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師逸事》:聽藏傳佛教「上師」講故事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外界一般會從兩個方向把老師妖魔化,一種是說所有的藏傳老師都是大騙子,是來漢地虛張聲勢騙錢的。另外一種是把老師當成神。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

張梅著《家師逸事》

(記者 趙妍 實習生 呂一 發自上海)如今,國內信仰藏傳佛教的著眾多,有關「上師」的各種傳聞段子也一直不少。最早推薦《家師逸事》的作家楊葵評論說,「我覺得《家師逸事》其中一個意義所在,是給出了一位好老師的樣本」。

《家師逸事》是一本「如是我聞」的小書,曾在《讀庫》上刊載過兩次,近期由博集天卷出版。幾年前,信仰藏傳佛教張梅曾問自己的上師,能否把他講的那些故事說給其他人聽。老師很痛快,「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這句:我的老師曾經這麼這麼講給我,依照記憶,我就是這麼聽來的。」

從2005年開始,張梅開始陸續記錄師父與自己的對話,初心是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家師逸事》中,「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藏文化;「遊舞」講奇人異事;「乘願」可視為名人八卦。

嵌進生活骨架裡的修行

1997年,張梅第一次見到了中國高級藏語佛學院的聯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師,相談甚歡,從此迷上了老和尚的幽默八卦,故事會一場不落。「我當時的男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跟老師的感情蠻深,類似父子。他把我帶去,有點把朋友帶給家長看的意思。我當時也比較好奇,他只是說給我介紹兩個藏族佛教的老師,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就去了,聊得還挺好。」張梅回憶。

之後因為離得不遠,張梅常常一個人去找索嘉老師聊天。

「老師是出家人,我們認識十六年。最初的確有過密集的學習與實踐,然不成器,於師有愧,於己倒收穫頗豐。交往中,老師常穿說奇聞逸事,內容涵蓋成就者的奇行異止,坊間的八卦傳說,和藏民族的人情風俗。師即口道來,既滿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態,也將很多世出世間的妙理,於淺白處開顯出來。」張梅在《家師逸事》中這樣介紹。

「他是個很幽默的人。」張梅回憶,「我當時其實一點兒也沒有想學佛,只是好奇,想著他是藏族的大師,覺得很神。大概這樣過了大半年,他突然有一天說,我還是教你點兒東西吧,然後給我一些祈禱文讓我回去念念。其實在之前我沒有求過他當我老師,一點兒也沒有這個意思。老師當時可能比較好奇,你為什麼老來卻從來不提這個要求?但我只是為了聽故事聊天。這樣交往下來,他可能也在觀察我,而我並沒有任何觀察他的意思,結果就很盲目地走到這個圈裡來了。」

從前晚上習慣了泡吧涮夜,如今卻必須早早地坐下念經。修行對張梅來說,並非如遊戲般闖關晉級,只是固定了一種習慣,讓它結結實實地嵌進生活的骨架裡。張梅說,每天紛雜的生活中,她有一小段時間只是與自己相處,休息,內省,學習並體會廣義和狹義的眾生關係。

擺事實不講道理

《家師逸事》的寫作緣起和「闢謠」有關。張梅早年混跡於一個叫「星伴」的小資文青論壇,有人聊到佛教話題。當時的張梅已經是藏傳佛教的皈依弟子,看大家對藏傳佛教和藏地文化有諸多誤解,便忍不住跳出來闢謠。她講佛教,不念佛經也不擺道理,每次只碎碎念般地給大伙兒上一段師父講的八卦故事,把自己的經歷見聞擺出來供大家細細咂摸。

她寫「貴族」,就寫老師講過的有關從前藏族貴族們的故事。比如貴族的服裝,色彩款式不很誇張甚至極為普通,細看之下,才會發現面料極其珍貴,做工也相當精湛。花紋很少,若有,一般也為暗花,即與面料同色。若不同色,反差也較小。很少採用對比強烈的色彩,比如藍底黃花等。

「與老師看電視,今年常常看到反映以前藏族生活的劇集,其中有錢人家的服裝道具太絢麗了,老師會搖搖頭,說:這家人看上去不像太有文化的樣子。有一部戲曾經非常出名,裡面男主角、重要男配角的幾身衣服、幾套首飾,在藏地其實算女款,女人穿男款也有好幾回。」

