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2020-11-24 大河網

  轉基因真相之十:

  □記者 楊青平

  

  從2000年開始,我國設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至今共有20位科學家獲獎,其中農業科學家兩位,一位是「雜交稻之父」袁隆平,2000年獲獎,另一位就是「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2006年獲獎。

  上一篇「健康話題」說到,農作物絕大多數都是二倍體,即2套染色體,而小麥卻是六倍體,即6套染色體,為什麼呢?原來,它在1萬年以前也是二倍體,在1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遠緣雜交,兩次染色體自我複製加倍,先是成了四倍體,後就成了六倍體。

  現在生產上推廣的小麥品種,絕大多數都是六倍體,但是冠以「小偃」的系列品種卻是八倍體,這些八倍體的「小偃」系列品種,就是「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培育的。

  「小偃」是小麥和偃麥草的合稱,偃麥草是一種牧草;「小偃」系列品種是小麥和偃麥草的雜交後代;在植物分類學上,偃麥草與小麥不一個「屬」,親緣關係遠,二者雜交就是遠緣雜交。所以,李振聲院士被譽為「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李振聲院士今年80歲,比袁隆平院士小1歲。1951年,20歲的李振聲畢業於山東農學院,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研究牧草。1956年支援大西北,來到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適逢小麥條銹病大流行,減產30%。小麥條銹病,就是在葉和稈上布滿鏽色線條,俗稱「黃疸病」,其流行程度如人的黃疸B肝一樣普遍,若春季低溫多雨,流行尤其嚴重。藥物防治基本無效,唯有培育抗病品種,可是,條銹病菌幾年就變異一次,原來的抗病品種也會變成感病品種,可謂防不勝防。李振聲對牧草深有研究,野生的牧草,人不管它,卻天然抗病。李振聲對小麥進化史了如指掌,與小麥發生自然雜交的兩種野草,原本也是抗病的,但它們的基因融入小麥以後,經過漫長的人工馴化,便失去了抗病的野性。李振聲想,既然小麥在遠古時代曾經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雜交,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在人工條件下第三次與野草發生雜交呢?這個設想得到了前輩科學家的支持。

  用兩個小麥品種,進行雜交育種,一般需要8年,而小麥與偃麥草雜交,難度前所未有,李振聲搞了20年,終獲成功。難就難在親緣關係遠,而且偃麥草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二倍體、四倍體、六倍體、十倍體,選誰?最終選的是十倍體。十倍體的偃麥草的精子是5套染色體,六倍體的小麥的卵子是3套染色體,二者雜交,就是八倍體小麥。

  「小偃」系列品種中,最優秀的是「小偃6號」,不管條銹病菌怎麼變異,它的抗性不變,而且它還抗乾熱風。這乾熱風對小麥也是毀滅性的,往往使即將成熟的小麥青乾死亡。

  1979年以後,「小偃6號」連續16年是陝西省的當家品種,農諺道:「要吃麵,種小偃。」

  一個好品種,必然被別的育種家用作親本培育新的品種,全國先後有70多個小麥品種含有「小偃6號」的基因,這些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3億畝。

  小麥遠緣雜交育種耗時20年,能不能縮短?能!李振聲院士設計出「染色體工程小麥育種新體系」。這需要解釋,先解釋「染色體工程」。常規的雜交育種,就是在田間人工授粉,授粉後,染色體及其基因如何組合?只有天知道,第二年憑長相選擇後代,如此年復一年。據統計,雜交理論在美國誕生100年以來,全世界的育種家,搞的各種作物的雜交組合不計其數,而育成優良品種的概率,僅僅是百萬分之一。許多造詣深厚的遺傳學家終生未能育出好品種,而不懂遺傳理論的農民竟能育出好品種,可見常規育種的盲目性、偶然性。李振聲院士20年育出前所未有的遠緣雜交小麥優良品種已屬幸運。為了縮短育種時間,特別是提高準確性,美國科學家就搞了「染色體工程」。這是在實驗室裡,在培養液裡,把經過培育的A物種的細胞裡的染色體分離出來,讓B物種的細胞吞噬進去;有計劃地讓A物種的一對染色體、一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的區段,去取代B物種的相應的一對染色體、一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的區段;然後把B物種的細胞培養成個體,種于田間,觀察性狀表現,再進行雜交授粉,選育品種。這樣就可縮短育種時間,提高準確性。李振聲院士就是為別的育種家準備了「A物種」,即可以取代別的小麥品種的染色體的育種體系。

  然而,新興的「基因工程」可以把目標基因直接轉入受體,這比轉入染色體更準確,但是「染色體工程」的染色體區段承載著有用基因,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基礎。2008年10月15日,北京香山,李振聲院士等老一輩「染色體工程」科學家,與新一代「基因工程」科學家聯姻,決心共創農作物育種的燦爛明天。

