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見習記者 邱江華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相較於往年,今年影響海南的颱風著實有點反常了,本該「鬧騰」的7月雲淡風輕,而到了10月,颱風似「趕集」般接二連三造訪。這引來不少網友調侃,「或許是誰捅了『颱風窩』」「颱風點了包月套餐」。
那麼,今年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以往記載中颱風一般什麼時候來?海南人對於颱風又有怎樣的記憶或情結呢?
今年10月颱風「趕集」
「7月『空臺』異常罕見。」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無颱風生成,是自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現象。歷史上7月最少生成過1個颱風,最多生成過8個颱風,7月生成8個颱風的年份分別是1967年、1971年、1994年和2017年,其中2017年7月21日8時到22日17時一天多的時間內,接連生成了4個颱風。
「但海南7月『空臺』並不算罕見。」海南省氣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首席預報員吳勝安告訴海南日報記者,7月影響海南的熱帶氣旋(含熱帶低壓)頻數年均為1.1個,過去70年中7月未有熱帶氣旋影響海南的年份有18年。
今年影響海南的颱風雖姍姍來遲,但絕不會缺席,甚至還要一股腦衝個「業績」。10月,繼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第16號颱風「浪卡」、第17號颱風「沙德爾」之後,「莫拉菲」成為今年10月第4個影響南海的颱風,加上月初影響日本的第14號颱風「燦鴻」,10月份已經有5個颱風扎堆生成,較常年10月(3.7個)偏多。而且,目前第19號颱風「天鵝」已於10月29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預計11月2日進入我國南海海域。
為何以前颱風集中在7、8月,而今年颱風扎堆10月?吳勝安解釋說,與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高峰在7月-8月不同,海南熱帶氣旋活動高峰月在9月、10月,常年各月影響海南熱帶氣旋頻數分別為7月1.4次、8月1.5次、9月1.6次、10月1.7次。10月是海南熱帶氣旋活動最高峰。此外,今年10月,南海區域向北越赤道氣流偏強、赤道西風偏強,與南海北部偏強的偏東風(冬季風)共同影響,在南海形成氣旋性異常環流,較常年更有利於熱帶氣旋活動。
「但這樣的天氣也比較特殊了。」吳勝安說,歷史上海南10月最多出現過6個熱帶氣旋(1983年)。今年10月颱風數達5個,為歷史次多,明顯多於常年平均的1.7個。
此外,海南日報記者還了解到,自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一年中最早登陸海南的颱風是2008年第一號颱風「浣熊」,於2008年4月18日22時30分在文昌龍樓鎮登陸;一年中最晚登陸海南的颱風是1950年第40號颱風「Delilah」迪萊拉,於11月23日24時在海南萬寧市登陸。
史籍中記載的颱風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颱風像是7、8月的「特產」,夏秋過渡之時,天氣還燥熱,這時來一場痛快風雨,也送來幾日清涼。因此,今年颱風來得晚,不免讓人感到疑惑。但實際上,9月10月影響海南的颱風也不少,海南日報記者通過梳理史籍發現,史書中關於海南颱風的記載有不少也是發生於這幾個月的。
古時沒有「颱風」一詞,對於超乎尋常、威力兇猛的大風,百姓稱之為「颶風」,更甚者稱作「鐵颶」。海南島史上關於颱風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廣東通志》:「秋八月,瓊州颶風,壞城門,州署、民舍殆盡。」此風起於宋初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迄今1000餘年。史書裡僅一句簡短的描述,卻極盡渲染出風的破壞力,後人推測:這是一場風力超常的「強颱風」,甚至是「超強颱風」。
