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學家獨創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引發世界科學界關注

2020-11-22 中國日報網

  左為對照水稻巴斯馬蒂,右為紫蘇-水稻的穎花。圖片由朱培坤提供

深圳商報記者 潘詠

深圳科學家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植物已有四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新品種權。朱培坤《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專著日前出版,並獲得華東地區科技圖書一等獎。目前,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不少專家表示,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綠色革命」。

此次國家農業部根據專家們對變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測定而獲得的數據,決定頒發二個豌豆-玉米的新品種權(百綠珍玉18和百綠珍玉216);這是在國家層面授予雙子葉綱豆科植物和單子葉綱禾本科植物雜交獲得的豌豆-玉米具有國家身份證。早在2001年,朱培坤就獲得了豌豆-玉米雜交植物,歷經13年終於獲得這個成果。著名媒體TIMES(《時代》周刊)、 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眾多知名國際媒體早在幾年前就對朱培坤的發明技術及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THE MAN WHO WILL MAKE CHINESE RICHER NUTRITION(此人將豐富中國人的營養)。」

「人類改造植物的手段,除了花粉授粉和體細胞融合外,又新增了第三類雜交即染色體雜交,這是朱培坤先生的首創。」陝西省漢中農科所前所長趙存志表示,通過染色體雜交,徹底跨越了植物雜交親緣關係的限制,也有效克服了遠緣雜交不孕不育的難關,大量染色體雜交植物的出現,使得生命科學在一個新的平臺進行研究和發展,從而將揭示更多尚未被人類認知的生命規律。由於出現了大量的染色體雜交植物,還會影響植物生理學、植物栽培學、植物分類學、植物遺傳育種學以及植物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發展。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作物耐逆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導夏新界教授長期跟蹤研究染色體雜交植物,通過對小麥-玉米進行基因分子的驗證和分析,證明至少兩個以上的小麥基因進入到小麥-玉米的基因組中,並多代穩定遺傳。

「目前世界還沒有一個實驗室能讓小麥和玉米雜交,而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技術獲得的小麥-玉米能夠連續兩年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專家測定,在十幾個生物學性狀指標上獲得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結論。」夏新界表示,世界上還沒有水陸兩棲稻。而朱培坤通過染色體雜交技術獲得高粱-水稻,在旱作的情況下,比傳統的旱稻作物產量要高出幾百斤,同時可以進行水栽,並和一般水稻一樣高產。

夏新界還在寧夏專門實驗染色體雜交技術獲得的抗鹽鹼大米草-水稻,結果令他印象深刻,「如果能夠推廣大米草-水稻和大米草-玉米,那麼人類解決飢餓的問題指日可待。」

深圳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士德教授表示,朱培坤的染色體雜交技術不僅能用於改良生物性狀,還可以用於確定生物性狀與基因的關係,必將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未來可能帶動新一輪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革命」。

朱培坤的研究也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關注,牛津大學植物學系的王鵬博士表示,朱培坤的植物染色體雜交理論和技術,成功實現了遠緣物種的遺傳物質融合,為多基因的引進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平臺。而通過對染色體雜交植物的研究,又有可能發現新的生命科學機理。如果植物染色體雜交的理論和技術能夠為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不但會促進其本身的深入研究和發展,而且能通過該技術創造出更多的抗乾旱、抗鹽鹼、複合營養的植物新品種植株,在進行逐步推廣和應用後,將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營養水平的不斷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甚至可能是新一輪「綠色革命」的起點。