張梅這種「擺事實不講道理」的講述方式,與後來刊載此文的《讀庫》編輯準則不謀而合。楊葵是最早看到張梅故事的朋友之一,也因為他的推介,張立憲開始在《讀庫》上先後兩次發表了《家師逸事》的部分章節。

故事攢到了幾萬字,結集後準備出書,選擇書名時,張梅在「餘優」和「聞喜」之間猶豫,一個是優美的日語舶來詞,一個有詩經般的風雅範兒。但最後,她選擇沿用讀庫上的刊載名「家師逸事」,她覺得這個書名更接地氣,也更為廣大讀者所熟悉。

手記:

「學東西一定要找老師」

時代周報:越來越多的城市年輕人皈依藏傳佛教,你怎麼看?

張梅:現在京城有四大俗,彈古琴,喝普洱,開會館,信藏傳。這些年接觸下來,大家信仰藏傳佛教也是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是喜歡藏傳的那種神秘感和異域風情,或者覺得藏傳佛教裡的神通特別有吸引力;另外,藏地的風景很美,好多人被它的氛圍感染了。還有可能是因為近年來,藏傳佛教出了好多書,比如宗薩欽哲仁波切就寫過一些,在西方人和國內的知識分子中間很有影響力。宗薩欽哲仁波切幾年前來北大講課,我在現場看到了好幾個明星,大家都在聽。他的很多書都是寫給西方人看的,比較契合現代人的口味,大家看起來覺得親切,文青們也覺得寫得特別實在有智慧。

時代周報:有個女孩,從廣州去了大理,只靠寫稿賺錢,每年大部分收入都給了自己的仁波切,身邊的朋友對此很不理解。

張梅:沒矛盾吧,我覺得這是她選擇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掙了錢,我會還房貸,養孩子,給自己買花衣裳,吃點兒好吃的,再存點兒錢養老。那這個女生可能就有一種特別的價值觀。錢和性是兩個特別反映本性的東西,錢花在哪兒,就說明人想得到什麼。你要知道,她既然把錢給了老師,她就已經得到她要的東西了。對她來說這是一種投資,她得到了內心的富足,只是你看不見而已。選擇了什麼,就去承擔什麼,沒有對與不對,這個道德判斷是沒有意義的。佛教裡還有句話叫做向上承當,意思就是你先要學會承當自己的生活,再漸漸學著幫別人承擔。

時代周報:有了老師後,會不會產生一種內心有規則可依的感覺?

張梅:不光是規則了吧,還有勇氣。以前出了什麼事,你可以怪這個怪那個,現在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沒地方退,只能自己扛著,其實挺難受的,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不大好,但可能就是建立了一種比較理性的生活觀念。

時代周報:在你看來,外界流行的各種段子對仁波切有沒有存在什麼誤讀?

張梅:那有很多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誤讀吧。他們一般會從兩個方向把老師妖魔化,一種是說所有的藏傳老師都是大騙子,是來漢地虛張聲勢騙錢的。持這類觀點的不光是不信佛的人,也包括其他傳承宗派的人。藏傳佛教是佛教傳承的不同分支,所以他們可能對藏傳的東西不太理解。那另外一種呢,是把老師當成神。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需要掌握內涵才能採取某種具體的方式態度。總體來說,你要是把他妖魔化到不是人,那也不好,這兩個極端都不太理性。

時代周報:對你來說,上師應該是什麼樣的?

張梅:首先要清楚,學東西一定要找老師。學什麼東西都是如此。很多人覺得學東西只要自己看書就行,只要對著說明書一二三照做就行,這是他們的人生態度。但我的人生態度就是要找老師,哪怕只是學個陶藝,也必須要有個老師手把手教我。找老師呢,就必須找一個靠譜的、安全的、真正懂這行的專家。我找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靠譜的專家。老師們常常說,「找到的老師什麼樣,除了業力,還是你自己內心的反映」,如果你要實實在在的東西,那這個老師也會提供實在可靠的教法;如果只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就會找一個能夠滿足你虛榮心的老師—他有可能是騙子;如果是要找依靠,就會找一個能給你提供依靠的人。找老師和找對象特別像,你最終找什麼樣的人去結婚,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是你自己的選擇。

時代周報:微博上有很多仁波切,你對這一現象有什麼看法?

