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歷來是宮闈禁地,宮廷生活對老百姓來說總是充滿神秘的。宮廷中的宗教活動,就更鮮為人知、神秘莫測了。清代宮廷中種種宗教活動頻繁,在莊嚴肅穆的朝堂後面,還有一個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神佛世界。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宮廷歷來是宮闈禁地,宮廷生活對老百姓來說總是充滿神秘的。宮廷中的宗教活動,就更鮮為人知、神秘莫測了。清代宮廷中種種宗教活動頻繁,在莊嚴肅穆的朝堂後面,還有一個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神佛世界。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釋迦牟尼佛坐像 元至元二年(1336年) 內地 高21.5cm
作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顯、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
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元世祖忽必烈還委託八思巴創造了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定為國書,下詔頒行,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元皇室信奉藏傳佛教,傳入內地,帝師成為皇室的精神支柱,皇帝繼位前要從帝師那裡接受灌頂與戒條,宮廷中經常舉行藏傳佛教法事,一年達數百次。修建了眾多寺院,如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白塔寺)。
釋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64cm
佛像通體鎏金,燦爛悅目。造型準確,五官秀美,頗具永樂時期造像的神韻。造像背光、底座為錘揲而成,裝飾獅、象等六拏具,玲瓏剔透,精美華麗。其工藝風格帶有鮮明的西藏特徵,可稱是一尊藏漢風格完美結合的造像精品。
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襲了元代的辦法,明朝改變元朝獨尊薩迦的政策,採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辦法,對各教派領袖人物,只要歸順朝廷朝貢請封的,全給予封號,賜予印信,他們定期進京朝貢,朝廷給予優厚的賞賜。
明代西藏與內地聯繫緊密,促進了茶馬互市貿易往來,也促進了藏漢文化的交流。永樂帝派中官入藏取來藏經,1441年在南京刊出藏譯佛經兩大叢書之一的甘珠爾全部,這就是著名的永樂版大藏經。
釋迦牟尼佛坐像 6-7世紀 斯瓦特 黃銅 高12.3cm
釋迦佛面部泥金,藍色髮髻,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握衣角,結跏趺坐。身軀魁偉,圓領通肩袈裟,一角披於左肩後,衣紋寫實,質感厚重,可見晚期犍陀羅佛教藝術遺風。橢圓形的仰覆蓮座,蓮瓣肥大,深束腰。此像頭部的色彩是在西藏流傳中塗飾的,按西藏習俗經常為佛貼金敷彩可以修功德。造像附滿漢雙文黃條:「大利益密嚕什喀釋迦牟尼佛,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收達賴喇嘛進。」證明此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達賴喇嘛進貢的。
從永樂到明憲宗、明武宗都熱心藏傳佛教,宮廷內佛事活動頻繁。西藏僧人地位極高。明朝前期留住北京的藏僧常在兩千人以上。京內建了五塔寺、法海寺等不少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寺院。
清帝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興黃安蒙」作為鞏固蒙藏邊疆的重要國策貫徹始終。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清代達賴、班禪三次到北京朝覲,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達賴,受到皇帝的隆重接待。時間恰好在清朝的早、中、晚三個時期。他們的造訪在宮廷中留下了印記,特別是六世班禪,為民族團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值得永遠懷念。
隨著西藏與中央關係的不斷加強,聯繫更加緊密,藏傳佛教也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內地 高73cm
四臂觀音神情慈祥,頭戴五葉寶冠,前胸佩飾項鍊、纓絡,鑲嵌珍珠、寶石,光彩奪目。蓮座蓮瓣圓鼓,雕刻華麗的捲雲邊。座下沿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銘文,漢文曰:「大清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寶,福庇萬靈。自於康熙二十五年歲次丙寅奉聖諭不日告成,永念聖祖母仁慈垂佑,眾生更賴菩薩感應,聖壽無疆云爾。」此像工藝精湛,裝飾華麗,是清初宮廷造像之珍品。
故宮佛堂百年未動,仿佛是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
紫禁城內的藏傳佛堂分布於內廷各區,有中正殿、中正殿後殿、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慧曜樓、吉雲樓、慈寧宮大佛堂、英華殿、慈蔭樓、寶相樓、鹹若館、臨溪亭、佛日樓、梵華樓等獨立佛堂35處。有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等暖閣佛堂十處。這只是簡略的統計。
無論是帝後日常起居的寢宮內,還是消閒遊樂的花園中都有供佛之所。這些殿堂內滿供著藏傳佛教神像、佛塔、佛經、祭法器,組成了紫禁城中一個神秘的藏傳佛教世界。
地藏王菩薩龕像 9世紀 尼泊爾 紅銅鎏金 高14cm
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摩尼寶、麥穗。上身袒露,戴項鍊、臂釧和手鐲,前胸垂掛聖線,坐於仰覆蓮座上。圓形背光只殘留下半部。外罩銅鍍金佛龕,前開玻璃門,龕楣上刻「地藏王菩薩」,後背銘文:「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供奉大利益梵銅琍瑪地藏王菩薩。鹹豐三年八月初一日,自如是室敬請,萬代供奉,虔誠頂禮敬皈依,超苦海之眾生同登極樂,御筆敬識。」表明此像曾由乾隆、鹹豐兩代皇帝親自供奉。
