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和政羊、鏟齒象、三趾馬、薩摩獸化石標本為主打品牌,以「從龍到獸——大滅絕與大演化」為主題的甘肅古動物化石展,甫一亮相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便在學術界和古動物化石愛好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參觀者絡繹不絕。
這是繼2005年,被譽為「高原史書、東方瑰寶」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參加上海東西部文化交流展後,首次在臺灣展出。從西部到東部,從大陸到臺灣,和政古動物化石展好戲連臺,好評如潮。
隨著中國古動物化石之鄉的名號越發響亮,和政縣在此前徵集3萬多件化石標本,建成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二號館的基礎上,4月10日該縣又開工建設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投資規模1.6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實現科研、科普、收藏、展示功能一體化。」和政縣縣委書記李國輝介紹道。
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的和政縣,古動物化石資源蘊藏豐富。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邱佔祥教授考證,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分布面積達700餘平方公裡,化石出露點50多處,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最典型的產區之一。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和政境內大量出土的古動物化石舉世矚目。鏟齒象、三趾馬化石標本數量均列歐亞大陸之首。和政羊化石為世界獨有種群,不僅填補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收藏的空白,還為研究中國新生代晚期第三紀古地理古氣候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古動物化石資源是大自然饋贈的寶貴財富。」臨夏州國土資源局局長卡佔龍介紹說,臨夏回族自治州從和政古動物化石地質遺蹟保護入手,頒布施行國內首部古動物化石保護條例,同步實施保護項目,使自然遺產地聲名鵲起。
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項目總面積達263.8平方公裡,涵蓋兩條化石點分布帶及6個景區,已建成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與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去年底被命名為古動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被確定為中科院科研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與和政古動物化石相媲美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同樣給人帶來驚喜。」卡佔龍說,1999年8月以來,永靖發掘出露恐龍足印化石10類172組1831個,加之遺蹟地還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以及糞便痕跡共存的場景,遠古恐龍生境畫圖撲面而來。
我國著名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趙喜進教授先後兩次實地考證確認,永靖恐龍足印化石規模之大、屬種之多、保存之完好,均為國內外罕見,不僅深化了古地理學、古生物學研究中臨夏盆地為古脊椎動物「伊甸園」的主題論斷,而且為古生態學、古氣象學等多學科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遺蹟,省政府利用科教興省省長基金支持永靖恐龍足印化石保護項目,在發掘地建立了15平方公裡的省級古動物足印化石保護區。2005年10月,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成為全國唯一一處由多種恐龍足印化石群構成的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分為核心區和試驗區兩大部分。核心區建成1號保護展館及其附屬工程,試驗區建成地質遺蹟研究中心主體工程。」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局長孔得來告訴記者,所有園區基礎設施及科學研究設施工程,都以恐龍足印為主體修建,意在復原史前恐龍家園。
隨著項目建設的深入推進,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成功躋身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行列。「目前,開放式的恐龍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成後意味著『巨齒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又有了自己的『家』,同時也將成為恐龍科學研究的基地和永靖縣新的旅遊景點。」孔得來說。
和政古動物化石與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歷史畫卷。以此為載體,借著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東風,打造古動物「伊甸園」的史前文化品牌,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臨夏州邁出喜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