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廟雖然偏僻,但卻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黃教聖地

2021-01-17 西山紅葉映晚霞

我們所說的這座寺廟就是塔爾寺,又名塔兒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裡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蓮花山坳中,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眾多寺廟和僧侶的住所依山勢建在山谷中,她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 相傳,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咯巴大師出生在今魯沙爾鎮塔爾寺所處的地方。他出生時滴下臍帶血的地方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後來為了紀念他,人們修建了一座塔,包住那棵菩提樹,後為了保護塔就蓋了一座殿堂,這就是塔爾寺的雛形。也許是先「塔」而後「寺」吧。

塔爾寺門前廣場有一座八尊白塔稱為如意塔,是為了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一生八大功德而建的,如今已成為塔爾寺的標誌性建築,它獨特的造型給遊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進入塔爾寺,第一個殿園中的一塊大石頭,成為人們爭相朝拜的對象。傳說中,宗喀巴16歲從這裡出發去拉薩學習佛教。藏文文獻中很詳細地記載了他當年在那裡求經學法的經歷。他的母親,如天下所有母親一樣在家日日期盼遠方兒子的歸來,殿前園中供著的那塊大石頭,是當年母親每日背水歸來在此歇腳並思念遊子的地方,在信徒們的心裡這樣的石頭無疑是有著靈氣的,會有很多人在這裡燒香、磕頭、獻哈達。其實,不只是信徒,任何人的心都會被石頭上承載的母愛與思念所打動。

從外觀上來看,塔爾寺中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兩個殿堂,分別是大金瓦殿和小金瓦殿,整個屋頂全部都是鍍金的,遠處看上去,金光閃閃。大金瓦殿裡面有一座佛像,叫銀殼神變大靈塔。塔高11米,全塔以純銀作底,表面鍍以黃金,並鑲嵌瑪瑙、翡翠、象牙等各種珍寶。大金瓦殿前還有一株菩提樹,就是上邊所說的那棵樹,據說這株菩提樹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獅子吼佛像一尊。在大金瓦殿內,我們看到有很多喇嘛在念經。導遊介紹說,原來寺裡面的喇嘛還更多,有一兩千人,後來由於國家對在一座寺院裡面的喇嘛有人數的限制,所以現在只有五百多人了。而且,念經,是喇嘛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光是念,還會有類似於我們平時考試的活動,表現突出的,才能上高臺講經。可以說是有嚴格的學位制度了。不同級別的僧侶稱呼不一樣、修行不一樣、待遇也不一樣,可見佛國信眾也不是人人平等的。這些僧侶們除了從事佛事以外,每人都有一個謀生的技藝,有的人從事建築和種植、有的人從事醫藥、有的人從事藝術,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傳承著瑰麗的藏文化。  塔爾寺有三絕,分別是:酥油花、堆繡、壁畫。  酥油花:酥油花可以說是一種雕刻,但是原料是用的凝固的酥油。藝人在酥油中摻和不同的礦物質,形成不同的顏色,用不同顏色的酥油然後來雕刻成大幅的作品。由於酥油很容易融化,所以酥油花的雕刻,一般就是在於一年中最寒冷的三個月中完成。而且在雕刻的時候,藝人面前還有一盆冷水。如果手的溫度稍微高了一點,那麼藝人就需要把手泡到冷水裡面泡一會,等手的溫度低了,再開始雕刻,那幾乎是完全凍僵的手,來完成這個雕刻工作,非常的辛苦。幾乎每年都會因為雕刻酥油花,有藝人的手嚴重凍傷,甚至會殘廢。塔爾寺內有一個酥油花館,裡面的酥油花每年都要換一次,每年正月十五前,把剛製作好的並且評定為最好的兩組酥油花更換到展館內供人欣賞。一般來說,一組酥油花,往往有幾十個甚至一兩萬個人物在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場景。要說起來的話,酥油花比起英國蠟像館的蠟像毫不遜色,而且還難度更大。因為酥油花在常溫下都會融化,所以製作時和展覽時的溫度都是非常低的,也非常難保存。  堆繡: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刺繡吧,是用綢緞剪成各種形狀,拼成圖案,包括可能用一些其他珍貴的物品來組成圖案,然後中間填充一些羊毛、棉花等填充物,使得刺繡看上去有立體感。現在塔爾寺僅在大金瓦殿還存有18幅堆繡作品,手藝是已經失傳了。據導遊介紹,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裡面的人都被趕走,會這種手藝的人,也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了。

