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宮廷歷來是宮闈禁地,宮廷生活對老百姓來說總是充滿神秘的。宮廷中的宗教活動,就更鮮為人知、神秘莫測了。清代宮廷中種種宗教活動頻繁,在莊嚴肅穆的朝堂後面,還有一個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神佛世界。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宮廷歷來是宮闈禁地,宮廷生活對老百姓來說總是充滿神秘的。宮廷中的宗教活動,就更鮮為人知、神秘莫測了。清代宮廷中種種宗教活動頻繁,在莊嚴肅穆的朝堂後面,還有一個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神佛世界。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釋迦牟尼佛坐像 元至元二年(1336年) 內地 高21.5cm

作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顯、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

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元世祖忽必烈還委託八思巴創造了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定為國書,下詔頒行,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元皇室信奉藏傳佛教,傳入內地,帝師成為皇室的精神支柱,皇帝繼位前要從帝師那裡接受灌頂與戒條,宮廷中經常舉行藏傳佛教法事,一年達數百次。修建了眾多寺院,如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白塔寺)。

釋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64cm

佛像通體鎏金,燦爛悅目。造型準確,五官秀美,頗具永樂時期造像的神韻。造像背光、底座為錘揲而成,裝飾獅、象等六拏具,玲瓏剔透,精美華麗。其工藝風格帶有鮮明的西藏特徵,可稱是一尊藏漢風格完美結合的造像精品。

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襲了元代的辦法,明朝改變元朝獨尊薩迦的政策,採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辦法,對各教派領袖人物,只要歸順朝廷朝貢請封的,全給予封號,賜予印信,他們定期進京朝貢,朝廷給予優厚的賞賜。

明代西藏與內地聯繫緊密,促進了茶馬互市貿易往來,也促進了藏漢文化的交流。永樂帝派中官入藏取來藏經,1441年在南京刊出藏譯佛經兩大叢書之一的甘珠爾全部,這就是著名的永樂版大藏經。

釋迦牟尼佛坐像 6-7世紀 斯瓦特 黃銅 高12.3cm

釋迦佛面部泥金,藍色髮髻,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握衣角,結跏趺坐。身軀魁偉,圓領通肩袈裟,一角披於左肩後,衣紋寫實,質感厚重,可見晚期犍陀羅佛教藝術遺風。橢圓形的仰覆蓮座,蓮瓣肥大,深束腰。此像頭部的色彩是在西藏流傳中塗飾的,按西藏習俗經常為佛貼金敷彩可以修功德。造像附滿漢雙文黃條:「大利益密嚕什喀釋迦牟尼佛,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收達賴喇嘛進。」證明此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達賴喇嘛進貢的。

從永樂到明憲宗、明武宗都熱心藏傳佛教,宮廷內佛事活動頻繁。西藏僧人地位極高。明朝前期留住北京的藏僧常在兩千人以上。京內建了五塔寺、法海寺等不少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寺院。

清帝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興黃安蒙」作為鞏固蒙藏邊疆的重要國策貫徹始終。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清代達賴、班禪三次到北京朝覲,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達賴,受到皇帝的隆重接待。時間恰好在清朝的早、中、晚三個時期。他們的造訪在宮廷中留下了印記,特別是六世班禪,為民族團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值得永遠懷念。

隨著西藏與中央關係的不斷加強,聯繫更加緊密,藏傳佛教也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內地 高73cm

四臂觀音神情慈祥,頭戴五葉寶冠,前胸佩飾項鍊、纓絡,鑲嵌珍珠、寶石,光彩奪目。蓮座蓮瓣圓鼓,雕刻華麗的捲雲邊。座下沿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銘文,漢文曰:「大清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寶,福庇萬靈。自於康熙二十五年歲次丙寅奉聖諭不日告成,永念聖祖母仁慈垂佑,眾生更賴菩薩感應,聖壽無疆云爾。」此像工藝精湛,裝飾華麗,是清初宮廷造像之珍品。

