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技日報 ,作者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是富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綜合性日報,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主流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重要輿論前沿,是廣大讀者依靠科技創造財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務平臺,是中國科技界面向社會、連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記者 | 喬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於2020年6月6日,原標題為《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報喜不報憂使勁吹」「斤寫成公斤了吧?」6月1日下午,在位於豫北的河南省修武縣王屯鄉東黃村小麥超高產攻關示範點,創下我國冬小麥841.5公斤最高單產記錄的消息,經科技日報及國內相關媒體發布後,受到部分網友質疑。

早前報導

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專門採訪了茹振鋼、許為鋼、雷振生、鄭天存四位小麥育種家;「中麥578」育種者張勇研究員、專家驗收組組長郭天財教授;修武縣農業局局長楊法誼和種植戶王具才等。他們認為,這個單產是屬實的,並解釋了高產攻關試驗與大田種植的區別。

1

驗收過程符合國家規程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是此次驗收的專家組長。他說,驗收完全符合《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是嚴格按這一辦法進行的。

6月1日下午,驗收專家組在「中麥578」30畝高產創建示範方內進行測產。現場用聯合收割機隨機收穫1個樣點,實收面積1.135畝,共計收穫籽粒鮮重1002.5公斤;用穀物水分測定儀測定籽粒樣品6個,籽粒平均含水率為16.7%。除去雜質後,按國家糧食入庫安全含水量13%計算,折合平均畝產841.5公斤。採集各種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後,現場出具了實打驗收報告。

當天參與驗收的6名專家,分別來自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省農技推廣中心、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

「那天,作為河南人,郭老師到場還晚了一小會兒。到場早的專家,包括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看著還長的田裡的麥子,就笑稱今年看來高產要歸河南了。」據悉,去年全國小麥高產紀錄835.2公斤出自山東桓臺縣,品種為山東農業大學李斯深團隊育成的「山農29」。

2

中麥是個什麼品種

「中麥578」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何中虎、閻俊、張勇、徐春英、閻俊良等專家,歷時20年選育而成的強筋優質小麥。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著名小麥育種家茹振鋼教授參與了該品種的審定,說它抗蟲、早熟、籽粒大、品質穩、定性好,「是優質強筋麥中最優秀的品種」。

培育者之一、作科所研究員張勇介紹,「中麥578」先是引用澳大利亞的著名優質品種Substate與黃淮南片主栽品種豫麥49雜交,育成優質抗病新品系中麥255;再用中麥255與濟麥22雜交,利用改良系譜法選育而成,於2019年通過國家審定。

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強筋、多抗廣適等特點。今年在全國的種植面積有100萬畝。

根據多年多點試驗和大面積展示示範,區域試驗中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左右,大面積示範與周麥18和濟麥22產量持平;比對照平均早熟2天;抗倒伏,籽粒常年千粒重50克以上,外觀商品性好;兼抗條鏽、葉鏽和白粉病,赤黴病中等偏輕,較耐穗發芽,灌漿速率快,耐高溫,抗冬季凍害和春季低溫;平均蛋白質含量14.7%,吸水率60%,穩定時間18分鐘,延展性163毫米;麵包體積1000毫升、評分90分。曾因培育小麥新品種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許為鋼也稱讚:「其麵包品質達到進口優質加麥水平」。

據悉,去年該品種在河南焦作地區沁陽市百畝方平均畝產730.1公斤,高產攻關田畝產785.2公斤;新鄉市新鄉縣千畝方平均畝產625.8公斤;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和濟南市章丘區高產攻關平均畝產分別為745.6和718.5公斤;河北省邢臺市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860畝平均畝產600.1公斤,與當地高產品種持平,較優質主栽品種平均增產9%。

著名小麥育種家鄭天存研究員也說,「中麥578」聚合了澳大利亞品種優質和國內主栽品種豫麥49、濟麥22的抗病、抗逆、高產、廣適特性。

3

種植戶和農業主管部門的說法

今年的小麥高產紀錄誕生在修武縣聚龍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具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他的合作社種了1800畝「中麥578」,產量確實喜人,保守估計比去年增收40萬元以上。

今年是「中麥578」在修武的第一次收穫。修武縣政協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法誼介紹,「小麥拔節後發生了兩次倒春寒,長勢受到一些影響,尤其是疫情給春管帶來了空前困難,但由於我們推廣了重施各類農家肥、巧用土壤調理菌等技術,這塊地的小麥群體大、個體壯,長勢喜人。」

