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制種實現「一步法」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育種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7月9日零時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鑑於該項成果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該項研究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幾乎全部用雜交品種,而創製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現階段,作物雜交種創製技術已發展到了第三代。然而,依賴傳統育種方法步驟多,進程慢,通常需6-8年。

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結構域進行了定點定向刪除,從而創製了核不育系,並巧妙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確性使之與保持系技術兼容,從而創製出操控型核不育保持系。該保持系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恢復不育系孢子體雄花育性;二是攜帶的保持系技術元件僅能通過雌配子向後代遺傳;三是籽粒上帶有紅色螢光標記。保持系植株自交結實籽粒會產生1:1的保持系和不育系後代,保持系和不育系種子因發光特徵不同可被肉眼或機器識別,從而實現保持系與不育系種子無損分揀。分揀的不育系用於雜交種制種生產的母本,保持系種子用於下一個生產年份的保持系與不育系生產。用這種技術育成新品種後,在進行制種時不再需要人工或機械去雄,可以實現「一步法」制種,降低了生產成本。

該研究相關技術已於2019年獲得發明專利授權。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該研究通訊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謝傳曉研究員、李新海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上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在世界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中,小麥也可以大面積實現雜種優勢利用了!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製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研發團隊。中國農科院供圖歷史:從依靠運氣到精準設計人類栽培農作物的歷史有8000到1萬年。「一步法」課題組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人類最初選育作物品種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優選法,即在長勢良好的植株上選擇品相最好的種子留種,然後馴化與選擇,使得它更符合人類的需求。時間是檢驗古人工作的『試金石』,經過8000年的積累,把野生物種馴化與選擇成農作物,支撐了人類文明的生存與繁衍。」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首創的秈型雜交水稻於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獨創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於1995年研究成功。
  • 讓雜交水稻在非洲本地化 經過11年摸索首次在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
    湖南日報5月23日訊(記者 周月桂)經過11年的摸索,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日前首次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水稻規模化制種成功
  • 高粱雜交育種優勢多多,田間制種技術要掌握好,來看看吧
    雜交高粱良種之間,雖然也有類似的矛盾,但通過親本生育期和穗部性狀及親緣上的調配,充分發揮早交種子優勢,可以達到既高產又早熟的目的。雜交高粱的不斷推廣,使原來的春播高粱產區變成了以種植夏播高粱為主的春夏兼播高粱區。為提高複種指數。實現糧食的全面增產,做出了貢獻。
  • 制種基地建設助推種業經濟
    原標題:制種基地建設助推種業經濟   「往年幹活全靠人工,我們夫妻倆累死累活也種不了多少田,一年忙到頭,收入也有限得很。」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曹回鎮:3000畝制種水稻父本和母本相繼完成移栽
    {"title":"曹回鎮:3000畝制種水稻父本和母本相繼完成移栽", "url":"/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18-05-15/84025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
  • 細胞工程可以實現動植物雜交?本以為是個突破,結果卻是個笑話
    知道了這一點,我就有一個疑問了,動植物既然最初的時候就是一家,那麼現在那些四處亂跑的動物們和安安靜靜的天天曬太陽的那些植物們能不能實現雜交呢?我們都知道,想要實現那些親緣關係比較遠的雜交一般都要通過細胞工程來完成。那麼通過細胞工程技術能不能實現動植物雜交呢?怎樣通過細胞工程實現動植物雜交呢?
  • 一步法高端PET瓶特點
    一步法高端PET瓶是指通過ASB一步法成型機,生產的PET瓶,其特點是外觀精美,質量穩定,瓶壁均勻,相對於普通二步法生產的PET瓶,透明度更高。可以生產特殊瓶型,依然保持外觀機器精美。適用於高端藥品或高端保健品包裝。該PET瓶主要應用於醫藥包裝。
  • 家雞和野雞也能雜交?生出來的雞長什麼樣?
    提要:家雞和野雞雜交成功率是多少?雜交出來的雞長什麼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野雞和家雞雖然存在一定的生殖隔離,但是實際生活中有許多嘗試用家雞和野雞進行雜交的例子,許多也都獲得了成功。所以用家雞和野雞進行雜交,也是一項對雞生產非常有意義的一項研究。家雞和野雞雜交成功率是多少。
  • 日本錦鯉源於中國,制種改良於日本,已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日本錦鯉
    衣錦鯉是紅白錦鯉與淺黃錦鯉雜交的後代。所謂衣,是指在原色彩上再套上一層好像外衣的色彩。其品種有:1)藍衣錦鯉。是紅白錦鯉與淺黃錦鯉雜交的後代。在紅色斑紋上略帶色, 而紅斑上的鱗片後緣又有半月形的藍色網狀花紋。是錦鯉中受歡迎的品種之一。2)墨衣錦鯉。在紅白錦鯉的紅斑上再浮現出黑色的斑紋。3)衣三色錦鯉。是藍衣錦鯉與大正三色錦鯉交配所產唾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