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0年農作物審定品種通告,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山農藍麥1號」和「山農101」獲審定,進入推廣種植和加工應用階段。
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品種是全世界小麥育種的新趨勢。2017年,我國發布《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首次正式提出了「高產穩產品種、綠色優質品種和特殊類型品種」三類品種的要求和標準。「功能性小麥品種就是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活性成分,可調節人體有益代謝或滿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同時可以作為日常食物原料的無毒副作用的小麥品種類型。」田紀春表示。
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後開展了小麥黃酮、功能性澱粉和功能性脂類等方面的分析和基因定位,在社會需求該品種類型時,率先育成和審定了多個功能性品種,其中就包括了2020年6月創出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的糯質小麥新品種「山農糯麥1號」。
此次通過審定的品種中,「山農101」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國內審定的第一個高黃酮小麥新品種,經山東省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測定,每公斤麥黃酮含量為1.013毫克,是普通小麥平均含量的3.5-5倍。該品種株型半緊湊,較抗倒伏,籽粒硬質,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19年特殊用途區域試驗中,2年平均畝產508.52公斤,比2個對照品種分別增產5.27%和4.13%;在2018-2019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37.16公斤,比對照品種分別增產4.28%和4.2%。
「山農藍麥1號」2020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籽粒因糊粉層含有大量藍色花青色素而呈深藍色,富含多種色素和VE、VB等多種維生素。該品種半冬性,株型較緊湊,抗倒伏,白殼、藍粒,籽粒半角質,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20年特殊用途小麥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488.48公斤,2019-2020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02.17公斤,皆比對照品種增產2%左右。
田紀春教授表示,小麥生產在產量提高和加工品質改善之後,提升營養和功能性品質是今後育種研究的重點,功能性食品將是大農業到大健康的基礎和橋梁,通過健康飲食提升免疫力,是未來高端食品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