故宮佛堂百年未動,仿佛是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

紫禁城內的藏傳佛堂分布於內廷各區,有中正殿、中正殿後殿、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慧曜樓、吉雲樓、慈寧宮大佛堂、英華殿、慈蔭樓、寶相樓、鹹若館、臨溪亭、佛日樓、梵華樓等獨立佛堂35處。有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等暖閣佛堂十處。這只是簡略的統計。

無論是帝後日常起居的寢宮內,還是消閒遊樂的花園中都有供佛之所。這些殿堂內滿供著藏傳佛教神像、佛塔、佛經、祭法器,組成了紫禁城中一個神秘的藏傳佛教世界。

地藏王菩薩龕像 9世紀 尼泊爾 紅銅鎏金 高14cm

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摩尼寶、麥穗。上身袒露,戴項鍊、臂釧和手鐲,前胸垂掛聖線,坐於仰覆蓮座上。圓形背光只殘留下半部。外罩銅鍍金佛龕,前開玻璃門,龕楣上刻「地藏王菩薩」,後背銘文:「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供奉大利益梵銅琍瑪地藏王菩薩。鹹豐三年八月初一日,自如是室敬請,萬代供奉,虔誠頂禮敬皈依,超苦海之眾生同登極樂,御筆敬識。」表明此像曾由乾隆、鹹豐兩代皇帝親自供奉。

每座佛堂供奉的主神不同,均有宗教崇拜的不同功用,其內的陳設布局依據格魯派(黃教)教義,模擬西藏寺廟神殿,所以清官佛堂內幾乎囊括了西藏神殿中各類神像、神器。

這些殿堂因處於皇宮禁城的特殊環境中,許多殿堂至今仍保持了乾隆時代的原始狀態,從建築到文物完整地展現了清代歷史空間原貌,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故宮佛堂香爐中的灰還是滿滿的,幾百年來沒有動過,如同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它最真實地反映出清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實況。

清帝何以對藏傳佛教情有獨鍾?有政治上的緊密聯繫原因,也因滿族民族文化與蒙藏民族更為接近,藏傳佛教講究密宗修煉,可以快速成佛,所以更合清代帝王的口味。

釋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26.7cm此像底板貼紙籤,墨書款識:「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駕幸扎什倫布,班禪額爾德尼恭進大利益扎什琍瑪釋迦牟尼佛。」說明此像是六世班禪在承德須彌福壽寺(即扎什倫布)進獻給乾隆皇帝的。

現存清宮佛堂的建造年代,除少數為明代遺留的佛殿如英華殿和清初順治康熙所建的慈寧宮後殿外,幾乎全部為乾隆時期新建,或在舊建築基礎上改建的。

這些佛堂為和整個紫禁城建築群體極為協調,除雨花閣有明顯的西藏佛教建築特點外,其他佛殿建築形式完全與宮殿建築一致,內部建築結構吸收了西藏佛殿的某些特點,如梵華樓、寶相樓。雨花閣仿照西藏阿里古格託林寺壇成殿形式,按照密宗四部儀軌修建,是藏傳佛教密宗義理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白度母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黃銅製 高68cm

白度母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一面三目,另於雙手雙足心各生一目,合為七目,故此尊亦稱「七眼佛母」。佛母戴五葉冠,面相飽滿,儀容秀美。身配釧、環、纓絡等,作工精緻,並錯金銀絲。身左右各生花枝,葉蔓盤曲生動,頂飾蓮花。像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當胸,結跏趺坐於高蓮臺上。像身另著絲織繡花佛衣,遮掩全身,唯露頭、手,這是宮中佛堂供奉佛像的常例做法,佛衣的選材、作工均極為考究,進一步體現出皇家追求奢華的審美好尚與虔誠的奉佛之心。

內地藏傳佛教文物精華匯聚故宮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收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與西藏有關的文物就有幾萬件,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完好、最豐富的西藏文物寶庫。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故宮的西藏文物比之文獻更直觀、更真實地反映著西藏與中央王朝的緊密政治關係。