到了明清時期,史書中關於海南島颱風的記載就豐富了許多。例如天啟七年(1627年),發生在臨高、瓊山境內的颶風。《臨高縣誌》載:「九月霜降後數日,颶風尤大作,摧垣拔屋,民廬舍無一完者,土人謂之鐵颶。臨俗霜降後從無颶風之患,故以為災。」這與《瓊山縣誌》的記錄不謀而合:「九月霜降後,颶風大作,摧屋折木,瓊人謂之鐵颶。」
再如《文昌縣誌》裡記錄:「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九月十六夜,颶風大作,海潮自鋪前漲至烏樹嶺下,有十餘裡,居民死者十餘人。經年田鹹,不可耕種。」
除了時間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海南島的颱風還有什麼特點呢?民國《海南島志》的編寫者在走訪了民間人士後,概括出了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徵兆和規律:颶風發生季節,「秋分有,則寒露、霜降並有;秋分無,則寒露、霜降俱無。」颶風將發前,「雲氣浸空而疾飛,或海吼水腥,海鳥驚飛,斷虹飲水,亦其徵也。」颶風發作時,「暴雨挾之,橫衝直決,撼聲如雷。起於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起於西北者,必自北而東。」颶風持續的時間,「小則二三日,大則七八日,皆必轉南大作而後息,謂之『回南』。回南不雨,必再作颶。」
海南人的颱風記憶
「列萬馬而並騖,會千車而爭逐。虎豹懾駭,鯨鯢犇蹙。類鉅鹿之戰,殷聲呼之動地;似昆陽之役,舉百萬於一覆……」蘇東坡的《颶風賦》,記錄了一次真實的颱風來襲,在他眼裡,颱風颳起時,像一萬匹馬在亂跑,一千輛戰車在鬥爭。老虎豹子都害怕,鯨魚也逃跑。如巨鹿之戰,有驚天動地的廝殺聲,又猶如昆陽大戰,絞殺百萬軍馬。千百年來,颱風所到之處,肆虐橫行,讓人「聞風生畏」。但對於海南人來說,颱風就如常客,已經習慣每年的定期「會面」。
若問起老一輩的海南人對於颱風有何記憶?「瑪琪」是繞不開的回答——
1973年9月14日晚,一場橫掃瓊海、萬寧、定安、屯昌、白沙、昌江、東方7地的特大颱風「瑪琪」,登陸時風力達到罕見的18級,造成全海南現場死亡903人,僅瓊海就高達771人!光瓊海一地,房屋倒塌10萬間,半塌11萬間,其他財產損失慘重,難以估量。這是海南1949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颱風。
「那晚是月圓之夜,夜色真的很美!」一位親歷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後來一陣悶雷驚人,北風呼嘯而來,瓦片如落葉般砸下,同學們連滾帶爬,一位哭泣的同學手捂著頭,鮮紅的血從手指間湧出……「有些人,就永遠留在那個時空了。」
「威馬遜」也是不可忘卻的傷痛。2014年第9號颱風「威馬遜」造成海南18個市縣共216個鄉鎮受災,受災325.8萬人,倒塌房屋23163間,直接經濟總損失119.52億元。時至今日,回想起這些忽從天降的災難,海南人仍心有餘悸。
但海南人對於颱風的記憶也不全是創傷巨痛的。如今,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已然可以準確地預報颱風,及時作出應急響應。盛夏時節,當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颱風偶爾擦過城市,帶來絲絲涼意,也讓不少人心裡暗自欣喜。
今年23歲的海口市民何夢璇,仍記得自己在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刮颱風。「颱風一來,大家就不用出去幹活。父親就著一盤花生米喝酒,我們小孩子休學在家,嘴饞得很,纏著母親變法子弄一點零食,是花生糖或者糯米餈。窗外雨落,風聲呼嘯,屋裡點著蠟燭或油燈,朦朧的微光下,有人打牌,有人聊天吹牛。平常很普通的事,放到颱風天做,倒也成了件新鮮事兒……」點點溫情片段,定格成何夢璇對於颱風天的特殊記憶。
颱風趣錄
一個月生成八個颱風:
1967年、1971年、1994年和2017年的7月都生成過8個颱風
一天多時間生成四個颱風:
2017年7月21日8時到22日17時一天多的時間內接連生成了4個颱風
十月最多出現過六個熱帶氣旋:
1983年,海南10月出現過6個熱帶氣旋
一年中最早登陸海南的颱風:
2008年4月18日22時30分,2008年第一號颱風「浣熊」在文昌龍樓鎮登陸
一年中最晚登陸海南的颱風:
1950年第40號颱風「Delilah」(迪萊拉)於1950年11月23日24時在萬寧市登陸
(以上數據均是自1949年以來的氣象記錄)
(李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