張梅:真假活佛,我判斷不出來,沒那麼大能力。不過這個假活佛的事兒,我在書裡面寫過一段兒,也就是我師父在第一屆佛學院開班時候的講話。我個人認為這番話說得特別漂亮,扎西拉姆多多還轉載過。

佛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請老師上臺講話。因座下大部分是活佛,故老師極力推脫。幾次辭謝不成,才上臺發言:「我只是個普通和尚,沒什麼可對大家說的。一定要說的話,也如同真實面對佛陀,向眾位祈請。您們都是活佛—以往歷代大師的轉世者,理論上,您們可以自由選擇住世期間的表現:可以示現成有文化,也可以示現成沒文化;可以示現為嚴格遵守戒律的清淨相,也可以示現為藐視傳統,不受任何戒律約束的自在相;可以示現為有成就的大師,也可以示現為沒有成就的凡夫。誠然如此,在今天這個無比混亂的時代,我懇請諸位,都示現成有文化、有戒律,有成就的樣子吧。因為這是廣大眾生最需要的依祜之處!」

我覺得挺感人的。首先他肯定了活佛們有這樣的能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其實很被動,人變成什麼樣,跟家庭環境和境遇順逆有關,被生活所迫,被擠壓成型。但這些人是自由的,不論這些大師們是如何表現,都是一種基於自由的演出或示現,而演得好看或者難看,都是他們的自由。但師父的意思就是說,希望你們不要演砸,要演得好看,讓別人對你們有信心,能夠發揚佛教,能給大家的心靈帶來安慰,教大家一些真東西。

