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家:有害突變積累能使新冠病毒崩潰,促進病毒種群滅絕

2021-01-16 澎湃新聞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發展,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將巨大的精力集中在潛在的治療策略上。當地時間4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出版商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的期刊Heredity(《遺傳》)在線發表文章指出,應關注種族遺傳學中的「突變消融(mutational meltdown)」效應在COVID-19治療方法探索中的作用,即研究能夠使病毒有害突變積累的方法,促進病毒種群的滅絕。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遺傳學家Jeffrey D. Jensen與Michael Lynch在文中表示,對於新冠病毒而言,

在患者人群中誘導突變消融的產生能夠促進消除病毒,有利於發現潛在治療方法

。同時,利用種群遺傳學理論對於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有重大作用。

Jensen團隊的實驗室(Jensen Lab)開發了用於描述和量化生物進化過程的理論和統計方法,通過分析實驗數據推動了解選擇性和適應性效應的潛在分布。

他們表示,此前的針對抗病毒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應用於甲型流感治療的研究表明,低濃度下病毒存在潛在適應性。但是,在較高濃度下,病毒突變以接近線性的速率積累,直到達到轉折點為止,在該轉折點處能觀察到突變的積累急劇增加,隨後病毒種群崩潰。

有害突變積累可導致病毒種群滅絕

所謂突變消融,是指在種群遺傳學領域,由於有害突變的積累,種群可能滅絕,這一過程此前已在理論上和實驗上被深入研究。科學家們指出,理解這種效果的關鍵是考慮自然選擇的功效。

從生物進化與遺傳學角度而言,因為存在更多的破壞而不是改善基因組功能的方法,絕大多數影響適應性的新突變都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因此,如果增加突變率,則結果是對病毒有害的變體過量。

如果突變壓力足夠大,自然選擇將無法清除有害突變的輸入,因此這些變異可能會保留在種群中,甚至達到固定狀態。這種有害的負荷進一步限制了自然選擇清除其他變體的能力,從而允許更多有害的突變積累和修復,依此類推形成的雪球效應可能導致種群最終滅絕。

作者們還指出,

與靶向特定基因組區域的藥物機制相反,這種有害突變的輸入是全基因組效應,在病毒所有功能必需的基因組區域上都注入了有害變異

事實上,這一理論模型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被科學家們掌握,他們認為,突變消融對於消除種群的作用取決於細胞種群的承受能力、種群的絕對增長率、突變的有害作用和突變率。

201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呂雪梅研究組等團隊也曾發文稱,腫瘤生長中會積累大量對腫瘤細胞有害的突變,而腫瘤群體大小、有害突變速率(mutation rate)和突變效應(mutational effect)決定了腫瘤群體存亡的命運。

Jensen等人表示,在這種模型下,如果有害突變的輸入足夠高,則繁殖個體的數量將下降,突變消融對於誘發患者體內病毒種群的滅絕有積極作用。

法匹拉韋等治療方法與新冠病毒突變消融相關

研究人員提到了對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療效的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它已被證明能抑制流感等病毒的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

法匹拉韋(favipiravir)分子結構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法匹拉韋用於治療甲型流感病毒(IAV)的體外研究表明,這種抑制劑存在與病毒突變消融模型的相關性。

據悉,法匹拉韋是治療流感的境外上市藥物,已於今年2月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成為疫情期間全國第一個批准上市的對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療效的藥物。

「法匹拉韋」由日本富山化學工業株式會社(Toyama Chemical Co.,Ltd)研發,於1999年申請化合物專利,2014年獲日本的條件性許可並上市,用於流感的抗病毒治療,法匹拉韋是其商品名。

據日本NHK報導,由於擔心潛在副作用風險,2014年上市後,法匹拉韋一般只作為其他流感治療手段無效後的治療藥物進行使用。

今年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表示,針對其對於新冠肺炎療效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法匹拉韋具有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

根據2017年研究人員對於法匹拉韋和奧司他韋(Oseltamivir)在甲型流感治療中的聯合作用研究結果,病毒對藥物的抗性突變似乎實際上加速了種群下降,原因是病毒種群中相關有害變異的「搭便車(Hitchhiking)」效應。

