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我一直的一個觀點是,你去尋找網絡自製劇和傳統電視劇的差異性,可能不是個好方式。
現在在移動終端上看電視的,已經不是年輕人了,有相當一批傳統觀眾也已經轉過來了。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多屏時代如何發展,最缺的還是好內容。比如《大聖歸來》,它離真正的國際動畫片製作還有差距,但我們國產動畫多少年沒出過這樣的了?《琅琊榜》也一樣。
我們和成熟的影視工業,不單單是製作能力的差距,它的衍生品開發商、它的政策環境、人文環境,都是有差距的。我們肯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達到英美那樣的水平。但毋庸置疑,好內容一定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擁有一個真正能夠穿透人心、真正絕佳的故事?
現在大家找故事,都從網絡小說裡找。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大IP是好事,我一點都不排斥,但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它的故事和人物適合於影視化。我拒過一個熱門IP,因為我覺得我的技術達不到。如果只是看到它有大量粉絲受眾,就把它買來強行改編,我覺得弊大於利。這樣做,只會耗費掉IP本身的價值,並不能轉化成IP的影視價值。
《鬼吹燈》我剛看完第一部,就覺得可做。這個小說特別容易讓人進入,它對知青生活、對潘家園那些場景的描述,都特別對。我對這個劇,心裡期待的方向是《奪寶奇兵》。
《琅琊榜》的成本是200萬多一點。《鬼吹燈》每集500萬,已經是國內投資最高的劇了,但是說實話,這個錢做《鬼吹燈》一點都不富餘,演員陣容、劇本和製作都要保證,500萬都不夠。我們甚至還想,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和國外的製作再拉近一點距離?現在設計的一季12集,每集45分鐘,在形式上和美劇已經有點接近了。
《他來了,請閉眼》投資大概在一百五六十萬,是個正常電視劇的投資。但在我拍這個戲的時候,《盜墓筆記》出現了,它在付費模式上的成功,給了整個網劇行業一個未來的盈利方向。在這之後,就有更大的資金投入進來了。
這些年拍電視劇,路是越走越窄,觀眾也都在流失,大家寧願去看英美劇。我最開心的是,從《北平無戰事》《偽裝者》,到《琅琊榜》,不管通過什麼形式,觀眾又回來看國產劇了。
在國外,影視行業是很受人尊重的。在國內,從業人員權利得不到保障。大家進到劇組以後就連軸轉,吃飯就坐在地上,這是惡性競爭的產物。導致我們行業精英流失非常慘重,這直接影響到作品質量,最後就是觀眾流失。
另一個,是政策原因,有段時間大家喜歡拍架空、拍穿越,拍完總局就給限制了。再往前數,警匪戲、反腐戲的空間早就很小了。國產劇就這樣越走越窄。
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年科技發展太快了,各種觀看、付費的技術障礙都解決了,網絡自製劇的發展是一個必然,就像數字攝影機取代了傳統膠片攝影機一樣。這個事情是無法阻擋的。
網絡有條件拍不一樣的東西了,但沒必要刻意和電視劇差異化。你看Netflix的《紙牌屋》和傳統美劇差異開了嗎?沒有嘛。
尋求差異化,只會繼續把東西越做越小,把路越走越窄,這是自尋死路。
(口述者系(網劇《鬼吹燈》《他來了,請閉眼》製片人,南方周末記者宋宇、朱曉佳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