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中為什麼會有人骨法器?它們是怎麼來的?

2021-01-08 中華神秘文化

佛教中的法器,是修行者舉行各類佛事活動,或佛法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在藏傳佛教中,法器種類繁多,材質各異,造型奇特,各種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義,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這些法器大體可以分為六大類:袈裟、哈達等屬於禮敬類;鐘鼓、海螺等屬於稱讚類;寶塔、壇城等屬於供養類;木魚、金剛杵等屬於持驗類;護身佛、秘密符印等屬於護身類;轉經筒、幢等屬於勸導類。

念珠

除了上述常見的藏傳佛教法器,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用人骨做的法器,比如用人的頭蓋骨製成的念珠,通常在修降伏魔鬼的護法神時使用,念珠珠數均為108顆,作為修持念咒時計算數字之用,作100計。

又如嘎巴拉鼓(嘎巴拉是梵文的藏譯,意為顱骨),是用兩塊人的天靈蓋骨弧面黏結而成,兩面蒙上猴皮,窄腰,下有一個小柄及絲絛帶。鼓腰系兩個小骨錘,手持鼓腰搖動,小錘即擊鼓面發聲。修法時搖鼓,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

嘎巴拉鼓

此外還有嘎巴拉碗,又稱顱骨碗,多依高僧大德生前遺囑,從其遺體上取下後製成。它是灌頂儀式時使用的法器——由密宗上師將碗中的水或酒,滴在受法者頭上,其意義是加持。

而藏語稱為「罡洞」的骨笛,長約30釐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製成的,局部包銀或銅,吹起來聲音尖利刺耳,給人一種恐怖之感。常用於驅魔的法會,其所吹奏出的樂音,能驅散一切邪魔。

……

嘎巴拉碗

對於不了解藏傳佛教的人,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認為這是一種魔教或邪教。事實上,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便已開示過多種頭陀行修持,其中包括「冢間坐」,即教導苦行者在墳場修持。佛陀亦教示弟子應在浴室繪畫骷髏圖像,以提醒生死無常,策勵行者珍惜身命、精進修行。

藏傳佛教繼承了這種傳統。之所以採用人骨法器,在普遍層面上是提醒修行者痛念生死無常,鞭策他們不要虛度時光,切勿生起閒逸的懶散態度;而在密義上,它們又有更深一重的意涵。

骨笛

例如密法中有一種能令迅速發起悲心及脫離我執的傳承,稱為「斷」法(有時也稱「施身法」)。在修此法門時,行者會在「屍林」中(通常是類似亂葬崗的露天地方),手持骨笛及一種聲音低沉的大鼓,口誦調似喪歌的儀軌,觀想自己把自己肉身切割,培養悲心而觀想以自己的身體供養給「非人」等。這種修持雖非一般人所能作,但在明白其意義後,其實也沒什麼可怕的。

斷法(施身法)

當然,人骨法器並不是殺人害命獲得的,一般必須是死者生前發願在死後捐出遺骨的情況下才可採用,大多數時候還會選擇性地採用高僧或修行人的遺骨。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密宗中恐怖的人骨法器,有什麼說法?
    佛教不是教人行善嗎?怎麼拿人體骨頭做法器?肯定是一大堆的不解和驚愕。 疑雲重重,不可理解。不過沒關係,我來替你說道說道。 首先,我們漢文化和佛教文化對人體這一物件的理解不同。 在我們漢文化中,身體受之於父母,是珍貴的東西,生命就是身體,身體就是生命。生命和身體是一致的。所以珍惜生命就要愛護身體,愛護身體就是珍惜生命。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作為藏傳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藏區為什麼會出現道家文化特色的「九宮八卦」圖案,並以此作為護身符?而且從佛教理論而言,佔卜、算卦等是佛經明文禁止出家比丘不許從事的活動,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兩方面說起。首先,從佛教理論方面而言,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教不鼓勵問卦、觀星類的佔卜行為,但並不否認這種活動在世俗層面上的作用和意義。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文:圓光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
  • 詭異的人皮唐卡、人骨法器...這背後的來歷聽著就嚇人!
    為什麼藏區會出現如此風格迥異的人骨法器呢?  要追溯其來源,咱們還得從宗教本身說起!  藏密宗教其實是印度教、原始苯教、佛教三者合一的產物。在藏密解釋中,只要被佛法所降服,異教形象都可進入藏密神系。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藏傳佛教中的大黑天護法
    大黑天護法神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大黑天,梵名Mahākāla,藏語稱MGON-PO,漢譯成瑪哈嘎拉、馬哈哥剌、麻曷葛剌、馬哈剌、嘛哈噶喇、摩訶葛剌等,又稱大黑天神或大黑,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護法神之一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 《家師逸事》:聽藏傳佛教「上師」講故事
    [摘要]外界一般會從兩個方向把老師妖魔化,一種是說所有的藏傳老師都是大騙子,是來漢地虛張聲勢騙錢的。另外一種是把老師當成神。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老師當時可能比較好奇,你為什麼老來卻從來不提這個要求?但我只是為了聽故事聊天。這樣交往下來,他可能也在觀察我,而我並沒有任何觀察他的意思,結果就很盲目地走到這個圈裡來了。」從前晚上習慣了泡吧涮夜,如今卻必須早早地坐下念經。修行對張梅來說,並非如遊戲般闖關晉級,只是固定了一種習慣,讓它結結實實地嵌進生活的骨架裡。
  • 藏曆鐵鼠新年,說一說藏傳佛教裡的鼠
    新年依舊是新年,就像春天依舊會來。在藏曆鐵鼠新年來臨之際,就和大家說一說在藏傳佛教裡,老鼠的特殊地位。多聞天王——黃財神手中的吐寶鼠一如烏鴉和喜鵲在藏族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和漢族不同,老鼠在藏族人民的文化中,也不是「人人喊打」的討厭鬼。在藏傳佛教裡,老鼠寓意吉祥,更是聚財的象徵。最典型的莫過於黃財神了。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時間:2021-01-06 1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金剛鈴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
  • 【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由於唐卡本身質地脆弱,現存唐卡中,15世紀之前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明清時期的唐卡藝術臻於成熟,故而存量最大。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
  •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編者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
  • 藏在西安城裡的喇嘛寺,陝西唯一的藏傳佛教寺院廣仁寺
    沒錯喇嘛是對藏傳佛教僧侶們的稱呼,喇嘛寺就是藏傳佛教僧侶們修行的寺院。所以喇嘛和喇嘛寺都應該是在藏區才對,之所以說藏區,是因為除了西藏,還有青海以及四川都有藏族聚集區。但是在關中平原,在西安這個深處內陸的城市裡,卻有一座喇嘛寺,而且這座喇嘛寺還坐落在西安最熱鬧的城區。這座喇嘛寺就是地處西安城牆西北角,接連著西北三路的廣仁寺。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星象符號
    太陽(藏文:Nyi-ma)月亮(藏文:Zla-ba)作為我們世界主要的發光體,太陽和月亮在藏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星象符號之一。傳統的藏族會將紅色或者金色的太陽視作陰性的智慧,而白色的月亮則代表了陽性的慈悲或者方法。僧侶們有時候也會把太陽和月亮絕對和相對真理的菩提心露。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魅力
    「唵、嘛、呢、叭、咪、吽」6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唵」表示「佛部心」,誦念此字時,身、口、意要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功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眾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