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

  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這在動物細胞上很容易實現,可以通過顯微操作將原來細胞的細胞核移出,或是通過化學處理將原有細胞核破環,然後將新細胞核移植到原有細胞質中。」呂建解釋,但是,這一方法不能在作物上實現,是因為顯微操作需要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去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很難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傳統方法是將胞質可育品種(B材料)同現有胞質不育系(A材料)進行雜交再進行5—7代的回交,以保證最終的材料細胞核中絕大部分是來自B材料的基因組。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既耗時又浪費資源。

  而且,通過上述傳統方法得到的最終材料,同原有B材料在基因組上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

  為此呂建團隊開發了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這是基於父本單倍體技術,將不育系開發成父本單倍體誘導系,將待轉育的材料誘導父本單倍體,再利用單倍體加倍技術實現胞質不育的一步轉育。

  然而,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很少,擬南芥的CENH3基因被公認為是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的關鍵基因。但是,眾多科學家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嘗試在其他作物上重複擬南芥CENH3基因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的成功,都以失敗告終,以至於科學界一度懷疑CENH3基因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是不是只能在擬南芥上實現。

  呂建堅定地認為,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可以在雜交小麥上實現。他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凱勒赫爾一起,創新性地設計了一對gRNA,只在CENH3基因氮端引入回碼突變,不改變羧基段和啟動子區域,最終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

  將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由3年縮短到一年

  利用該技術可以將雜交小麥制種原來所用的3年時間(7代)縮短到不到一年時間(2代)。因此這項技術也被稱為雜交小麥制種「一步到位」技術。

  「選配小麥不育系材料非常耗時費力,傳統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雜交選育,工作量巨大,育

  種成本很高。這項育種技術加速了種質改良,並降低了種子生產成本,可以快速實現不育系的創製,大大加速雜交小麥品種選育的進程,更快捷更省事,可促進雜交小麥在更大範圍的利用和推廣。」呂建說。

  令人驚喜的是,研究人員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真正作物上實現如此大比率的父本單倍體誘導。而此前,另外一個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是玉米上的ig1,但只能在玉米上產生1%的單倍體誘導率;同樣的基因在小麥上更被證實不能誘導單倍體。

  「7%的誘導率可以說是非常好的開端,是首次在小麥上成功實現,這個效率在商業上具有可操作性。」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總裁張蓓說,通過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可以加速小麥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和雜交小麥的推廣。

  這項技術也為基於CENH3的單倍體基因編輯耦合技術(HI-EDIT)在多種作物中的應用鋪平了道路。同樣的方法和設計模式或許可以推廣到其他沒有單倍體誘導系統的作物上。「我們正在大豆、番茄上進行摸索。」呂建透露。

相關焦點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研發團隊。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在世界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中,小麥也可以大面積實現雜種優勢利用了!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製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李振聲對小麥進化史了如指掌,與小麥發生自然雜交的兩種野草,原本也是抗病的,但它們的基因融入小麥以後,經過漫長的人工馴化,便失去了抗病的野性。李振聲想,既然小麥在遠古時代曾經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雜交,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在人工條件下第三次與野草發生雜交呢?這個設想得到了前輩科學家的支持。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7月8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題為「Genome Editing Enables Next-Generation Hybrid Seed
  • 雜交制種實現「一步法」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育種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學院秉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懷,堅守"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初心,致力於小麥、玉米、油菜、棉花、雜糧和馬鈴薯等主要糧油作物和旱作農業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尤其是作物品種選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2017-12-04 09: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4541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11月24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尤明山:種子最大的價值就是它的品種特性,在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技術環節中,品種更新換代處於核心地位。一般來說,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超過30%,其中玉米雜交品種的貢獻率在40%以上。在分類上,農業生產中常用的品種主要有常規種和雜交種兩類。在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中,玉米品種基本是雜交種,小麥基本是常規種,水稻則是雜交種、常規種大體各佔一半。
  • 遠緣雜交:一場物種間的「跨界」
    遠緣雜交技術為農民致富增收創造了多少奇蹟?本期《前沿》帶您一探其中的奧秘。  遠緣雜交,選育最優秀後代  遠緣雜交,其實就是個取長補短的過程。不同種、不同屬,甚至親緣關係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突破種屬界限,擴大遺傳變異,從而實現創造新物種、改良舊物種、利用雜種優勢的育種意義。  記者曾在南方的菜市場上看到過一種球形西葫蘆,當時在想是不是基因突變?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二、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以基因型不同的果樹種或品種進行交配或結合長成雜種,通過培育選擇,獲得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是選育新品種的主要途徑,是近代育種工作最重要的方法。由於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後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並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有超親類型的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後代群體通過培育、鑑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了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係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
  • 野草到小麥的華麗轉身--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荒野到田間、從只結單粒種子、穗軸易折斷、種子與穎殼不易分離到田間廣泛種植的裸粒六倍體普通小麥,小麥走過了幾百萬年的歷史,經過漫長的自然雜交和自然選擇到人為雜交和定向選擇,見證了人類最初對小麥從野生種到栽培種的馴化,以及現代小麥遺傳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  大家族  小麥,禾本科,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
  • 食用菌雜交育種的方法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優勢分別是什麼?
    雜交育種通常是選擇適當的親本,並獲得相應的單核體材料,然後通過適當的雜交方式獲得眾多的雜交子。雜交子經過鑑定後,通過菌絲培養和栽培出菇試驗進行初篩,淘汰大量表現一般或性狀表現較親本差的雜交子,保留極少數較優良雜交子,再進行復篩試驗。
  • 新策略提高糯玉米雜交育種效率
    他們利用目標性狀定向突變策略(DTM)較快地獲得了糯性親本及糯性雜交種。論文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程備久介紹,傳統回交育種需要的年限較長,而且在糯性基因Wx的轉育中往往會帶入供體親本的染色體片段,即育種上通常所說的連鎖累贅,從而嚴重製約了育種效率。
  • 生物育種概念股豐樂種業三連漲停 提示種業佔比較小風險
    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種業翻身仗」,近幾日生物育種板塊集體爆發。豐樂種業(000713)更是以三連漲停成為版塊中表現最搶眼的品種,截至12月23日收盤價為15.32元/股,市值達67億元,創近一年半來新高。
  • 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著名小麥育種家茹振鋼教授參與了該品種的審定,說它抗蟲、早熟、籽粒大、品質穩、定性好,「是優質強筋麥中最優秀的品種」。培育者之一、作科所研究員張勇介紹,「中麥578」先是引用澳大利亞的著名優質品種Substate與黃淮南片主栽品種豫麥49雜交,育成優質抗病新品系中麥255;再用中麥255與濟麥22雜交,利用改良系譜法選育而成,於2019年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強筋、多抗廣適等特點。今年在全國的種植面積有100萬畝。
  • 生物變異在生產中的應用,簡述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的方法和原理
    藉助如何培育優良品種這一實際問題為話題, 將育種的基本原理、方法、優點和缺點融入在討論之中。二、教學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生物遺傳變異的基礎知識、了解遺傳變異基本規律的基礎_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遺傳學的知識是怎樣用於指導生產實踐、提高和改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
  • 上海科學家破譯水稻雜交育種「黃金組合」密碼
    上海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藉助遺傳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方法,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書」中找到了一系列雜交育種的「黃金組合」,並破譯了其分子「密碼」。這些新發現好比為水稻雜交育種設計配備了「導航儀」,有助於推動雜交稻和常規稻的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更高效地選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種質資源,從而滿足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我們期待能儘快與育種學家合作,顯著提高育種效率。比如,原來雜交出一個優良品種需要8-10年,以後可能只需要五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