楊法誼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具體採取了以下六項技術措施:一是重施農家肥、有機肥,再加上秸稈還田,每畝地約四五方;二是深耕細耙,豫北農業一直有這樣的傳統,把地種得像「繡花」一樣;三是巧用雲南大學專家的土壤菌肥調理劑,每畝地1公斤。修武已經連續用兩年了,不僅活化了土壤,而且殺死了鐮刀菌、赤黴菌等有害細菌;四是採用河南科技學院茹振鋼教授的寬窄行播種技術,畝增穗數20%左右;五是採用了農業農村部推廣的化肥後移技術。在施20斤底肥的基礎上,返青期再施一遍磷酸二氫鉀;六是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在灌漿期接連噴灑三次,每次150克。

由於採取了以上技術措施,產量比一般的大田種植,能高出150公斤左右。楊法誼欣喜地說,這個841.5公斤的產量,其實還不是最高的。昨天,縣裡一個農戶的小麥畝產達到850公斤。但他事先沒有通知我們去驗收,他自己收完了才告訴我們,沒法計算到統計範圍內。

4

高產攻關試驗不同於大田種植

針對網友們的質疑,許多育種家提醒一定要理清一個認識,那就是高產攻關試驗不同於大田種植。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明確指出:「高產攻關試驗是把所有各方面的技術、條件綜合到一起能夠實現的產量,通過要件的組裝,能夠達到的最佳水平。它一定是引領老百姓朝著投入少、效益高、質量好方向提升的,是最領先的科技、品種最佳效果,是引領國家糧食生產的一個方向。從這裡能看出糧食生產的方向和潛力。」茹振鋼說,其產量比老百姓種得最好的大田還要高出20%左右。

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雷振生研究員說,小麥高產攻關選用的品種高產潛力較大,抗逆性較優,純度高;在技術措施上較科學且能落實到位。如整地質量高,播期、播量較適宜,施肥NPK配比科學且施用時期合理,病蟲草害防治及時等。簡單來說,就是選好種,用好法,良種良法相配套。

