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圍繞 「一老一小」的「代際融合」布局,樂成集團委託MAD建築事務所在北京一處養老社區旁設計一座幼兒園。項目佔地9275平米,原址上有一座三進四合院,一座上世紀90年代興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棟現代四層建築。2019年底,幼兒園建成,成為一所可容納390位1.5至6歲學童的幼兒園。
"
「我回想小時候上的幼兒園,和後面看到的幼兒園,都在想孩子們最心心念念的是什麼。」馬巖松說,「我想是自由與大愛。幼兒園不一定要在硬體上有多大的給予性,但必須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由與愛——它們讓孩子們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
MAD選擇將原址上古四合院外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新建一處將四合院「捧在手心」、與四合院相望、連通的新建空間。新建空間以低矮平緩的姿態展開,環繞著四合院。古四合院嚴然的布局秩序與新建空間的流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呼應。來自不同時間維度的兩者,新不蓋舊,古不越今,相互的張力讓建築產生新生命力。
將原本各不相關的場地整合成一體的是新建的「漂浮的屋頂」。這處二層戶外平臺讓人仿佛進入到全新的境地。在老北京,除了紫禁城的紅牆黃瓦,胡同巷裡幾乎儘是青磚灰瓦。在這裡,二層屋頂平臺色彩斑斕,像是火星表面,顏色鮮豔、溫暖,仿佛充滿了「魔力」。MAD嘗試帶著人們跳出北京、甚至地球的背景,從另一個時空客觀觀看、想像眼前的歷史長河。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屋頂地形連綿起伏,吸引孩子們樂於在此奔跑、互動。面對眼前的「火星」、四合院、老樹、天空,孩子們在這裡「上天下地」,啟發他們思考和追逐不同的可能性。
MAD圍繞著原址上的幾棵老樹設計了三處庭院。庭院內的滑梯、樓梯,讓一二層得以連通。庭院與四合院的院落空間呼應,為教學空間提供了戶外的延展和採光通風。
馬巖松說:「老北京有很多『縫隙』——地道、屋頂、院落等。而院落,特別體現東方人對自然的一種看法。在這裡,自然成為了主體,建築反倒圍繞自然而行。院落裡有自然,有天地,有人的生活,這些共同連成了建築的核心。」
從二層走進一層室內,視線變得溫暖明亮。為了照顧孩童對尺度的敏感及舒適感,室內採用了單元式鋁格柵吊頂,建築的視覺層高被稍稍壓低的同時又給室內增添了溫暖感,讓孩子們有一種家庭的感覺。陽光通過整牆落地玻璃射進室內,人們也可在此近觀室外的古四合院。新舊建築間近三百年的線性歷史在這裡變得立體。
大堂東側從一層轉往負一層的過渡空間被巧妙設計成劇場;環繞劇場的則是擺放著中英文繪本的環形書牆。劇場舞臺則又是另一個空間——室內體育場的入口。佔據了兩層空間的室內體育場既是孩子們課時的室內活動空間,也是幼兒園平常舉辦全園藝術活動、體育活動的場所。
大堂西側通向學習區。學習區流動的空間布局提供了一種自由、共融的空間氛圍:不同混齡學習組間並沒有被封閉的牆隔開,而是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弧牆——本為建築的支撐結構。流線布局為空間增添了不同的密度和尺度。「無邊界」的學習空間,無處不在的閱讀環境和以探索式「玩」中學為核心的課程,除了豐富了孩童間的互動交流,也讓教和學得以在最優化的氛圍中開展。
通過院落和廊道與之相連的三進四合院,是少兒課餘文化、藝術、創作的活動場所及園方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四合院裡的古樹、庭院、屋簷、磚瓦,瀰漫的是比個人生命長度更廣的歷史和自然氛圍,這些也將啟發兒童們的思維和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幾棟看似互不相干,甚至從某些角度看從互為矛盾的歷史時期而來的建築元素,不但可以在保持各自真實性的前提下和諧共存,還互為作用產生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豐富性,這使孩子們對他們所處的環境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知。對自然,對歷史的理解可以帶給新的場所一種包容性,塑造社區的獨特共識和價值。
推敲過程
▲手工模型
▲三維模型
▲體塊推敲過程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中國北京
2017-2020
項目信息
主持建築師:馬巖松, 黨群, 早野洋介
設計團隊:何威, 傅昌瑞, 肖瑩, 傅曉毅, 陳竑賓, 尹建峰, 趙孟, 楊雪兵, Kazushi Miyamoto, Dmitry Seregin, 張龍, 賁禹強, 曹溪, 馬悅, Hiroki Fujino
業主:樂成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MAD建築事務所
甲級設計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室內設計:MAD建築事務所、蘑菇雲設計工作室
景觀設計:MAD建築事務所、易蘭(北京)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顧問:優米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吊頂研發:上海思友金屬材料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