友的母親,同時他也想要離開這裡避避風頭。

韋布招惹到的校園惡霸正是於城的弟弟,當於城知道韋布想要去滿洲裡看大象時就打算放了他,而老人王金意外捲入了於城與韋布的紛爭之中,同時也對家庭和子女感到失望,便打算去滿洲裡,去看看他曾經當兵的地方。韋布的同學黃玲被主任的妻子找上門,為了遠離這些她想到了韋布去滿洲裡的計劃,於是打算跟著韋布走。就這樣,看似毫不相干卻都被各種麻煩纏身、深陷困境四人的命運交織到了一起。

影片通過一天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直白地展現了底層小人物或者說普通人深陷困境、壓抑絕望的生活。影片整體基調都是壓抑灰暗的,在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中,通過故事中4個普通人深陷困境的生活給觀眾帶來了直抵內心深處的震撼。高中生面對冷漠壓抑的家庭和對霸凌沒有任何作用的學校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逃離,經歷過大風大浪人生已經快到盡頭的老人同樣知道自己像同齡人一樣無法擺脫進養老院的命運。他們被生活所困,即使他們已經看穿了生活的本質,然而他們卻又無力改變,只能苦苦掙扎。

影片中看上去他們逃離了,尋到了他們內心的「烏託邦」,然而他們想要去看的大象也和他們一樣,同樣是處於另一個困境之中。就像副主任對黃玲所說的那樣:「每個時代的日常都差不多,稍微不同,沒必要糾結於現狀,人活著是不會好的,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一直痛苦,以為換了個地方會好,結果只是會在新的地方痛苦。」我們明明知道生活中的問題與煩惱,然而卻無力改變。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情緒,形成共鳴,或許也與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吧,我們能夠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我們也如他們一樣,看似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是也經常會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又能怎麼樣呢,即使知道生活給我們帶來的痛楚,卻也只能平靜的、甚至是裝作熱愛的樣子繼續生活下去,不是嗎?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的生活可以不必那麼喪
    在剛剛過去的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上,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早在今年2月25日,在第68屆柏林電影節上該部電影便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在最佳處女作獎頒發環節被評委特別提及。
  • 《電影評論》評《大象席地而坐》:對抗墮落世界
    《大象席地而坐》所記述的現代中國與傳統中華民族肖像截然不同——卑遜、堅毅和苦幹的品行仿佛鍍了一層貝克特式暫停的消沉氣息,陷入無止境的絕望之中。因此,影片也與那些採用官方民族敘事手法的國家主流媒體和大部分商業電影中展現的高速向前發展的社會面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象席地而坐》浸透了深入骨髓的痛苦與絕望,描繪出了一幅由金錢、權力交換和濫用組成的人際互動的世界圖景。
  •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大象席地而坐》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其慢節奏之下的長鏡頭的運用,影片通過試聽語言與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給我們展現了底層人物的痛苦與絕望,同時又給了我們許多富有深意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就通過表現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這三個方面,來和你一起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 《大象席地而坐》:人生是片荒原
    從2018金馬獎到2020金像獎,無一例外給予《大象席地而坐》殊榮,而導演卻再也看不到這一幕了。三十未滿就踏入了死亡的幽谷,其實滿讓人疑惑的。但看了《大象席地而坐》之後,又仿佛覺得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唯一能讓他們興奮的,是去一個叫滿洲裡的地方,看裡頭坐著的一頭大象。滿洲裡當然是隱喻,類似於烏託邦的地方吧,輕盈、自由,人與人和諧相處。而坐著的大象則代表了不肯與世俗妥協的倔強。總之,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實世界裡的學校弱肉強食,愛情不堪一擊,家人之間像敵人般殘忍,而婚姻更是充滿了背叛。
  • 致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那頭不存在的大象,除了諷刺還有其他
    其實在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播映時長要四小時這麼長?導演胡波想帶出什麼訊息?觀影前,我在想這部電影是否真的需要四小時!直到看完後,我終於明白導演為什麼以性命來堅持這四小時,電影所描寫的不是四個人物的故事,而是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態。或許《大象席地而坐》的片長會是影院、片商和一般觀眾跟它之間最大的一道門檻。
  • 《大象席地而坐》獲柏林電影節認可,看完原著才明白胡遷為何自殺
    四個月後,他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且被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柏林電影節的特別提及算是個安慰獎,獎盃也與眾不同——一座精緻的大象雕像。胡遷的母親說,這個獎盃很貼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電影節的獎盃通常是熊)《大象席地而坐》是胡遷的遺作,也是他的處女作。
  • 《大象席地而坐》:在絕望的廢墟上,開出希望的花
    因為厭倦了日常生活,以為出軌之後會給自己帶來由內而外的改變。但是到頭來發現,即使到了另外一個環境,生活還是如此,並沒有特別的變化。於是我想到《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中表達的一個觀點:不解決好眼前的事情,去了別處也是一樣。《大象席地而坐》榮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劇情長片2項大獎。