相關焦點

  • 全國政協委員周幼馬建議重視植物雜交新技術:比轉基因安全
    提案稱,目前通過有性雜交培育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口味欠佳,多用於釀酒或生產飼料,轉基因技術又面臨巨大爭議,而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培育的品種能夠同時提升口味和營養價值,創造出優質、高產的新糧食品種。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
  • 上海科學家破譯水稻雜交育種「黃金組合」密碼
    圖片來自網絡  「雜交優勢」,這個我們在課本上就都學過的生物學名詞,其背後的原理機制,在科學界居然一直是個不甚明了的謎,甚至長期以來被稱作植物遺傳學研究的「聖杯」!上海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藉助遺傳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方法,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書」中找到了一系列雜交育種的「黃金組合」,並破譯了其分子「密碼」。
  • 被吃被觀賞並非植物歸宿,科學家還想雜交超級植物
    原標題:被吃被觀賞並非植物歸宿,科學家還想雜交超級植物 網易科技,譯者 小小,36氪經授權發布。 這是個真正的世界性計劃。野生植物數量最多的國家是巴西、中國和印度,而野生植物最集中的國家則是亞塞拜然、葡萄牙和希臘。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轉基因真相之十:  □記者 楊青平    從2000年開始,我國設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至今共有20位科學家獲獎,其中農業科學家兩位,一位是「雜交稻之父」袁隆平,2000年獲獎,另一位就是「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2006年獲獎。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遠緣雜交:一場物種間的「跨界」
    據李振聲介紹,獲得遠緣雜種通常要克服三方面的困難:一是雜交不親和性。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用廣泛測交、改變授粉方法、預先無性接近法、媒介法、改變親本染色體的倍數性、理化因素處理,或其他方法克服。二是雜種夭亡或不育。由於遠緣親本在遺傳、生理上的巨大差異,即使克服了受精過程的障礙,在胚乳植物中還可能出現胚與胚乳之間發育不協調以致幼胚敗育,可採用雜種幼胚離體培養解決。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在世界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中,小麥也可以大面積實現雜種優勢利用了!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製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 世界首頭克隆駱駝自然懷孕 克隆技術走向何方?
    「克隆」一詞原意是植物的插條繁殖。時至今日,誕生已有幾十年的克隆技術,更多是指高等動物未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僅通過單個細胞培育出一個與自身基因完全相同的複製品。    近日,阿聯科學家宣布世界首頭克隆駱駝「因賈茲」通過自然交配方式懷孕,再次引發世人關注。人們猜想,克隆技術的未來到底在何方?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這項前後跨越30餘年,堪稱「長跑」級的研究凝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湖南魚類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劉少軍兩代科學家領銜的魚類發育生物學研究團隊的心血。 突破「育性」瓶頸 「雜交」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植物中的雜交水稻,動物中的騾子、獅虎獸等等……絕大多數雜交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難以繁殖後代。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現在,這個時間被科學家們縮短到了1—2年。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筆者:三體-小遙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成功從大自然的殘酷競爭裡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的主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尤其是人類起源問題尚未解決,在科學界充滿了爭議。最新研究表明,從人類唾液中包含的重要遺傳信息可以分析,我們的祖先很有可能與未知人種雜交過,並且二者不存在明顯的生殖隔離。至於這個人種來自何處,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線索。據悉,古代人種之間的雜交比較廣泛,但是學術界認為人類暫時還沒有亞種出現。
  • 狗可以和狼雜交成狼狗,沒有鬣狗雜交品種,鬣狗能和狗雜交嗎?
    而且更讓人糾結的是,你很難看出鬣狗的性別來,不僅雌雄長得一樣醜,連生殖器都類似,甚至雌性生殖器還能勃起……以至於科學家一度認為鬣狗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你說,這怎麼與狗雜交……通常,要進行繁衍產生後代,必須來自同一個物種,只有在少數植物中可以近緣雜交,比如一些觀賞植物就來自這種雜交。
  • 人猿雜交引發爭議!你如何看待人類給動物雜交?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首先可以明確地說,動物都遵循自然雜交 規則,如果人類給動物雜交很明顯是遵循某種利益或者目的性而去的,有些科學家做動物雜交是為了發現一些有利的東西,有些就是純粹是亂來的行為。
  • 南京科研人員在基因編輯技術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楊樹是雌雄異株植物。由於雌株生長表現優秀,我國以前選育和推廣的楊樹良種大多為雌株。在達到性成熟年齡後,每年春季會產生大量飛絮,嚴重時遮擋視線,帶來交通和火災隱患,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然而,樹木選育的周期非常長,楊樹從雜交育苗到開花大約需要六七年時間,選育過程還必須做大量的田間試驗。
  • 世界十大雜交動物排行榜, 它們已經真實的存在了!
    斑驢是很罕見的雜交動物,因為驢與斑馬之間的染色體不相容。驢有62個染色體,斑馬因種類不同,分別有32、44或46個染色體。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動物園都曾培育過斑驢獸。2010年,中國廈門市海滄野生動物園也曾出生一隻小斑驢。
  • 神農架尚無野人存在直接證據引發科學界分歧
    傳說中的「野人」身材高大身高2米以上、全身紅棕毛髮、行動迅速,抓住人會大笑不止……自古以來,在原始森林區湖北神農架,流傳著神秘的「野人」傳說,與北美的「大腳怪」、西藏的「雪人」一樣,成為世界未解之謎。從上世紀70年代起,「野人」目擊事件就引起了我國科學界的關注。從1974年到1981年,科學家們先後三次對神農架進行大規模科考,獲取了奇異毛髮、腳印、糞便和睡窩等材料,但都沒找到能證明「野人」存在的直接證據。為此,科學界對「野人」存在與否的意見分歧加大。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創製的保持系與不育系開花期農藝性狀及其結實籽粒發光特徵   作科所供圖 7月8日,《分子植物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中外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