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破譯水稻雜交育種「黃金組合」密碼

2020-12-05 東方網

圖片來自網絡

  「雜交優勢」,這個我們在課本上就都學過的生物學名詞,其背後的原理機制,在科學界居然一直是個不甚明了的謎,甚至長期以來被稱作植物遺傳學研究的「聖杯」!上海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藉助遺傳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方法,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書」中找到了一系列雜交育種的「黃金組合」,並破譯了其分子「密碼」。

  新發現顯著提高育種效率

  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Nature),今天凌晨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的相關研究成果「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全基因組解析」。這些新發現好比為水稻雜交育種設計配備了「導航儀」,有助於推動雜交稻和常規稻的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更高效地選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種質資源,從而滿足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我們期待能儘快與育種學家合作,顯著提高育種效率。比如,原來雜交出一個優良品種需要8-10年,以後可能只需要五六年。」

  挖掘基因位點「黃金組合」

  來自兩個不同的品系雜交產生的子代,在產量、長勢、適應性、品質、抗性等方面優於雙親——別看父母都很一般,孩子卻很優秀——這便是生物學中著名的「雜交優勢」。通常選育的雜交稻品種,在產量上比親本增加10-20%。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率先開展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培育出大量雜交水稻組合,一系列高產雜交組合得到大面積推廣,大幅度提高了稻穀產量。

  水稻全基因組測序,早已完成。控制單個水稻性狀的基因,也一直有科學家在不斷發現。然而,更完整地破譯雜交水稻的分子「密碼」,卻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高通量基因鑑定工作。韓斌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收集了1495份雜交稻品種材料,並對其中17個代表性「家庭」,進行了基因組分析和田間產量性狀考察。水稻有4.3萬個基因,這些基因在品種間大多數是相同的,只有少量存在變異;正是這些少量基因的變異使得不同水稻材料千差萬別。綜合利用基因組學、數量遺傳學及計算生物學領域的最新技術手段,研究團隊系統鑑定出400多個控制水稻雜交優勢的基因位點,而其中起主要決定作用的不外乎幾個到十幾個。不同類型的雜交稻,控制雜種優勢的基因位點各不相同,誕生了不同的「黃金組合」。這樣一來,在育種設計中,就可以依此對水稻花期、株型、產量各要素來一把理想搭配了。

  韓斌院士告訴記者,此次發現揭示了水稻產量性狀的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隨著新雜交品種和方法的出現,更多基因位點的「黃金組合」還有待動態挖掘。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我國科學家揭開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之謎
    我國科學家揭開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之謎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9-09   今日/總瀏覽:1/4240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用傳統的育種方法,選育一個新的核不育雜交種需要6—8年。現在,這個時間被科學家們縮短到了1—2年。謝傳曉介紹,「經典遺傳學說建立後,科學家們開始根據遺傳學的規律來設計育種模式。例如,根據顯性和隱形基因的遺傳規律,科學家們選擇雜交的親本、預測品種的表現,並設計雜交育種的過程等。」
  • 都知雜交水稻好究竟哪個基因好?我國科學家破解雜種優勢之謎
    說起雜交水稻,大家都不陌生。上世紀70年代,我國育種學家就率先開展了雜交水稻研究。其產量表現出比親本材料增加10-20%。不過一直以來,人們對雜種優勢背後的遺傳機理不完全清楚,無法實現雜種優勢的高效利用。
  • (高手進階)孔雀魚繁育密碼之——雜交育種1
    有關進行雜交育種的適當理由,以個人的經驗和看法,可歸納出下列五個情形,當其中之一成立,雜交育種即可實行.想看更多內容關注圖片水印吧。.包括了如何在各種不同的雜交育種方法中固定所選擇的表現型.,以增加系統中紅色的表現.或是以作出大型的背鰭為例,你可以依傳統自交的方法,經過好幾個世代細心地選種,也許可以得到大型鰭的個體,不過也可以利用雜交育種,快速引入大型背鰭的基因,在短時間內完成育種.
  • 「種業矽谷」追夢人|楊遠柱:水稻商業化育種的先鋒和旗幟
    紅網時刻記者 肖燕 長沙報導他懷著讓父老鄉親不愁溫飽的初心,40年來專心只做一件事;他始終把祖國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作為激勵自己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在雜交水稻技術創新的崎嶇道路上,咬定青山不放鬆;他持續跨越一道又一道科研難關,結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碩果,開創了我國水稻商業化育種新模式。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讓雜交水稻在非洲本地化 經過11年摸索首次在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
    湖南日報5月23日訊(記者 周月桂)經過11年的摸索,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日前首次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水稻規模化制種成功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製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康熙曾運用勞動人民創造的單株選擇法,選育成功了一種「早熟」、「高聲」、「氣香面味顧」的水稻優良品種——「御稻」」。它比現代選種史上維爾莫林在1856年開始的甜菜單株選擇要早100多年。由於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後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並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有超親類型的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後代群體通過培育、鑑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了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係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李振聲對小麥進化史了如指掌,與小麥發生自然雜交的兩種野草,原本也是抗病的,但它們的基因融入小麥以後,經過漫長的人工馴化,便失去了抗病的野性。李振聲想,既然小麥在遠古時代曾經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雜交,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在人工條件下第三次與野草發生雜交呢?這個設想得到了前輩科學家的支持。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
  • 東營市實現水稻育種「零」突破,首個水稻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 通訊員 魏立興近日,第七屆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常委會議審定通過了41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東營市農科院與山東省水稻所共同選育的「聖香136」水稻新品種順利通過審定。
  • 用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法 浙大育出6顆「金種子」
    用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法 浙大育出6顆「金種子」www.zjol.com.cn 2006年12月07日 06:35:17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如今,浙江大學現代農業研究示範中心的研究人員,像水稻育種一樣選育出6個優質高產的鐵皮石斛雜交新品系,即將投入產業化生產。  此前,我省一些研究機構和有關公司也已經掌握了鐵皮石斛的人工繁育和種植技術。但新繁育的鐵皮石斛存在品系複雜、品質低下、栽培困難等問題,導致人工種植技術難推廣,生產成本難下降。如何實現鐵皮石斛的大規模、高品質的人工繁育,已經成為制約整個行業發展的「瓶頸」。
  • 義商黃雲豐「牽手」袁隆平 共建安哥拉中國雜交水稻基地
    資料圖6月28日,義烏商人黃雲豐創辦的安哥拉幸運人集團與袁隆平的湖南袁氏種業正式籤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在非洲安哥拉建立中國雜交水稻生產育種基地,促進安哥拉當地糧食產業的發展,助力當地國家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 聚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之農業領域——七大農作物育種 畜禽重大疫病...
    為稻糧謀 藏糧於技 強優勢水稻雜交種再續力——記「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製」項目  為稻糧謀。、新方法,拓展強優勢水稻雜交種遺傳基礎;研究紅蓮型不育、光敏核不育、新型可控雄性核不育利用技術,建立安全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新技術;研究適應現代農業轉變的輕簡栽培、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強優勢雜交種新株型育種技術;二是強優勢水稻雜交種高效育種技術研究:利用細胞工程、高通量SNP標記等技術建立不同稻作區強優勢水稻雜交種親本快速選育技術;研究不同稻作區水稻雜種優勢預測與利用技術,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強優勢水稻雜交種高效育種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