簡單來講,這一事實表明,在高於臨界突變率時,病毒的大量突變可能減輕有益突變之間的競爭,或者甚至可能關閉(病毒對藥物的)適應過程。

作者們表示,法匹拉韋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與其他經過測試的藥物治療相比,其對於病毒的清除速度更快。但相比於經過更深入研究的其對於消除甲型流感病毒的機制,新冠病毒存在大量生物學差異,需要進一步的體外研究以理解它的突變消融機制。

因此,儘管仍然需要探索許多關鍵問題,作者們認為,迄今為止的結果證明了在新冠病毒治療中誘導突變消融的潛在價值,同時突出了利用種群遺傳學理論解決相關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要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張林琦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從現在看,相比愛滋病毒和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突變率是相對比較低的。」有研究顯示,典型的新冠病毒每月在其基因組中只積累兩個單鹼基突變,其突變速度約為流感病毒的1/2,愛滋病毒的1/4。
  • 新冠病毒突變位點超過10000 疫苗研發追得上嗎?|蛋白|突變|病毒|...
    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仍在持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止7月26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接近1600萬,死亡人數超過64萬。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更好防控新冠病毒的前提之一是更深入的認識新冠病毒,其中就包括新冠病毒的變異。截止目前,已有多國研究人員表示發現了新冠病毒的變異。
  • Science:石正麗/周鵬概述新冠病毒傳播途徑
    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研究組在中國馬蹄蝠和南亞走私的穿山甲中報告了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基因組序列比較結果並沒有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家貓、家狗以及園區老虎也發現能被患者傳染新冠病毒,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傳染人類。所以,它們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宿主。
  • 人類能對新冠病毒終身免疫嗎?
    近日,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COVID-19)基因序列已發生改變,並於6月在日本境內擴散。疫情之初,西方國家打出「全民免疫」的口號,旨在誘導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功能。如今,群體免疫策略已被證實徹底失敗,而新冠疫苗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些疾病,人類一經感染治癒或注射疫苗後就能終身免疫。
  • 劍橋大學最新研究:基因網絡分析揭示北美、中國、歐洲的新冠病毒差異
    該研究開創性地將系統發生方法(phylogenetic method)應用於病毒學研究,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過程。 新冠病毒的基因變異網絡示意圖研究者通過分析從人類患者中測序出的 160 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繪製了新冠肺炎病毒通過突變、從原始譜繫到其他不同譜系的的傳播過程。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 Peter Forster 博士認為,由於有太多的快速突變,導致我們無法整齊地追蹤 COVID-19 的遺傳譜系。
  • 廣東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 病例為閉環管理南非入境人員
    廣東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這是廣東省疾控中心繼1月2日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認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以來,再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突變株。  該病例為閉環管理的南非入境人員,男性,55歲,南非籍,航空公司飛行員。2020年12月8日晚從新加坡入境廣州並採集鼻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 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 Nature:新冠病毒來源於穿山甲?
    極危表示該物種所面臨的威脅及危機等級為最高,是僅次於滅絕及野外滅絕的評級。這一評級意味著穿山甲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屬於此次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 新冠病毒宿主的相關研究 新冠病毒來自蛇?
  • 新冠病毒來源再生疑雲!專家提出「流浪狗可能是病毒起源」假說引發...
    該論文通過對不同物種之間追蹤冠狀病毒特徵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流浪狗可能是新冠病毒(SARS-CoV-2)起源」的假說論,研究團隊認為病毒先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隨後可能在動物體內快速突變進化,並通過氣溶膠或飛沫/接觸傳播方式感染給人類。夏旭華教授對鈦媒體表示,這一研究成果為新冠病毒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假設——犬科動物或是新冠病毒來源之一。
