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全國水產南繁種業發展論壇暨海南省南海魚類種苗協會第七屆...
與會人員圍繞推動水產南繁種業高質增效、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研討。論壇現場。會務組供圖劉少軍院士做主題分享。會務組供圖農業農村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站、海南省農村農業廳相關負責人到會致辭,「海南管轄全國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積,是我國水產種業的資源寶庫。」他們號召與會的企業家們紮根海南,投身於水產南繁矽谷建設,聚力國家水產種業創新。
-
包振民院士遺傳學與生命科學課聽課記—新聞—科學網
「這真是一堂專業導航『金課』」包振民接著從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等角度科普了硨磲、海蝸牛、北極蛤等幾種海洋生物。講到能長生不老的燈塔水母時,他將其比作《天龍八部》中的「天山童姥」,引起全場會心笑聲。 丁宜軒端坐在座位上,凝望講臺,若有所思。他不時低頭做筆記,筆尖划過紙面發出「沙沙」聲。 「對轉基因生物,支持還是反對?」「人的脾氣性格和遺傳有關嗎?」
-
桂建芳院士談中國水產育種 抗病新品種培育最難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良種的培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良種的長期培育出現了矛盾,當今國內許多水產品種仍然面臨著良種覆蓋率低的困境。「水產遺傳育種技術的發展和水產新品種的培育,是養殖可持續產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稱。桂建芳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生物學基礎和相關生物技術研究。
-
山東新增兩位院士 全來自青島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山東有2位,全部來自青島: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當選農業學部院士。包振民是「土生土長」的海大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青島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獲博士學位。
-
對蝦種業發展面臨「瓶頸」,包振民院士...
在生態立省、全力推進自貿港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對於海南的水產漁業發展,尤其是水產南繁種業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海南省對蝦養殖協會、海南中正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擬邀請包振民院士、水科院領導、水科院水產遺傳育種學科相關委員、國內南美白對蝦種業相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及知名專家,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擬定於2020年11月2-4日在海南省東方市舉辦「2020南美白對蝦種業發展創新論壇暨水科院水產遺傳育種學科建設研討會」,乘自貿港建設新機遇,開創水產南繁種業新格局。
-
這裡種魚市場佔有率超80%,4位院士、600位精英齊聚只為養好魚
中國科學院桂建芳院士 中國三千年前就有水產種業的萌芽,但現代水產種業的興起僅僅源於近五十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培育出的200多個水產新品種已為中國水產養殖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種業和技術支撐,使中國水產遺傳育種的學科發展在某些領域處於國際領跑位置,但與國際化的大種業公司相比,多數水產種業公司還相對較小,其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優勢尚未形成。
-
科學網—生命的進化:講述海洋生物遺傳育種的故事
「榮福」海帶新品種的培育成功是對海大育種人多年辛勤付出的回報,面對成功的喜悅,劉濤和他的團隊沒有沾沾自喜,而是選擇繼續前行。正是他們這種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使得海大的海帶遺傳育種工作捷報頻傳,2011年劉濤團隊潛心培育的「愛倫灣」海帶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
-
科學網—扇貝育種:一代更比一代「紅」
我們在享用美味的同時,可曾想過這鮮美的海珍品是如何培育出來的呢? 日前,農業部第2082號公告公布了15個水產新品種,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培育的櫛孔扇貝「蓬萊紅2號」榜上有名。 「蓬萊紅」: 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扇貝新品種 我國扇貝食用歷史悠久。
-
朱作言、林浩然、麥康森、劉少軍,四大院士齊聚廣州南沙,看水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原副司長郭志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劉英傑、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陳文、廣州市市委副書記羅冀京、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歐陽嶢、廣州市科協黨組書記羅光華、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一級調研員溫蔚以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領導,中國科學院水產生物研究所
-
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扶貧團隊獲農業農村部表彰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通報表揚產業技術扶貧優秀團隊的通知》通報表揚了10個產業技術扶貧優秀團隊,以呂業堅研究員為站長的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南寧綜合試驗站團隊作為戈賢平(淡水魚產業)技術扶貧團隊獲得表彰。
-
農業農村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群召開2019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吳常信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吳興宏、吉林省畜牧業管理局副局長孫曉峰、吉林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高佔波、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高新技術處徐長春等出席會議。年會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玉民主持。
-
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
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 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劉少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傑,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南沙區政府副區長惠立新等人出席了活動。
-
我國主要海水養殖生物BLUP育種技術體系取得突破
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通過攻關在主要海水養殖生物的BLUP育種技術體系取得重要突破,魚類、貝類水產動物多性狀複合育種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打破了國外水產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和封鎖,率先建立了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產生物BLUP育種體系。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姬生棟教授向專家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米格智 攝)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湖南省首個魚類健康養殖院士工作室落戶武岡
12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工作室授牌暨湖南師範大學魚類健康養殖科研基地、雪峰山魚種繁殖穀揭牌儀式在武岡市舉行。據悉,劉少軍工作室是全省首個魚類健康養殖院士工作室。劉少軍院士是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育種技術與方法崗位科學家,他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領域做出了創新成績,處於領先水平。湖南師範大學魚類健康養殖科研基地、雪峰山魚種繁殖穀項目選址武岡市水西門街道玉屏村,概算總投資6000多萬元,將建成魚苗繁育科研中心、魚苗主體培育區等4大功能區域,研究、繁育翹嘴魴等優質淡水魚類。
-
專家:單倍體快速育種技術將玉米育種進程縮短3年至5年
專家:單倍體快速育種技術將玉米育種進程縮短3年至5年 「現代農作物育種技術有幾個裡程碑式的發展,目前該項目在雜交誘導單倍體育種上的多項原創性突破是玉米雜種優勢利用技術新的裡程碑,對我國農業技術革命將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
-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2017-12-04 09: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4541 次 我要評論     11月24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
-
重磅會訊 l 2019'中國水產飼料企業產品升級與經營轉型高峰論壇(第...
1.水產遺傳育種與水產種業的發展桂建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 中國三千年前雖就有水產種業的萌芽,但現代水產種業的興起僅僅源於近五十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培育出的200多個水產新品種已為中國水產養殖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種業和技術支撐,使中國水產遺傳育種的學科發展在某些領域處於國際領跑位置,但與國際化的大種業公司相比,多數水產種業公司還相對較小,其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優勢尚未形成。 一方面,水產產業鏈的打造是行業發展趨勢,種業作為起始環節作用尤為重要!
-
乾貨滿滿的高效育種的四種技術,讓你的對蝦更加抗病
在動物育種實踐中,選育、雜交、等傳統的育種方法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品種改良、新品種育成、品系繁育和經濟雜交等方面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突飛猛進,並滲透到生物科學各個領域,特別是為動物育種技術開闢了更廣泛的途徑,極大地提高了動物育種的效率。
-
廣東省海水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開講 專家支招應對水產種業領域發展...
本次論壇圍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助推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主題,邀請專家學者就水產種業領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作專題報告;組織專家與企業互動交流併到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現場觀摩。論壇針對水產種業遇到的難題和未來趨勢進行分析,力求改善廣東省水產種業創新能力不足,良種覆蓋率低和育苗養殖模式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的狀況,將有效地促進廣東省水產種業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技術提高,推動水產種業領域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