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犬在進行障礙訓練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葉文波 通訊員武消宣 實習生肖紅 徐童)搜救犬老兵「圖圖」退役,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搜救犬是如何訓練的?退役後怎麼領養?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湯遜湖畔的武漢消防搜救犬站,直擊搜救犬的日常訓練。
第一個訓練科目是血跡搜索。助訓員拿出注射器,往地上滴了約0.025毫升鮮血,經過高溫蒸發和地面吸收後,根本看不到血跡。拉布拉多犬「咖啡」跟隨訓導員秦義來到現場,收到指令後,「咖啡」迅速出發,鼻子緊貼地面,在空曠的場地上不停地嗅。不到1分鐘,它吠叫一聲,並臥下示警,告知訓導員找到了血跡,訓導員確認後拿出狗糧獎勵。
搜救犬站站長李沈軍介紹,當被困者生命體徵很弱時,搜救犬可以通過被困者受傷流出的血液,來判斷其位置。
接下來是服從訓練。訓導員舒濤取掉了馬裡努阿犬「賽虎」的牽引繩,為它換上鐵鏈脖圈,不同的脖圈代表不同的信號。訓練開始後,「賽虎」昂首挺胸地走起來,緊跟訓導員舒濤步伐,順利完成「無繩隨行」項目。隨後訓導員站在50米外,用聲音配合手勢發出「坐」「臥」「立」「叫」「前來」等指令,「賽虎」一令一動,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在操場的另一邊,擺放著20個可藏一人的白色箱體。訓導員藏進箱中後,搜救犬通過箱體邊緣的細微縫隙識別活體氣味,來判斷哪個箱子裡有人。10歲的比利時牧羊犬「小易」僅用20秒,就找到了第一位藏匿的訓導員,隨後40秒內又準確找到另外兩人,成功完成任務。
最後一項是障礙訓練,主要鍛鍊搜救犬的通過、跳躍以及攀爬能力。搜救犬「小易」與訓導員唐龍飛同時起跑,15秒內就通過了現場設立的匍匐籠、木圈、跳欄與火圈,與唐龍飛同時到達,贏得其他訓導員的稱讚。
除了此次直播中的訓練科目,平時搜救犬還要進行廢墟搜索、追蹤訓練、野外搜救、搜爆等訓練。
如何領養退役犬
李沈軍介紹,退役的搜救犬由於年齡較大、有傷病,對領養人的精力和時間有較高的要求。市民首先請關注武漢消防的領養通知,在網上報名,隨後會對報名者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具體住址(是否在禁養範圍)以及養犬經驗進行調查篩選。
被選中的市民家庭,會和搜救犬站籤署無償領養協議,內容包括牽繩遛犬、搜救犬出現傷病要及時送醫教治、接受搜救犬站的視頻或上門回訪等。「搜救犬不同於寵物犬,它們為人類付出太多,我們希望它們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過上快樂的退休生活。」李沈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