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有位專家探察了臨夏地區地質構造後,高深莫測地說:「臨夏地區的紅砂地質中,一定會有石破天驚的發現!」果不其然,二十年後,考古學家們在臨夏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石頭。它就是被稱為「龍骨」的化石。
通過解讀石頭,一幅生動的古動物伊甸園圖景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臨夏州境內的和政、廣河、東鄉、積石山、臨夏等縣,廣泛分布著脊椎動物化石。在臨夏州816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古生物化石分布的面積竟達3517平方公裡,這是歐亞大陸地質學及古脊稚動物學領域裡的重大發現。僅和政地區收集 到的化石就8000多件。科學家們從這些化石的初步研究取得了重大中的研究成果。臨夏古生物共分為爬行綱和哺乳 綱2綱7個目103個屬種,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代表性的動物群:距今約1900萬年-1300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約1100萬年-2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距今約250萬年一200萬年的真馬動物群。
令人驚奇不已的是,這些化石創造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最早的皮羊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這裡也是世界上化石最富集的地區,其種類之繁多、保存之完好,為世界罕見。其中50餘件可定為國家一級,180多件可定為國家二級,350多件可定為國家三級。作為一個縣級古動館藏物化石館,如此之多、如此珍貴,是我國絕無僅有的。
這批化石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哺乳動物化石群收藏、研究中的空白,對於人類探索中華文明,研究氣候變遷、地質 演變及環境變化,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一下古動物伊甸園的迷人風採吧。在1000萬年以前,臨夏盆地溫暖溼潤。在平緩的山上,長滿了參天大樹,林間的縫隙中茂草足有一人多高。一叢叢、一株株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競相開放,花香四溢,蜂蝶飛舞。低凹的地方是湖泊、沼澤、溪流,水面上奇珍異鳥飛翔,不時地衝向水中,捕撈水中小生物。水中有巨大的魚、鱉、龜,也有微小、的水生動物,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繁衍。沒有汙染,只有藍藍的天,暖洋洋的太陽,綠色的大地,湛藍的水域。在河邊湖邊的沼澤地上,悠閒的鏟齒象正用它那巨大的像兩隻鐵鍁一樣的大板牙鏟著水草,然後用長長的鼻子卷進嘴裡,津津有味地咀嚼著;大唇犀、長頸鹿、羚羊、巨鐮豬,有的在樹陰下歇涼,有的在河岸上嬉戲玩耍;巨鬣狗躲在灌木林後面,偷偷地覬覦著,瞄準獵物,尋找時機,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奇不意地出擊,一些弱小的羚羊往往在劫難逃;在山前草地上,有幾隻劍齒虎追逐著 三趾馬,忽左忽右,或前或後,揚起陣陣塵土;吃飽了嫩綠青草的和政羊躺在草坡上慢條斯理地反芻著,幾隻小羊依偎在母親身旁,貪婪地吮吸著奶水;兩隻公羊在為爭奪配種權而 頂 仗、角 鬥.....一切都在按自然法則進行著,好一片古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後來,地球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神氣十足的鏟齒象、兇猛殘暴的巨鬣狗、矯健彪悍的劍齒虎、風馳電掣的三趾馬,以及繁衍了幾千萬年的數不清的古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了、滅絕了,化成了泥土,只有一小部分變成化石。我們只有從這些化石中,去感受生命演化的奧秘,去領略奇妙的大自然的風韻,去體味宇宙造化的玄機。
(圖文來源:樂活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