原標題:《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841.5公斤!河南小麥單產創歷史新高
    ◎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專家組在30畝高產創建示範方內,用聯合收割機隨機收穫1個樣點,實收面積1.135畝,共計收穫籽粒鮮重1002.5公斤。依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折合平均畝產841.5公斤。」
  • 855.2公斤!小麥單產紀錄又被打破
    6月5日,在河南省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豐德存麥20號」千畝豐產方,我國冬小麥又創下平均畝產855.2公斤紀錄。此前的6月1日,河南剛在修武縣創下841.5公斤的小麥單產紀錄。時隔4天,即被打破。
  •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但考慮到當時的河北南部地區也屬於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加之河北正好處於小麥自西向東的傳播路線上,同一時期的河北地區,也應開始了小麥種植。 產量飛躍 畝產幾十斤到畝產千斤 「如今,在河北大平原的大部分區域,小麥畝產千斤已經司空見慣,部分地塊畝產最高紀錄甚至超過700公斤。
  • 農民日報報導山東農大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育種新進展
    「功能性小麥品種就是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活性成分,可調節人體有益代謝或滿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同時可以作為日常食物原料的無毒副作用的小麥品種類型。」田紀春表示。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後開展了小麥黃酮、功能性澱粉和功能性脂類等方面的分析和基因定位,在社會需求該品種類型時,率先育成和審定了多個功能性品種,其中就包括了2020年6月創出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的糯質小麥新品種「山農糯麥1號」。
  • 801.79公斤! 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12月11日,記者從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 1663.25公斤!中國玉米畝產創新紀錄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總場的玉米密植高產示範田,經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實收測產,結果顯示,最高畝產達到1663.25公斤,打破現有1517.11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實現146.14公斤的大幅提高。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黃淮海地區冬小麥播種在即,啥時候播種還得看「它」
    黃淮海地區小麥秋種馬上就要開始了,但是小麥播種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要看溫度。據小編了解,一般冬前0℃以上積溫570~650℃,即平均氣溫16~18℃,是最適宜播種的。
  • 801.79公斤!浙江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驗收組根據《浙江省水稻測產驗收辦法》,經現場查看後,隨機抽取三塊1畝以上田塊,採用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並經實驗室溼谷抽樣,去雜、烘乾後稱重、測定水分,折成標準水分(14.5%)的淨谷平均畝產,測得連作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801.79公斤,打破800.91公斤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
  • 鉤沉|全國重要優勢產區之一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但考慮到當時的河北南部地區也屬於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加之河北正好處於小麥自西向東的傳播路線上,同一時期的河北地區,也應開始了小麥種植。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產量飛躍畝產幾十斤到畝產千斤「如今,在河北大平原的大部分區域,小麥畝產千斤已經司空見慣,部分地塊畝產最高紀錄甚至超過700公斤。
  • 我國成功培育出極耐鹽鹼的小麥新品種"新冬34號"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3日電(記者 熊聰茹)我國小麥「家族」中最近增添了新成員,這個取名為「新冬34號」的小麥品種極耐鹽鹼,畝產超過了400公斤。    在新近的生產試驗中,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多年選育的「新冬34號」表現出較強的抗鹽鹼特性和明顯的豐產優勢,平均畝產達到403.32公斤,在參試品種中居第一位,比我國乾旱區首個耐鹽冬小麥品種「新冬26號」增產6.89%。
  • 還種了太空育種小麥
    飽滿的麥粒填滿車兜過去一周內太和淙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迎來豐收季節1200餘畝良種小麥全部實現顆粒歸倉6個小麥品種均產超1300斤/畝今年首次試種的太空育種小麥「阜航麥一號」實現畝產680多公斤良種是高產的基礎,良方是增收的保障
  • 中國第八大沙漠種上了水稻:售價30元/公斤 畝產萬元
    袁隆平院士正在開發鹽鹼地種植海水稻的試驗,現在沙漠裡也能種植水稻了,畝產可達450公斤,按照每公斤30元計算,畝產價值1萬元以上。收益方面,旱稻每畝可產450公斤優質大米,按照售價30元/公斤計算,畝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 1347.3公斤!東北玉米畝產歷史最高紀錄在遼寧誕生
    「咱這可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豐項目的玉米超高產創建田,目標產量是1250公斤/畝。 現場,5名測產專家忙活開來,先將高產攻關區域劃分為10塊田,隨機選了5塊作為取樣點,每塊取66.7 平方米進行測產。
  • 小麥麵粉竟然能吹氣球?這是什麼原理!
    氣球和麵粉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你見過能吹起氣球的小麥麵粉嗎?01能吹氣球的小麥麵粉近日,新疆奇臺縣的小麥進入收割期,黃燦燦的麥地十分養眼。在田地裡,工人將粒大飽滿、整齊均勻的小麥磨成麵粉之後,和成麵團,在麵團上留個小口子,對著吹氣,小小的麵團竟然能鼓成氣球,而且怎麼拍打都不破!這麵團怎麼能吹起來還不破?是什麼科學原理?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那一年,他從這幾株異常的小麥植株上,僅僅收穫了5粒種子。然而,就是這屈指可數的5粒種子,卻要拉開改變世界的帷幕! 在對這些種子的繁殖、試驗中,他發現長在溫室中間的小麥植株不育率低,邊緣的不育率高。他意識到,控制育性的基因對溫度敏感,溫度低則不育率高。
  • 為什麼有人願意種高粱小米,又不好吃,產量又低,不如水稻小麥?真相...
    小米則可以製作陳醋,山西老陳醋就是小米製作而來的,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糧食不可以製作陳醋,只是說小米製作出來的醋品質比較好,而且具有特色。小米(穀子)一般畝產800斤左右,這個產量說起來還真的不高,不過架不住穀子價位還算不錯,效益方面也就沒有那麼差了,其實穀子的產量雖說不如小麥,但是價位方面可就高出了許多,目前穀子大致在2.5元每斤,畝產效益也就可以達到1200元左右,也真的不能算差。
  • 今年小麥種得晚,真的能增產!什麼時間播種?記住這個日期,非常有用!
    今年的天氣不太給力,多地遭遇了罕見的旱情,秋季作物長勢好壞不一,相信產量也差別很大,三農大喇叭在農村也了解到,有的玉米澆了水,旱情影響不大,產量仍然很高,畝產在千斤以上,而有些玉米因為受乾旱影響,又沒有及時澆水,畝產量頂多三四百斤,由此可見,莊稼在種,更在於管。種而不管,產量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