西藏的佛教藝術精品薈萃紫禁城,是六百多年的歷史積澱,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

故宮文物自身獨具優勢。首先是品類豐富包羅萬象。從佛堂建築到經、像、塔、法器供器,一應具全。珍品薈萃,以銅佛來看,早期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的古佛像、西藏的各歷史時期的佛像都可見到,品相完好,並有清代的黃條記錄,高僧鑑定,記錄了佛像的名稱來源、進宮時間。唐卡有上千幅,佛經上千部。

炕老鸛翎鐵缽 清 造辦處 高16cm,直徑25cm

缽是遊方僧尼行乞之食器,也是佛堂陳設之供器,一般呈圓形,斂口。據佛經規定,出家者使用之缽的製造材料、顏色、大小皆有定製。這件缽為鐵質,壁薄體輕,厚度均勻。通體素光呈靛藍色,底部尖圓,下有木託,外附鞔皮盒,盒內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字之白綾籤,其漢文內容為:「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新造炕老鸛翎鐵缽一件。」「炕老鸛翎」可能指一種鐵缽製作的特殊工藝,此種鐵缽十分珍貴。

西藏佛教藝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吸收了漢地、印度等多種藝術營養,凝聚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元代後,內地佛教藝術水平普遍下降,西藏佛教藝術以其獨特高超的藝術水準,影響了元以後整個內地佛教藝術的發展。

今天看來,以乾隆為代表的清宮廷廣建喇嘛寺院,大造佛像供器,大辦佛事,花費了巨額的財力物力,是它消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從保存西藏佛教藝術精華,促進各族文化藝術交流,為我們留下一大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看,又是一大貢獻。

每件文物進入皇宮的過程都凝固了一段歷史,數萬件文物組合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圖景,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民族相依相存共同發展的光輝歷程。藏傳佛教「傳」的是文明,其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連接著布達拉宮與紫禁城,連接著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血脈。

(王家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任宮廷部宗教文物組組長,長期從事文物保管、陳列、研究工作。)

(來源:晟蓮升)