相關焦點

  • 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在德國送別地位崇高的藏傳佛教上師
    夏瑪仁波切是地位較高的噶瑪噶舉派上師,僅次於噶瑪巴大寶法王泰耶多傑,而且是藏傳佛教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代表。他在全球範圍內弘揚佛法,並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建立了眾多人道主義慈善基金會。 上師圓寂後,藏傳佛教的許多高僧和不丹王國王室都發來了弔唁信。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梵林金剛杵在藏傳佛教漫長的歷史中,有一位十分特殊的上師,他就是被後世視為法力神通第一的蓮花生大師。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一代高僧智敏上師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 世壽91歲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訃    告當代弘揚俱舍第一人、浙江省佛協諮議委員會委員、深受社會各界尊敬、廣為弟子愛戴的多寶講寺住持上智下敏上師,於2017年8月5日(農曆六月十四日)晚上8時因病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
  • 什麼叫根本上師?怎樣才稱得上是佛教密宗的上師?
    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也許是因為不知道,也許是他的上師傳法有問題。「哎,這個上師特別年輕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特別好看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唱歌特別好聽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能說會道,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樣莫名其妙的話特別多,但這個上師,你了解嗎?
  • 佛教:很多人為求福報供養善知識,3種方式認清真正的活佛和上師
    近些年,藏傳佛教的很多活佛和上師,經常到漢地來弘法,許多佛教徒都對依止和供養這些善知識趨之若鶩,有人是為了修行求解脫,而有人是為了求得現世的健康財富,總體來說,這是非常令人隨喜的,有些人若沒有接觸這些上師,也不可能皈依佛門,也不會去修行。
  • 多變的蓮師-(八變相的意義)
    雪山頂的大祭司-上師-No.05八世紀的歷史人物蓮花生(Podmasambhava),在藏傳佛教文化中是一位非常人物,他不僅是藏傳佛教的開創者,而且被譽為「第二佛陀」,成為佛語密續法門的傳播者,修行者的金剛上師[ 01 ]。在藏族文化中,藏族老百姓和寺院僧們稱蓮花生大師為「咕嚕仁波切」、「洛本白瑪迥列」是大阿闍黎[ 02 ]蓮花生之意。
  • 上師、仁波切、活佛、法王之間的關係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1-28 08:51:00很多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並不多!曾有一個朋友眉飛色舞的跟我說:「我拜了活佛為師,準備跟他修行藏傳密宗!」我問道:「你上師是哪系的傳承?」他說:「不知道,反著別人都稱呼他——仁波切!」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當然,如果遇到講神通、講迷信的人,就會走上邪路,所以,即使學人天乘,善知識的引導也非常重要。但如果想修解脫道,想按照次第一步步修,善知識就特別重要。尤其是遇到高級的修法,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和加持,內在的證悟是不可能獲得的。書本、文字語言不起任何作用,全靠上師加持。如果沒有善知識,根本無法修行,所以我們務必要觀察。
  • 「上師」與「法師」有什麼不同嗎?
    「法師」和「上師」毫無高低級別上的差異。很多時候,兩詞也都是可以相互取代、交換使用的。不必過於敏感以為「法師」就是貶義。這隻源出於對「上師」一詞的誤解。「上師」一詞並不狹義指高級師父或者密法師父,也不一定指自己的師父。
  • 上師也喝酒,他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仁波切|覺者:佛教是我的哲學,我的...
    宗薩欽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出生於1961年7月6日,是不丹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喇嘛,第三世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稱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類烏齊寺登真活佛圓寂顯瑞相 帕確活佛撰文憶上師
    儀式現場法會當天,有600多位喇嘛迎接上師的法體佛教在線西藏訊 登真活佛在2012年2月10日(藏曆)蓮花生大師的吉祥日子圓寂。依照藏傳佛教,上師圓寂時至少要三天時間觀察圓寂法體,不可隨意亂動。到了藏曆14日早上,上師的兩個鼻孔流紅白菩提同時坐墊上也流出殊勝明點精華。弟子們都更加充滿信心和確定了上師已圓寂涅槃,同時也確信他的圓滿成就。在洗法體時同時天空也在降甘露雨,洗完時雨也停了。15日(藏曆)早上,法體迎請寺廟途中天空還飄下祥瑞的,潔白的雪花還有彩虹。天空一直都出現彩虹和太陽圈。
  • 在藏傳佛教中,一處補生彌勒佛坐像有什麼特殊含義{一}
    但在藏傳佛教中,源於佛像繪製經的彌勒形象,卻有著更深刻的哲學含義……彌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按照大乘佛教觀點來看,彌勒其實於無量劫以前早已成佛,但現在住在兜率天內院淨土中,待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即應眾生之因緣而在未來人間,龍華樹下示現如同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成佛事跡。在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成佛的時候,彌勒為八大菩薩弟子之一。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本教皈依法本皈依,是佛教和本教共有的入門儀式,也是甄別教法是否為佛教的基本標準。阿底峽尊者曾講過:外道(非佛法)和內道(佛法)之間的差別,不是用其他行為、裝束、教理來區分,是要用皈依來辨別。佛教皈依:漢傳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傳佛教的皈依則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內蒙古之最】 內蒙古名望最高、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位於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境內,賀蘭山西麓的一個山谷之中,距巴彥浩特鎮東南23公裡左右,該寺有6個屬廟,是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中名望最高、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廟建成後,從超格圖呼熱廟(昭化寺)請來六世達賴遺體供奉在廟裡,尊為該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頂格根(上格根式上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羅卜桑多爾濟上報清廷理藩院,御賜用蒙、漢、滿、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宗寺」匾額(藏語名丹吉林),從而取代阿大希邁德裡廟的原名。道光年間進行了擴建,並把阿拉善第六代王都布蘇隆的靈柩供奉在寺內。
  • 藏傳佛教中為什麼會有人骨法器?它們是怎麼來的?
    佛教中的法器,是修行者舉行各類佛事活動,或佛法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在藏傳佛教中,法器種類繁多,材質各異,造型奇特,各種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義,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念珠除了上述常見的藏傳佛教法器,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用人骨做的法器,比如用人的頭蓋骨製成的念珠,通常在修降伏魔鬼的護法神時使用,念珠珠數均為108顆,作為修持念咒時計算數字之用,作100計。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星象符號
    太陽(藏文:Nyi-ma)月亮(藏文:Zla-ba)作為我們世界主要的發光體,太陽和月亮在藏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星象符號之一。傳統的藏族會將紅色或者金色的太陽視作陰性的智慧,而白色的月亮則代表了陽性的慈悲或者方法。僧侶們有時候也會把太陽和月亮絕對和相對真理的菩提心露。
  • 視頻丨智敏上師:五十二載弘揚俱舍 培養和合僧才
    鳳凰佛教專訪智敏上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編者按:2017年8月5日晚8時,智敏上師因病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世壽91歲,戒臘62夏。2014年9月,鳳凰佛教曾在上虞多寶講寺與智敏上師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深度對話,智敏上師為我們講述了他的出家因緣和半個世紀的求法之路。一代高僧遠去,天地含悲,祗樹凋落,鳳凰佛教再次編發該次對話,以此緬懷智敏上師。以下為文字實錄。五十二載弘揚俱舍培養合格僧才鳳凰佛教:上師您看您走過這麼長的道路,您有遺憾嗎?
  • 【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