  • 千萬水貂遭撲殺,新冠病毒「貂傳人」意味著什麼?
    各國對水貂疫情的重視,不僅源於水貂對於新冠病毒的易感性,更是由於荷蘭出現的 「貂傳人」 的研究報告。荷蘭病毒學家對今年4至6月間水貂養殖場新冠疫情的研究顯示 [3],的確存在新冠病毒從人傳染到水貂,又從水貂傳染回人的現象。這也是動物向人傳染新冠病毒的第一次正式報導。需要注意地是,此研究在9月1日刊發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 bioRxiv,尚未經過同行審議。
  • 突變病毒會讓原本泛濫的美國疫情雪上加霜嗎?
    早在今年六七月份時,美國專家便已研究表明,其境內的病毒已經發生變異,病毒的傳染性進一步增強。  只不過礙於大金毛當時減少新冠檢測,且燈塔國忙於大選,被忽視而已,換而言之,如今的燈塔國才是真正的大染坊,裡面各色染料都有,什麼突變的、原始的、突變接合的等等,應有盡有。且不說英國的那點墨水夠不夠染黑,鬼知道英國的墨水是不是來自於染坊呢?
  • 歐洲新冠病毒突變,動物傳人成現實,讓各國專家猝不及防
    但就在這樣緊張的特殊時刻,歐洲的新冠病毒發生了突變,動物傳人已經成為現實,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丹麥,該國發現了大量由養殖水貂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情況,並且其中還有多種變異病毒。這一消息讓各國專家猝不及防,看來人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所以專家也提醒所有國家的民眾,必須對新冠病毒保持高度的警惕。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為什麼英國新冠突變毒株這麼受關注?
    2020年12月底,英國官員發出緊急報告,稱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新冠病毒突變株(B.1.1.7)正在英國傳播。基因組的測序結果表明,B.1.1.7攜帶著多種基因突變,其中有些基因突變可能增強它的傳播能力。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出現新變體並不奇怪。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說,「病毒基因突變是永恆的,我們所能檢測到的變異都是能成功存活和傳播的病毒。」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Isolation of SARS-CoV-2-related coronavirus from Malayan pangolins的研究論文,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
  • 水貂傳播變異新冠病毒?丹麥政府下令全國「殺貂」
    ,在養殖貂身上發生了突變,並將病毒回傳給人類的消息。    7月,西班牙阿拉貢的一個農場多名工人感染新冠病毒,隨後撲殺了10萬隻水貂;夏天,荷蘭多個養殖場在暴發新冠疫情後,也撲殺了數以萬計的水貂;9月和10月的兩周內,美國猶他州的9個水貂養殖場中有近1萬隻水貂因新冠病毒死亡。
  • 病毒變了又變,N501Y,P681H突變體蛋白高效率上新發布!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出現4種變異株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4種變體。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新冠病毒出現D614G突變,到2020年6月,該變體成為全球範圍內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類型。
  • 世界穿山甲日:被人獵殺的穿山甲與潛伏的新冠病毒
    2019 年 6 月 8 日,經過長期觀測,綠髮會宣布,中華穿山甲已在中國大陸地區功能性滅絕,而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功能性滅絕,意味著一個物種的種群數量已經難以恢復,也幾乎不可能在野外繼續繁衍。譯文:這是中國首次對穿山甲病毒多樣性進行宏基因組研究。這項研究擴展了我們對瀕危物種病毒多樣性的理解,以及直接或間接跨越到其他哺乳動物的能力。科研人員當時並不知道,這 11 只穿山甲中有兩個病毒樣本,會和幾個月之後的另外一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其中一段核心序列的相似度高達 97%。而那個惡魔,將會改變很多人的生活,乃至命運——新冠病毒。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事實上,流行病學建模表明,新冠病毒在武漢封城之前就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蝙蝠無疑是多種冠狀病毒的重要宿主物種。儘管如此,蝙蝠在新冠病毒人畜共患病起源中的確切作用仍未確定。特別是,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蝙蝠病毒是從距離武漢1500多公裡的雲南省的動物身上取樣獲得。而來自湖北省的蝙蝠冠狀病毒相對較少,其中已經測序的一些病毒與新冠病毒在系統發育樹中位置相對較遠。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李蘭娟團隊:新冠病毒已出現可影響致病性的突變,有19個為全新突變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4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 上發布了名為題為「patient-derived mutations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