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2021-01-08 梵林國際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蓮花生:

蓮花生的形象,一般為頭紅色尖頂帽,抱骷髏杖,左手端骷髏碗,右金剛杵,跏趺在蓮花座上,身色白色,右手持五股金剛杵象徵能破除幻的力量,右手持顱器象徵大樂智慧,左肘挾天杖,刺穿三個人頭的三叉戟代表對貪、嗔、痴三毒的破除,座國王坐姿。

梵林金剛杵

在藏傳佛教漫長的歷史中,有一位十分特殊的上師,他就是被後世視為法力神通第一的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的化身,藏傳佛教實際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創始人,對藏傳佛教的建立以及後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為藏傳佛教各宗派所尊崇。他不僅為僧侶們所熟知,同時也為普通藏民們所知曉,在西藏各處流傳著大量有關大師的唐卡、雕塑和故事。

在藏民們心中,蓮花生大師早已超越了他上師的身份,而成為佛陀的化現,被認為是「第二佛陀」,雖然他已經圓寂逾千年,但他的事跡卻化為一個個傳奇,在藏地流傳了千年。蓮花生大師在藏語中又被稱為「咕嚕仁波切」,意為「珍寶上師」,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他的重視與愛戴。蓮花生大師的出身在多種經典、史書中都有記載,但也因此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阿底峽

身著僧衣,頭戴通人冠,雙手當胸結說法印,右後方有金頂,左後方有經篋,雙足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中央。身後有圓形頭光、身光及祥雲、遠山。

阿底峽 Atisa (982~1054) 古印度僧人、佛學家、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師。漢名無極自在,本名達哇寧波,意為「月藏」,法名 迪班噶羅室利扎那 ,藏譯貝瑪爾梅澤益西,意為「燃燈—吉祥智」。藏史通稱覺臥傑阿底峽,意為「fo王阿底峽」,簡稱「覺臥傑」。出生於薩霍爾國(今孟加拉國達卡地區)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阿底峽接到古格王朝的邀請後於1040年動身,1041年到達尼泊爾,1042年到達古格。在古格時,他主要住在託林寺。他在古格進行的宗教活動除了講經和翻譯經典外,還為絳曲沃寫了一部《菩提道燈論》。這部著作是他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的弊病而寫的,在西藏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阿底峽由此而被後人推尊為「佛尊」。

宗喀巴

宗喀巴和阿底峽一樣也肩負著整頓佛教的使命,阿底峽面對的是達磨贊普(烏都贊)打擊佛教後出現的何為「法」的問題,宗喀巴則面對僧人追求世俗利益而導致的佛教頹廢和不同的思想認識問題。同樣,他們都嚴格信守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敢於在宗教內部進行革命,清理存在的積弊和汙垢,保持佛教與教徒的本色,從而使藏傳佛教從較為衰微的狀況中振作起來。宗喀巴不是外來學者,而是土生土長的藏族高僧,他年輕時從安多來到西藏走訪各派名師,博聞多思,不斷探究,對許多人的經論見解產生疑慮,不知何從。

宗喀巴為了建立自己的佛教體系,配合改革活動進行宣講,在這幾年間寫下了八部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建立次第廣釋》、《中論廣釋》、《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辨了不了義論》、《現觀莊嚴論》等,其中前兩部是他對顯教和密宗的系統論述,是他對佛教的整體闡釋,體現著他的思想體系。

他一面寫作,一面向僧眾宣講。到拉薩後他住在布達拉,為桑樸、第瓦巾、貢塘、噶瓦棟、覺摩壟等寺的數百人講經。建文二年(1400),為噶瓦棟寺講《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聽眾約四百餘人。次年,他與名僧仁達瓦等會於囊孜頂,為六百餘名僧人講經之餘,還制定了藏僧切實可行的寺規戒條。永樂元年(1403)春,大師在惹珍寺講解《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現觀莊嚴論》。永樂二年(1404)夏,到阿喀地區住絳巴領寺宣講。永樂四年(1406),為徒眾講授新著《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的平生,在學問修持各方面都具有最高的造詣。對於教理,他總結大小乘、顯密一切教誡理論,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括囊大典、網羅眾家的氣度,一方面又有不容假借混淆的見地。如抉擇佛教各宗的見地之後,以中觀為正宗;抉擇中觀各派之後,以月稱為歸依。

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觀品和辨了不了義論。他的著述極豐富,現存的有十八帙(包括傳記和口義)。對於戒律,他能嚴格地遵守,矯正舊派佛教的流弊。他的德行又極高,足以領袖群倫。因此,他所創的格魯派(dge-lugs-pa)至今為西藏第一大教派。在時間上講,這一派流行了六百年;在空間上講,不但流行於西藏本土,而且遠及青、康、漢地、蒙古。

