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近日發表社論——《兩岸高考作文題,反映不同格局視角》,文章這樣寫道:
中國大陸恢復高考40周年,今年高考作文題目,以「中國的關鍵詞」呈現中國大陸。
2017年初,臺灣學測(相當於大陸的高考)作文「經驗的N種思考」。
兩相比較,大陸重格局,臺灣重個人趣味;大陸重視接地氣,臺灣還是「小確幸」。回溯前幾年,兩岸考題表述的不同視角和關懷,有其比較意義。
2009年,臺灣莫拉克颱風,小林村慘遭滅村,沿海港口浮木阻塞,災情慘重。幾個月後,學測(學力測驗,用於申請或推甄進入大學)作文題目「漂流木的獨白」,注入全臺對風災的憐惜與關懷,還可個人抒懷。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吹歪臺北兩支紅綠色並排的郵筒,「歪腰郵筒」可愛,郵筒旁天天有年輕人大排長龍玩自拍,成為國際新聞,去年臺灣學測題目竟是「我看歪腰郵筒」,對應試的孩子變成嚴峻考驗。
2014年起,臺灣經濟下滑,大學畢業生起薪22k,藍綠對立,政爭不斷,臺灣人很悶,興起「小確幸」風,追求生活中的小樂趣,放連假、吃美食、PO臉書、湊熱鬧,都可自娛度日,跟歪腰郵筒拍照,有人感到無聊,很多人卻樂此不疲,卻不能墊高自己。
回顧臺灣五年來學測與指考作文題目,即可理解出題者心中的期待多麼囿限:《獨享》、《通關密語》、《人間愉快》、《自勝者強》、《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遠方》、《圓一個夢》、《審己以度人》、《舉重若輕》,似乎都離地太高。
反觀中國大陸今年高考全國卷(一)作文題目,從在華留學生選出的「中國關鍵詞」,要考生用其中兩、三個詞展現中國大陸。這些詞包括: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行動支付。出題者顯然希望考生展布中國大陸的現代形象,刻意從外籍學生選詞,想讓考生發表對國家的觀感。
以《活著》一書成名的大陸作家餘華,2010年出版了《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引起相當迴響。因為他只用了十個詞,從文革一直談到改革開放,解剖、分析中國的血軀與精神含量。十個詞彙包括「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這些詞沒有一個在外籍生的「中國關鍵詞」裡,形成很有趣的對比。
餘華用十個詞彙替中國大陸把脈,寫下中國大陸的疼痛,爬梳十個詞背後,關於中國近代史、人性、生存以及各種失序的問題。但這十個詞不在外籍生的視野裡,躲起來、消失了?
其實,「中國關鍵詞」被大陸點評為「最接地氣」,因為每個詞背後都可以訴說國家、社會、生活的進步與面臨的問題。美麗的人文、景觀需要保護,發展與環境的衝突有待克服,民族復興與世界接軌尚未完成…光是共享單車的方便與亂棄、食品安全堪虞與塵霾汙染成舉國之害,就可讓考生大發議論,十幾個詞由數百萬學子發抒,必定波瀾壯闊。
如從餘華的「十個詞彙」結合外籍生的「中國關鍵詞」,更能看清中國大陸發展的軌跡。前者站在新舊中國的分界,分析中國大陸的天翻地覆;後者則是天翻地覆後的本色顯現。就像大媽的廣場舞,怎麼與現代化並存;舌尖上的中國又怎麼會不重視食品安全?都還需理清。「一帶一路」如何強而不霸…,中國大陸這個題目太大了!
其它卷的作文題目,如北京卷《共和國,我為你拍照》、《說紐帶》,題材高大上,很可發揮。全國卷(三)《我看高考》被評為八股,卻也不盡然,因為復考40年後,偏區一位考生說:?我就是要考出去!「
40年來,多少」考出去「的故事說不完;中國大陸躋身世界,不也是一種」考出去「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