每座佛堂供奉的主神不同,均有宗教崇拜的不同功用,其內的陳設布局依據格魯派(黃教)教義,模擬西藏寺廟神殿,所以清官佛堂內幾乎囊括了西藏神殿中各類神像、神器。
這些殿堂因處於皇宮禁城的特殊環境中,許多殿堂至今仍保持了乾隆時代的原始狀態,從建築到文物完整地展現了清代歷史空間原貌,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故宮佛堂香爐中的灰還是滿滿的,幾百年來沒有動過,如同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它最真實地反映出清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實況。
清帝何以對藏傳佛教情有獨鍾?有政治上的緊密聯繫原因,也因滿族民族文化與蒙藏民族更為接近,藏傳佛教講究密宗修煉,可以快速成佛,所以更合清代帝王的口味。
釋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26.7cm此像底板貼紙籤,墨書款識:「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駕幸扎什倫布,班禪額爾德尼恭進大利益扎什琍瑪釋迦牟尼佛。」說明此像是六世班禪在承德須彌福壽寺(即扎什倫布)進獻給乾隆皇帝的。
現存清宮佛堂的建造年代,除少數為明代遺留的佛殿如英華殿和清初順治康熙所建的慈寧宮後殿外,幾乎全部為乾隆時期新建,或在舊建築基礎上改建的。
這些佛堂為和整個紫禁城建築群體極為協調,除雨花閣有明顯的西藏佛教建築特點外,其他佛殿建築形式完全與宮殿建築一致,內部建築結構吸收了西藏佛殿的某些特點,如梵華樓、寶相樓。雨花閣仿照西藏阿里古格託林寺壇成殿形式,按照密宗四部儀軌修建,是藏傳佛教密宗義理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白度母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黃銅製 高68cm
白度母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一面三目,另於雙手雙足心各生一目,合為七目,故此尊亦稱「七眼佛母」。佛母戴五葉冠,面相飽滿,儀容秀美。身配釧、環、纓絡等,作工精緻,並錯金銀絲。身左右各生花枝,葉蔓盤曲生動,頂飾蓮花。像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當胸,結跏趺坐於高蓮臺上。像身另著絲織繡花佛衣,遮掩全身,唯露頭、手,這是宮中佛堂供奉佛像的常例做法,佛衣的選材、作工均極為考究,進一步體現出皇家追求奢華的審美好尚與虔誠的奉佛之心。
內地藏傳佛教文物精華匯聚故宮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收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與西藏有關的文物就有幾萬件,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完好、最豐富的西藏文物寶庫。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故宮的西藏文物比之文獻更直觀、更真實地反映著西藏與中央王朝的緊密政治關係。
西藏的佛教藝術精品薈萃紫禁城,是六百多年的歷史積澱,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
故宮文物自身獨具優勢。首先是品類豐富包羅萬象。從佛堂建築到經、像、塔、法器供器,一應具全。珍品薈萃,以銅佛來看,早期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的古佛像、西藏的各歷史時期的佛像都可見到,品相完好,並有清代的黃條記錄,高僧鑑定,記錄了佛像的名稱來源、進宮時間。唐卡有上千幅,佛經上千部。
炕老鸛翎鐵缽 清 造辦處 高16cm,直徑25cm
缽是遊方僧尼行乞之食器,也是佛堂陳設之供器,一般呈圓形,斂口。據佛經規定,出家者使用之缽的製造材料、顏色、大小皆有定製。這件缽為鐵質,壁薄體輕,厚度均勻。通體素光呈靛藍色,底部尖圓,下有木託,外附鞔皮盒,盒內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字之白綾籤,其漢文內容為:「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新造炕老鸛翎鐵缽一件。」「炕老鸛翎」可能指一種鐵缽製作的特殊工藝,此種鐵缽十分珍貴。
西藏佛教藝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吸收了漢地、印度等多種藝術營養,凝聚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元代後,內地佛教藝術水平普遍下降,西藏佛教藝術以其獨特高超的藝術水準,影響了元以後整個內地佛教藝術的發展。
今天看來,以乾隆為代表的清宮廷廣建喇嘛寺院,大造佛像供器,大辦佛事,花費了巨額的財力物力,是它消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從保存西藏佛教藝術精華,促進各族文化藝術交流,為我們留下一大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看,又是一大貢獻。
每件文物進入皇宮的過程都凝固了一段歷史,數萬件文物組合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圖景,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民族相依相存共同發展的光輝歷程。藏傳佛教「傳」的是文明,其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連接著布達拉宮與紫禁城,連接著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血脈。
(王家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任宮廷部宗教文物組組長,長期從事文物保管、陳列、研究工作。)
(來源:晟蓮升)
責編:郭妍汐、呂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