壁畫:塔爾寺中還有一個特色是壁畫,而且這些壁畫絕大部分都是繪於布幔之上的,而不是傳統的牆壁或者木板等。這個壁畫的原料,也是使用了不同的礦物質,經過幾百年至今,顏色還非常鮮豔,沒有絲毫退色的痕跡。  塔爾寺由於其名氣大,很多藏族同胞不遠千裡來朝拜。而且,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雙腳,自帶乾糧,並且一路磕長頭過來。所謂磕長頭,又叫等身長頭,磕的時候,全身伏地,再起來。一般來說,都是走三步,磕一個頭。就這樣,從自己的家鄉一直磕到塔爾寺。距離遠一點的地方,年輕的人,也許一個多月可以走到,年紀大的,甚至要用三四個月的時間,他們到了塔爾寺,還會在殿門外繼續磕長頭,直到磕滿十萬個為止。至於為什麼要磕十萬個長頭,是因為塔爾寺的菩提樹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佛像,那麼,磕十萬個長頭,才相當於是給菩提樹磕了一個頭。只有當十萬個長頭磕完後,他們才會進殿朝拜,獻上哈達,給酥油燈添上自己帶的一點酥油,並捐獻自己的一點心意。他們對宗教的信仰真令人感嘆。  可能是為了營造和保持其神秘性吧,寺院內很多地方禁止拍照,十分令人遺憾。 總體上,塔爾寺給我的印象是比較壓抑,寺廟裡的空氣也令人窒息,光線陰暗的室內燃燒著酥油燈,令人產生一種恐懼感。不像內地的寺廟富麗堂皇,窗明几亮。時過境遷,如今的塔爾寺在隱約中與朝拜者已打成一片,沒有了往日高高在上的傲氣,在與人們的互動中成就著自己,也成就著芸芸眾生。