  • 《大象席地而坐》,大家到底看沒看到大象,它為啥席地而坐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胡波導演,章宇、彭昱暢、王玉雯、李從喜等主演的優秀電影作品。在這部的電影的片尾,男主韋布、女主黃玲、老人王金帶著孫女,坐上了開往瀋陽的大巴車踏上了去滿洲裡看大象的旅程。最後一幕,天還未亮。大巴車停下休息,一行人下車開始踢毽子。
  • 大象席地而坐:生活在死寂之中不斷尋找愛的人
    喪人的標籤是外界角度的表達,而真實的他們,同樣喜歡自己,喜歡生活,只是時常無法面對生活罷。而他,卻也並非是不重視生命之人,只不過,他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喪人」。他是 導演 ,他是 胡波。18年10月,胡波去世一整年。而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上天也很準時送了他一份特別禮物。他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榮獲臺灣金像獎最佳劇情獎、改編獎。
  • 國產佳作《大象席地而坐》
    更不用說其他情節中各種微表情。還有章宇中槍後對著彭昱暢倆人的癲狂,都可圈可點。所以如果不是被過於追求鏡頭感的弊端牽制,想必演員的表現一定會更精彩。開槍打到章宇的這個角色算是本片中人性最雜的一個角色。前期他騙彭昱暢自己沒有偷章宇弟弟的手機,中間坦白後與彭昱暢決裂,結果最後誤以為彭昱暢被章宇綁架時,仍舊拿著槍去救彭昱暢,而他這個舉動,算是他人性中唯一的亮光點了。
  •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與存在主義思考
    《大象席地而坐》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影片相當成熟的是影像風格。胡波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已經在非常自覺且自如的運用影像語言本身在講述故事和表述主題了。一方面,他巧妙地借鑑和吸收了貝拉塔爾的攝影風格,另一方面他又非常自洽的通過影像風格完整的表達出了他所要傳達的電影主題。本片的攝影風格中有四個比較關鍵的元素:長鏡頭、淺焦距和自然光源。
  •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為啥大象會席地而坐
    觀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後,有一個問題讓我始終想不通,那就是滿洲裡真有一隻大象席地而坐嗎?滿洲裡那麼冷,大象卻是生活在熱帶,一查資料才知道是導演編的,是一個隱喻,讓我一陣恍惚。再用4個小時看電影,4個人,4條線索,一個是替朋友打抱不平被混混威脅的中學生(彭昱暢飾),一個是身陷同學輿論的女生(王玉雯飾),一個是被女兒擠兌的父親,一個是替弟弟出頭的哥哥(章宇飾),三個要到滿洲裡看大象,途中的人們下大巴車踢起了毽子,沒有結尾,只有夜空悲鳴得大象。
  • 疑因肖戰獲最差演技獎,知名博主爆《大象席地而坐》幕後「黑暗」
    「短暫地愛了一下」的女演員在文中,博主還提到了一位女演員,稱這位女演員在沒有演這位導演的戲之前,接的多半都是不需要演技的爛片,而這部戲之後女演員的事業也跟著上升了。女演員當初在拍這部戲時,與導演在一起了,而導演對女演員的感情也很深厚,只不過女演員的愛情是短暫的,喜歡上了另一個人並且離開了導演。
  • 《寄生蟲》《大象席地而坐》... 99%觀眾都忽略的電影海報設計之道
    這兩種字體的結合就是對電影主題的巧妙隱喻——現代韓國中兩個極端階級的家庭相遇,窮困的基宇一家悄無聲息地融入了富有的樸社長家庭中。除此以外,人物臉上的黑、白長條也分別對應角色的窮人與富人身份。《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電影導演 | 胡波       海報設計 | 陸雲帆       上映年份 | 2018       豆瓣評分 | 8.1
  • 《大象席地而坐》並不是胡遷留給世界最後的禮物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海報2017年10月,胡遷自縊身亡,年僅29歲。《大象席地而坐》成為了胡遷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也成為了他的最後一部電影。但《大象席地而坐》並不是胡遷留給世界最後的禮物。作為作家的胡遷,他的文學遺作《遠處的拉莫》日前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 大象席地而坐:一部又喪又長卻讓人忍不住淚下的電影
    遙遠的滿洲裡有一頭大象席地而坐,我見過大象,大象只會傻傻地站著,那四個粗大的腿好像支持不住肥大的身體,顯得微微抖動著,沒有電視裡的大象活波生動可愛,至少我在動物園裡看到大象,好像有點生無可戀的樣子,或許是生活本來就是活著而已。對於大象而言,能呆在動物園裡就已經是天大的福分了,不是嗎?
  • 閃星樂隊新單曲《白色大象》以及MV發布
    霧散的那天,我們看到了一隻大象,在真實和虛幻的交界處,仿佛等了我們很久,又或者是我們長途跋涉為它而來,那是只白色的大象。鼓手馬萬萬、貝斯手Jon、主唱趙夢、吉他手張帥《白色大象》由吉他手張帥發起創作,創作背景源起於成功抗癌的母親。白色成為填補一切可能的出口,也是疫情中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的光芒。閃星樂隊用白色大象這個喻體,為漫長生命長河中人們所懷有的期待和嚮往,找到一個值得相信並勇敢前行的動力。
  •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年僅29歲的青年導演最後的時光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華語電影最高獎項「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認可,然而導演卻無法見證這一幕,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導演兼編劇胡波因為不堪重負壓力過大自殺了,胡波的死很大原因跟這部電影有關,胡波和投資方談下這部電影的製作費用是300萬元,但是最後批准下來的才
  • 椅子進化史:從席地而坐到智能休閒健康椅
    「椅」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但這兩處提到的「椅」,不發「yǐ(三聲)」音,而是「yī(一聲)」音。《爾雅》解釋說:椅,梓。也就是說「椅」就是梓樹、或者類似於梓樹的一種植物。這與我們所想像中的坐具「椅子」相去甚遠。
  • 毛主席周總理席地而坐20分鐘
    1966年國慶節,毛主席擺手制止警衛員搬椅子,席地坐在金水橋上,周總理隨後趕來。錢嗣傑按動快門,捕捉了這一精彩瞬間。    1966年7月,毛主席不解地問錢嗣傑:別人都和我照一張,你為何照兩張?    已近耄耋之年的著名攝影家錢嗣傑曾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七年,作為領袖的專職攝影記者,他拍攝了大量極具價值的作品,「毛主席暢遊長江」、「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