  據悉,袁隆平院士也與水稻轉基因科學家開展合作。

  轉基因,是新老科學家的共識。

相關焦點

  • 遠緣雜交:一場物種間的「跨界」
    本報記者 繆翼  編者按:用牧草與小麥雜交,培育出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小偃系列小麥;用竹子和水稻雜交,培育出高產、穩產、抗倒、米質優良的水稻新品種——竹稻;用冰草與小麥雜交,培育出節水型小麥新品種——「普冰9946」;用枸杞與辣椒雜交,培育出個高大、產量高、營養豐富的寧夏枸杞辣椒……  面對層出不窮的遠緣雜交品種
  • 遠緣雜交「造」新魚
    老三攻讀完成了博士學位,在父親劉筠院士的引領下與魚交往越來越深——摸清楚魚類遠緣雜交的規律。    這個老三,就是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用近30年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應用,一點點敲開了世界同行對魚類遠緣雜交不可育的認識堅冰,獲得了第十屆「湖南光召科技獎」殊榮。
  •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中國經濟周刊 >> 書架「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2004年04月21日15:08:20 中國經濟周刊 程建平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企業發展靠人才,此理誰都明白。
  • 中國淡水魚類遠緣雜交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網長沙7月13日電(向一鵬)湖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部共建的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3日透露,其探索的魚類遠緣雜交的遺傳和繁殖規律並形成共性育種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魚類遺傳育種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青島科學家發明石斑魚遠緣雜交育種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半島記者 韓小偉10月4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等發明的「鞍帶石斑魚精子冷凍庫建立及輔助石斑魚遠緣雜交育種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本發明在石斑魚新種質創製和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長江師範學院花卉育種團隊在百合遠緣雜交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
    日前,長江師範學院花卉育種團隊培育的雜交百合新品種「洋紅」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新品種登錄證書。該品種是第一個亞洲百合和東方百合的雜交新品種,是長江師範學院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楊利平教授帶領的花卉育種團隊在百合遠緣雜交中獲得的重大突破。
  •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2017-12-04 09: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4541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11月24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突破「育性」瓶頸 「雜交」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植物中的雜交水稻,動物中的騾子、獅虎獸等等……絕大多數雜交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難以繁殖後代。要將跨越了物種界限的遠緣雜交推向品系建立並應用於生產,首先必須挑戰「育性」這道「瓶頸」。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主食: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國人愛吃主食,米飯和麵條可以說是一日三餐的主要角色,那麼小麥種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將小麥品質提高、產量增長、口感更好,便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西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農學院主導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此外,農學院農業科學學科最新ESI全球排名22位,達到前0.266‰。學院主建一級學科為作物學,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陝西省重點學科。
  • 深圳科學家獨創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引發世界科學界關注
    圖片由朱培坤提供深圳商報記者 潘詠深圳科學家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植物已有四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新品種權。朱培坤《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專著日前出版,並獲得華東地區科技圖書一等獎。目前,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不少專家表示,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綠色革命」。
  • 野草到小麥的華麗轉身--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荒野到田間、從只結單粒種子、穗軸易折斷、種子與穎殼不易分離到田間廣泛種植的裸粒六倍體普通小麥,小麥走過了幾百萬年的歷史,經過漫長的自然雜交和自然選擇到人為雜交和定向選擇,見證了人類最初對小麥從野生種到栽培種的馴化,以及現代小麥遺傳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  大家族  小麥,禾本科,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浙南農運先驅——記革命烈士李振聲
    烈士李振聲浙南農運先驅——記革命烈士李振聲■記者 葉斯斯李振聲(1893—1932),字日照,化名陳伯南,新橋岙垟村人,浙南農民運動和紅十三軍初創時領導人之一這裡陳列著劉英、王國幀和李振聲等一批溫州革命先驅的革命事跡,其中李振聲年齡最長,資歷最老,排在第一位。每次走進陳列館,村民李文英心中總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愫,因為這裡永遠的記載著她的祖父李振聲的革命事跡。李振聲原為永強人,後移居新橋岙垟村。他出生貧苦農民家庭,但自小聰明過人,父親寄予厚望,省吃儉用,把他送到溫州城內教會學校學習。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茹振鋼教授 幾株異常小麥,選育出雜交小麥不育系 在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美國最早育成雜交玉米,我國袁隆平率先育成雜交水稻。對雜交小麥的研究,國際開始於上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卻遲遲未能獲得重大突破。
  • 像玉米、似小麥,到底是什麼?
    ————奇特雜交————  深圳實驗室:毫不相干的物種組合出各種奇特植物  在深圳一家實驗室,一株玉米長得彎彎曲曲,既像玉米,又像豌豆,這就是豌豆和玉米雜交的後代;一個玉米棒上,子粒有玉米粒的顏色,卻長著似小麥的顆粒,這是小麥和玉米雜交的後代……  有人肯定想到了是雜交。
  • 影片《谷魂》將登熒幕 講述「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的故事
    人民網石家莊11月27日電 (楊文娟)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故事原型的影片《谷魂》近期拍攝完畢,並將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明年上映。該影片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趙治海創造「張雜谷」,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歷程。
  • 「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故事將登熒幕 講述中國科學家「谷魂」
    中新網石家莊11月25日電 (記者 李茜)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故事原型的影片《谷魂》近期拍攝完畢,並將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明年上映。該影片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趙治海創造「張雜谷」,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歷程。中新網記者近日對該影片主創人員進行了專訪。圖為製片人張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