相關焦點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藏傳佛教寺廟準格爾召十年修繕後首次開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藏傳佛教寺廟準格爾召修繕後開放。鱗次櫛比的廟宇群,遠遠望去氣象萬千,這座修繕十年的廟宇首次對外開放。&nbsp&nbsp&nbsp&nbsp沉靜了十餘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準格爾召如今晨鐘暮鼓、法號齊鳴、遊人如織。
  • 西藏第一座寺廟,歷史比拉薩大昭寺還有悠久,竟因一聲驚呼而命名
    提到西藏,自然與藏傳佛教分不開,藏傳佛教體系龐大,其下分為紅教寧瑪派、花教薩迦派、白教噶舉派、黃教格魯派等不同的支派,每個支派又都有各自的寺廟,因此在整個西藏大地上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寺廟近萬座。
  • 哲蚌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三大寺廟之一
    哲蚌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三大寺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全盛時期曾有1萬多名僧侶。哲蚌寺內建築較多,最出名的包括「甘丹頗章」、「錯欽大殿」、四大「扎倉」和所屬康村。每年的雪頓節(藏曆7月1日,陽曆8月,一般為期7天)哲蚌寺都會舉行曬大佛的儀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來大批信徒和遊客前來祈福,場面頗為壯觀。另外,哲蚌寺東南500米的山腰上有一座小寺,叫乃窮寺,是歷史上西藏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每年考中格西學位的喇嘛多出於此,現在仍是西藏佛學院。哲蚌寺坐落於拉薩市西郊約十公裡的根培烏孜山南坡,視野十分開闊。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你去過嗎
    山西五臺山這座山位於山西省,它是供奉文殊菩薩的,這座山上不僅有青色的寺廟,還有黃色的寺廟,五臺山是全國唯一藏傳佛教和漢族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作為國家5A級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無數遊客和信徒來此遊覽。
  • 藏傳佛教的「哈佛大學」不在西藏原來在甘肅 還是塊風水寶地
    其實,你有所不知,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被稱作藏傳佛教的哈佛大學,是一座在藏區具有特殊地位和影響的藏傳佛教大寺院。朋友帶我爬上拉卜楞寺一側的山腰上,遠遠可見佛塔和佛殿林立,隨處可見僧侶和信教的群眾,絳紅色的僧袍在風裡飄揚,映著遠處寺院裡煨桑的煙霧,讓人產生一種置身西天佛陀之域的錯覺。
  • 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丹鬥寺緊鄰炳靈寺,是丹巴饒賽大師駐錫之地,是漢地佛教激發藏傳佛教後弘期下路弘傳的聖地,在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西北明代寺院在漢藏文化氛圍和漢藏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融合漢藏審美趣味的新的藝術思潮,出現了一批具有明顯地域特徵,與漢藏世俗題材雜糅的繪畫作品,各個地區的作品在圖像組成、藝術風格和繪畫技法上都有內在的聯繫,並將這種漢藏藝術風格一直延續到近代。
  • 西藏那些非去不可的寺廟!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幹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994年布達拉宮的維修工程竣工並於1994年12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東北藏傳佛教第一寺,供64斤純金「大黑天」,失蹤半個世紀成謎
    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溫暖的棉被——《背包十年》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132,閱讀約3分鐘遼寧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這裡建立了清朝,瀋陽被稱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時至今日,這裡仍保留著許多極具觀賞價值的古蹟,其中位於和平區皇寺廣場東側的實勝寺,是清軍入關前盛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 雲南最大藏傳佛教寺廟,被譽為「小布達拉宮」,猶如一座莊嚴古堡
    這裡還有一座寺廟,名為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雲南有著重要的地位。寺廟位於香格裡拉市區外的山裡,靠山而建,層疊的建築群猶如一座古堡,遠看顯得特別威嚴且有氣勢,讓大家有種望而生畏的感覺。由於松贊林寺的整體仿造布達拉宮的布局,因此也被譽為「小布達拉宮」。
  • 【內蒙古之最】 內蒙古名望最高、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位於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境內,賀蘭山西麓的一個山谷之中,距巴彥浩特鎮東南23公裡左右,該寺有6個屬廟,是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中名望最高、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廣宗寺內有大小廟宇15座,共2000多間。廟與廟之間則配以吉薩(倉庫)僧房。夥房內安有1噸多重的青銅鑄鍋,可容納4噸多水。廣宗寺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富麗堂皇。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大經堂、黃樓寺等。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國內十大靈驗的寺廟,你都拜過哪些
    佛教作為我國的宗教主流之一,寺廟分布也是相當之多。各地建起各式各樣的寺廟,其中供著諸天神佛,受人參拜。佛徒遇困,往而拜之,求佛解惑,若有所悟,其心更誠,心之所依,信之所仰。按理說寺廟不應有靈驗程度之分,然則僧人卻有修行高低之差。那些所謂寺廟之靈驗,多是解籤僧人修行深厚,所述得理,從而更得到大眾的信賴所致。久而久之,名氣愈大,所以就盛傳寺廟靈驗了。
  • 城牆根下喇嘛寺,全國惟一綠度母主道場,陝西最著名藏傳佛教寺院
    在西安所有寺院中,廣仁寺雖然規模不及大興善寺,但卻是信眾和遊人最多的寺院之一,每天都是香火不斷。雖然自唐以後,長安已經不再是國都,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都會,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通往京城的重要節點城市。清朝初年,為了方便西北和康藏一帶大喇嘛進京中途休整,清政府在沿途建立了寺院,作為他們的行宮,廣仁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建的。
  • 佛教聖地五臺山歷代寺廟建築
    五臺山為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歷史悠久。自佛教傳入五合山後,從南北朝起,歷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在五臺山陸續興建了許多寺廟,使五臺山成為古代寺廟建築的集群區。歷代五臺山寺廟建築,由於各時代經濟文化的逐步發形成了不同的生產水平、生活習慣和美學觀點,因而也形成了各個時代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文:圓光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蓮花生大師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的化身,藏傳佛教實際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創始人,對藏傳佛教的建立以及後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為藏傳佛教各宗派所尊崇。他不僅為僧侶們所熟知,同時也為普通藏民們所知曉,在西藏各處流傳著大量有關大師的唐卡、雕塑和故事。
  • 【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