相關焦點

  • 欣賞,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女性護法神,尼泊爾佛像之金剛瑜伽母
    金剛瑜伽母亦名「瑜袛母」,佛教密宗母續本尊,為藏傳佛教瑜伽師們共修的佛母。公元10世紀時,印度大成就者底洛巴有很多學生,納若巴是其中最偉大的位,因為藏傳佛教新譯派的很多傳承都源自納若巴。納若巴是噶舉派及隨後的十二分支派別的創始人瑪爾巴譯師的兩位傳承上師之一,也是噶舉派創始人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之一。他的部分傳承經由尼泊爾傳到了薩迦派。在公元14世紀後期和15世紀早期,宗喀巴大師對大多數納若巴的傳承進行總結和折中,將所有主要的新譯派傳承融匯於格魯派。金剛瑜伽母在西藏又被稱為「納若卡居空行母」,即「納若巴的空行母」,是納若巴沒有傳授給瑪爾巴的少數幾個傳承之ー。
  • 佛教十宗之金剛頂宗(密宗)
    寂護對於密教造詣深高,宣講十善等顯教思想,後來崇佛思想隆盛,繼由寂護介紹迎請蓮花生入藏,蓮花生善於咒術,咒縛上著邪神而調伏之。善顯神變而為西藏人民所崇隆。蓮花生的咒法有佛教基盤與地方舊有宗教的結合,並攝受融合下層階級的信仰,隨成為寧瑪派。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在藏區現存的九宮八卦咒牌,就有很多是老物件,歷經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傳家寶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表面光滑,乃至有了包漿,圖案也有些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尤顯珍貴。
  •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編者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
  • 藏傳佛教寺院金頂及雙鹿金輪的含義
    青海塔爾寺有兩個金頂裝飾的佛殿,俗稱大金瓦寺和小金瓦寺。這種金瓦為銅質鎏金,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一種建築裝飾風格,被稱為金頂。除了塔爾寺,在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大昭寺等著名藏傳佛教寺院,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鎏金銅瓦裝飾的金頂,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光芒。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鈞魂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古代中國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藏傳密宗之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一、寧瑪派及其「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過兩次大高潮,即所謂的「前弘期」和「後弘級。前弘期,除開吐蕃贊普拉託託日年贊(公元四世紀上半葉)在位時初傳佛教的傳說,僅從松贊幹布(公元七世紀中葉)在位時算起,至藏王朗達瑪於公元841年廢除佛教為止,已達二百年之久,這一期間是佛教的傳播和藏傳佛教的形成時期,此時只有被後人稱為「舊派」的寧瑪巴,但尚未產生諸多教派。
  • 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全國第二大佛教寺院。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蓮花山山坳,所在位置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誕生地。但塔爾寺不是第一座格魯派寺院。宗喀巴大師自16歲入藏學經,終生未曾再返回故鄉。
  • "藏原星燦—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展"亮相無錫靈山五印壇城
    為慶此盛事,「藏原星燦——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展」在五印壇城內同期開幕,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呈遞來自雪域聖地的神奇傳說與瑰麗文化。此次展覽共展出約60件(套)獨具藏傳佛教風格的藝術精品,包括佛像、法器、唐卡、布糊畫、木雕等,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現了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的博大與精妙。
  • 這座寺廟雖然偏僻,但卻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黃教聖地
    我們所說的這座寺廟就是塔爾寺,又名塔兒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裡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蓮花山坳中,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 藏傳天狄托甲鑑賞
    罕見的託甲龍,龍是佛教八部天龍護法神。罕見的託甲龍,圖二無量壽佛託甲,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本教皈依法本皈依,是佛教和本教共有的入門儀式,也是甄別教法是否為佛教的基本標準。阿底峽尊者曾講過:外道(非佛法)和內道(佛法)之間的差別,不是用其他行為、裝束、教理來區分,是要用皈依來辨別。佛教皈依:漢傳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傳佛教的皈依則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藏傳佛教藝術珍寶:丹薩替造像
    佛塔的下半部分 1948年,義大利弗蘭西斯梅爾拍攝五方佛 :15.阿閦佛  16.阿閦佛  17.釋迦牟尼  18.阿閦佛  19.阿閦佛 供養天女層:20.供養天女  21.供養天女頭部及髮髻一般不現出髮絲,如圓盔罩於頭頂,髻頂安半杵。衣飾:衣服貼身而緊湊,只在極少的部位表現衣紋,僅在袖口、下擺、帔帛等處出現線刻或連珠裝飾的褶皺。這樣的處理,完全為了表現佛造像的肌肉和軀體變化,給人以碩壯感。裝飾:藏傳佛教造像具有鑲嵌寶石的傳統,丹薩替造像也不例外,而且在繁複和講究程度上,歷史上的佛造像無出其右者。
  • 藏傳稀有法螺千萬元成交 清宮遺珍獨佔拍場鰲頭
    在以藏傳文物為主打的「宮廷遺珍」專場中,清代的「御製縷金嵌寶石蓮花生大師金螺」和「御製金嵌七寶飾轉經輪」分別以1122萬元和1100萬元的成交價位居拍賣榜前二位。「御製縷金嵌寶石蓮花生大師金螺」等幾件重量級拍品的「爭奪戰」幾乎只在319號、101號和118號3個買家之間展開。他們都攜帶手機,一直與場外保持聯繫,增添不少懸念和緊張的氣氛。最終,「御製縷金嵌寶石蓮花生大師金螺」被101號拍得,「御製金嵌七寶飾轉經輪」則為118號所得。有人擔心這些宮廷遺珍通過公開拍賣會再次流落海外,誠銘拍賣總經理黃靜表示:「這3位買家都是生面孔,不過聽口音應該是內地的。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西藏文化集」地處內陸高原,這種海螺卻成了藏傳佛教「聖物」!
    在藏傳佛教中右旋海螺被認為是和平、安謐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美滿,更被認為是佛陀教義至高無上的象徵。《大日經》中記載:「汝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音普周遍,吹無上法螺」。圖/布達拉宮藏 金翅、銀翅法螺而藏族同胞們對大海與對白色的崇敬,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白色海螺逐漸神聖,而白色海螺中存在概率極低的白色右旋海螺,更因苯教、藏傳佛教的故事傳說
  • 雲南最大藏傳佛教寺廟,被譽為「小布達拉宮」,猶如一座莊嚴古堡
    這裡還有一座寺廟,名為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雲南有著重要的地位。寺廟位於香格裡拉市區外的山裡,靠山而建,層疊的建築群猶如一座古堡,遠看顯得特別威嚴且有氣勢,讓大家有種望而生畏的感覺。由於松贊林寺的整體仿造布達拉宮的布局,因此也被譽為「小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