責編:郭妍汐、呂文寶

相關焦點

  •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時間:2021-01-06 1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金剛鈴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收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各類收藏品中,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精美藝術品味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也被收藏者們所認可和追捧。在藏傳佛教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除了傳統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逐漸受到重視,在重大的拍賣中屢屢創下天價的成交。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作為藏傳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藏區為什麼會出現道家文化特色的「九宮八卦」圖案,並以此作為護身符?而且從佛教理論而言,佔卜、算卦等是佛經明文禁止出家比丘不許從事的活動,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兩方面說起。首先,從佛教理論方面而言,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教不鼓勵問卦、觀星類的佔卜行為,但並不否認這種活動在世俗層面上的作用和意義。
  • 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北京故宮奢華的清代羅漢唐卡從公元7世紀至20世紀,藏傳佛教藝術持續東漸,與漢地藝術的關係日趨緊密、風格樣式互相借鑑,形成了一種具有可辨識特徵的「漢藏藝術風格」,即一種蘊涵藏傳佛教儀軌但又脫胎於漢地美學思想而略呈裝飾意味的漢藏佛教造像系統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在德國送別地位崇高的藏傳佛教上師
    firmaid=52714 免費下載 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佛教徒齊聚德國倫興 (Renchen),向第十四世昆津夏瑪仁波切 (the 14th Kunzig Shamar Rinpoche) 法王致以最後的敬意。
  • 藏傳佛教中為什麼會有人骨法器?它們是怎麼來的?
    佛教中的法器,是修行者舉行各類佛事活動,或佛法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在藏傳佛教中,法器種類繁多,材質各異,造型奇特,各種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義,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念珠除了上述常見的藏傳佛教法器,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用人骨做的法器,比如用人的頭蓋骨製成的念珠,通常在修降伏魔鬼的護法神時使用,念珠珠數均為108顆,作為修持念咒時計算數字之用,作100計。
  • 東北藏傳佛教第一寺,供64斤純金「大黑天」,失蹤半個世紀成謎
    時至今日,這裡仍保留著許多極具觀賞價值的古蹟,其中位於和平區皇寺廣場東側的實勝寺,是清軍入關前盛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釋聖寺全稱"蓮花淨土釋聖寺",全寺坐北朝南,佔地7000多平方米,建築宏偉,氣勢壯觀。作為清代東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座正規藏傳佛教寺院,雖然規模不如最鼎盛時期,但由於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香火一直鼎盛。
  • 藏傳佛教中的大黑天護法
    大黑天護法神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大黑天,梵名Mahākāla,藏語稱MGON-PO,漢譯成瑪哈嘎拉、馬哈哥剌、麻曷葛剌、馬哈剌、嘛哈噶喇、摩訶葛剌等,又稱大黑天神或大黑,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護法神之一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星象符號
    太陽(藏文:Nyi-ma)月亮(藏文:Zla-ba)作為我們世界主要的發光體,太陽和月亮在藏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星象符號之一。傳統的藏族會將紅色或者金色的太陽視作陰性的智慧,而白色的月亮則代表了陽性的慈悲或者方法。僧侶們有時候也會把太陽和月亮絕對和相對真理的菩提心露。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色達,一個紅色的世界,一個藏傳佛教寺廟比較集中的地方
    其實,色達風光秀麗,是一個是藏傳佛教寺廟比較集中的地方,全部為紅教寺廟,成為了一個特色。色達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甘孜州東北部,與青海交界,海拔在4000米以上。如果想前往這裡,需要注意一些高原反應的方法,如果是女孩子,到達這裡,最好少喝水,否則,你可能不適應這裡的廁所,有點難以接受。去色達旅遊看什麼呢?一是日出,二是天葬,三是紅房,四是夜景。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魅力
    「唵、嘛、呢、叭、咪、吽」6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唵」表示「佛部心」,誦念此字時,身、口、意要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功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眾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
  • 藏傳佛教寺院金頂及雙鹿金輪的含義
    這種金瓦為銅質鎏金,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一種建築裝飾風格,被稱為金頂。除了塔爾寺,在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大昭寺等著名藏傳佛教寺院,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鎏金銅瓦裝飾的金頂,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光芒。金頂,首先的作用依然是房屋頂瓦。其次,更主要是一種裝飾。在宮殿、寺院、佛塔頂部上加蓋金頂,其目的是讓該建築突出建築群中的其他建築,從而更加富麗堂皇,巍峨壯觀,氣勢宏偉。
  • 《家師逸事》:聽藏傳佛教「上師」講故事
    [摘要]外界一般會從兩個方向把老師妖魔化,一種是說所有的藏傳老師都是大騙子,是來漢地虛張聲勢騙錢的。另外一種是把老師當成神。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張梅早年混跡於一個叫「星伴」的小資文青論壇,有人聊到佛教話題。當時的張梅已經是藏傳佛教的皈依弟子,看大家對藏傳佛教和藏地文化有諸多誤解,便忍不住跳出來闢謠。她講佛教,不念佛經也不擺道理,每次只碎碎念般地給大伙兒上一段師父講的八卦故事,把自己的經歷見聞擺出來供大家細細咂摸。她寫「貴族」,就寫老師講過的有關從前藏族貴族們的故事。
  • 文玩圈裡常說的佛教七寶到底是哪七寶,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和寓意?
    其實佛教七寶並沒有官方的準確定義,在不同的佛教經書甚至同一本經書不同年代的譯本中,佛教七寶也都不一樣。藏傳佛教配飾 九宮牌護身符指白銀,除了寓意健康長壽的同時,佛教認為銀的色澤與所呈現出的光都具有息災闢邪的能力,所以銀被廣泛用於飾物,或者配珠搭配手串。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