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科學家發明石斑魚遠緣雜交育種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半島記者 韓小偉10月4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等發明的「鞍帶石斑魚精子冷凍庫建立及輔助石斑魚遠緣雜交育種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本發明在石斑魚新種質創製和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中國淡水魚類遠緣雜交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網長沙7月13日電(向一鵬)湖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部共建的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3日透露,其探索的魚類遠緣雜交的遺傳和繁殖規律並形成共性育種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魚類遺傳育種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野生資源枯竭北方養殖困難,探析我國石斑魚產業的發展和困境!
我國石斑魚養殖產地分布圖良種培育是關鍵良種培育是指同一品種,經人工定向選育,形成具特定優良性狀的品種。優良雜交品種的成功選育,有效推動著我國石斑魚產業發展,例如2002年的斜帶石斑魚和2009年的赤龍斑都是產量增長的重要節點。
-
遠緣雜交「造」新魚
老三攻讀完成了博士學位,在父親劉筠院士的引領下與魚交往越來越深——摸清楚魚類遠緣雜交的規律。 這個老三,就是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用近30年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應用,一點點敲開了世界同行對魚類遠緣雜交不可育的認識堅冰,獲得了第十屆「湖南光召科技獎」殊榮。
-
遠緣雜交:一場物種間的「跨界」
遠緣雜交技術為農民致富增收創造了多少奇蹟?本期《前沿》帶您一探其中的奧秘。 遠緣雜交,選育最優秀後代 遠緣雜交,其實就是個取長補短的過程。不同種、不同屬,甚至親緣關係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突破種屬界限,擴大遺傳變異,從而實現創造新物種、改良舊物種、利用雜種優勢的育種意義。 記者曾在南方的菜市場上看到過一種球形西葫蘆,當時在想是不是基因突變?
-
長江師範學院花卉育種團隊在百合遠緣雜交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
日前,長江師範學院花卉育種團隊培育的雜交百合新品種「洋紅」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新品種登錄證書。該品種是第一個亞洲百合和東方百合的雜交新品種,是長江師範學院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楊利平教授帶領的花卉育種團隊在百合遠緣雜交中獲得的重大突破。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在動物遠緣雜交研究中,親本的選擇非常重要。」劉少軍告訴記者,雜交親本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親本的染色體數、生殖、外形、食性、生長速度、抗逆性等因素的相互關係,這意味著遠緣雜交品系的建立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原來,它在1萬年以前也是二倍體,在1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遠緣雜交,兩次染色體自我複製加倍,先是成了四倍體,後就成了六倍體。 現在生產上推廣的小麥品種,絕大多數都是六倍體,但是冠以「小偃」的系列品種卻是八倍體,這些八倍體的「小偃」系列品種,就是「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培育的。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研發團隊。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2004年04月21日15:08:20 中國經濟周刊 程建平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企業發展靠人才,此理誰都明白。採取技術、專利、績效獎勵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使企業骨幹員工在生產經營中具有雙重身份,實現管理上的民主化、人員上的「兼收並蓄」,才是企業保持隊伍穩定性的長遠大計。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摒棄「近親繁殖」,提倡「遠緣雜交」。這需要變革舊習、吐「故」納「新」。 首先,思想上要突破「家」的狹隘觀念。兩千年前孔子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
-
生物變異在生產中的應用,簡述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的方法和原理
本節是在學習生物遺傳變異的基礎知識、了解遺傳變異基本規律的基礎_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遺傳學的知識是怎樣用於指導生產實踐、提高和改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本節內容與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以及生物的可遺傳變異等知識密切相關,是遺傳和變異的基本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本節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怎樣將遺傳變異的有關知識應用於生產實踐,而且通過該內容的分析學習,可以訓練學生各方面能力。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選種是人類應用最早的一種改良方法,為豐富我國的園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1500 多年前,從實生蓮藕中選出重瓣品種,後來又選出小花碗蓮品種我國梅花品種323個,其中人工選育的75個品種中有48個是通過選擇育種得到的。碗蓮選種有兩種常用方法混合選擇法和單株選擇法。
-
雜交獲得新品種,「雲龍石斑魚」獲市場認可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田永勝帶領課題組經過十年的準備工作和攻關階段,利用精子冷凍技術對兩種石斑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種生長快、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的新品種——「雲龍石斑魚」,並獲得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2019年水產新品種證書。
-
棉花育種:優質高產兩相得
經團隊技術路線改良後的棉花纖維(右)品質更優異。張軍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在日前舉行的山東省農科院首屆科技成果拍賣會上,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軍拿出了自家的一件「寶貝」——「魯棉319」參與競拍。
-
深圳科學家獨創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引發世界科學界關注
圖片由朱培坤提供深圳商報記者 潘詠深圳科學家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植物已有四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新品種權。朱培坤《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專著日前出版,並獲得華東地區科技圖書一等獎。目前,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不少專家表示,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綠色革命」。
-
新策略提高糯玉米雜交育種效率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於《作物學報(英文版)》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目標性狀定向突變策略(DTM)較快地獲得了糯性親本及糯性雜交種。論文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程備久介紹,傳統回交育種需要的年限較長,而且在糯性基因Wx的轉育中往往會帶入供體親本的染色體片段,即育種上通常所說的連鎖累贅,從而嚴重製約了育種效率。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