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報導山東農大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育種新進展

2021-01-11 山東教育新聞網

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0年農作物審定品種通告,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山農藍麥1號」和「山農101」獲審定,進入推廣種植和加工應用階段。

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品種是全世界小麥育種的新趨勢。2017年,我國發布《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首次正式提出了「高產穩產品種、綠色優質品種和特殊類型品種」三類品種的要求和標準。「功能性小麥品種就是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活性成分,可調節人體有益代謝或滿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同時可以作為日常食物原料的無毒副作用的小麥品種類型。」田紀春表示。

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後開展了小麥黃酮、功能性澱粉和功能性脂類等方面的分析和基因定位,在社會需求該品種類型時,率先育成和審定了多個功能性品種,其中就包括了2020年6月創出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的糯質小麥新品種「山農糯麥1號」。

此次通過審定的品種中,「山農101」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國內審定的第一個高黃酮小麥新品種,經山東省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測定,每公斤麥黃酮含量為1.013毫克,是普通小麥平均含量的3.5-5倍。該品種株型半緊湊,較抗倒伏,籽粒硬質,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19年特殊用途區域試驗中,2年平均畝產508.52公斤,比2個對照品種分別增產5.27%和4.13%;在2018-2019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37.16公斤,比對照品種分別增產4.28%和4.2%。

「山農藍麥1號」2020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籽粒因糊粉層含有大量藍色花青色素而呈深藍色,富含多種色素和VE、VB等多種維生素。該品種半冬性,株型較緊湊,抗倒伏,白殼、藍粒,籽粒半角質,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20年特殊用途小麥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488.48公斤,2019-2020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02.17公斤,皆比對照品種增產2%左右。

田紀春教授表示,小麥生產在產量提高和加工品質改善之後,提升營養和功能性品質是今後育種研究的重點,功能性食品將是大農業到大健康的基礎和橋梁,通過健康飲食提升免疫力,是未來高端食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從事小麥研究30多年,茹振鋼曾培育出「百農64」「矮抗58」「百農4199」等常規小麥品種。其中,「矮抗58」以其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成為中國小麥播種面積第一大品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最讓他魂牽夢繞的,還是在雜交小麥育種上為中國贏得話語權!
  • 還種了太空育種小麥
    飽滿的麥粒填滿車兜過去一周內太和淙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迎來豐收季節1200餘畝良種小麥全部實現顆粒歸倉6個小麥品種均產超1300斤/畝今年首次試種的太空育種小麥「阜航麥一號」實現畝產680多公斤良種是高產的基礎,良方是增收的保障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將為育種開闢新途徑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而在田間,播下的小麥、油菜等作物正在休養生息,為新一輪生長做足準備。種子是一切農業生產工作的開端,在現代農業裡,一顆種子要經歷選育、審定、推廣等多個環節,動輒十年為期。甚至可以這樣說,種子,就是中國三農產業的「晶片」。那麼,大國三農「晶片」是否也在遭遇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風險?形勢出人意料的樂觀。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學院的小麥"優質多抗"種質創新和品種創製、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研究、小麥遺傳育種、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小麥基因組學研究等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小麥抗逆遺傳與新品種選育專業達到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地步。
  • 一位育種者的初心和使命
    為展現種業路上的代表風採,激勵和引領更多的有志之士熱愛種業、投身種業、支持種業的發展,為實現民族種業強國夢增添正能量,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農業科技報》全媒體「種鑄基石糧安天下——種業先鋒人物」系列報導從8月底正式啟動。
  • 天津農委公告:變更「農大372」育種者,歸宋同明!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關於變更津審玉米品種「農大372」育種者的公告 經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查,現將2019年第三十二次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玉米品種「農大372」(審定編號:津審玉20190008)的育種者由北京九鼎九盛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優種優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變更為宋同明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閱讀提示 小麥,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小麥也一直作為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的「五穀」之一,佔據著重要地位。河北也是全國重要的小麥優勢產區之一。 其實,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種植歷史的小麥,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外來物種」。
  • 小麥赤黴病防治新突破!攜Fhb7抗性基因的多個新品種開始種植試驗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關於「小麥赤黴病」的論文,內容指出我國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提取並克隆了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性的分子機制。目前,已有多家單位採用攜帶該抗病基因的小麥品種實行種植試驗,效果呈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該研究結果為解決小麥赤黴病防治這一世界難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 鉤沉|全國重要優勢產區之一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不論如何,甲骨文中出現的『來』字明確地證實,小麥至遲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已經傳入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分析。除文獻記載外,近年來不斷推進的考古發掘,為小麥傳入中國時間的確定提供了更精確的參考。「據不完全統計,21世紀以來,正式發表或報導的有關早期小麥遺存的發現已經多達數十例。這些遺址多分布在甘肅、河南、山東、陝西、新疆、青海等地。
  • 山東農民王存秀的昆蟲養殖
    中廣網北京2月18日消息 中國鄉村之聲《致富天地》報導:小蟲子成就創業夢,山東農民王存秀的昆蟲養殖。  今年1月,農業部制定的《飼料原料目錄》開始正式實施。這份目錄將昆蟲加工產品列入。昆蟲養殖,到底前景如何呢?  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沙鎮蝗蟲廟村的青年農民王存秀來說,養黃粉蟲圓了他的創業夢。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所以,李振聲院士被譽為「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李振聲院士今年80歲,比袁隆平院士小1歲。1951年,20歲的李振聲畢業於山東農學院,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研究牧草。1956年支援大西北,來到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適逢小麥條銹病大流行,減產30%。
  • 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
    6月1日下午,在位於豫北的河南省修武縣王屯鄉東黃村小麥超高產攻關示範點,創下我國冬小麥841.5公斤最高單產記錄的消息,經科技日報及國內相關媒體發布後,受到部分網友質疑。早前報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專門採訪了茹振鋼、許為鋼、雷振生、鄭天存四位小麥育種家;「中麥578」育種者張勇研究員、專家驗收組組長郭天財教授;修武縣農業局局長楊法誼和種植戶王具才等。他們認為,這個單產是屬實的,並解釋了高產攻關試驗與大田種植的區別。
  • 山農大團隊率先攻克世界難題:明年田間有望種上抗赤黴病小麥品種
    小麥赤黴病堪稱小麥「癌症」,是全球小麥生產中面臨的重大病害,也是威脅世界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難題。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並克隆抗赤黴病關鍵基因Fhb7,為攻克小麥赤黴病這一世界難題提供有效途徑。5月22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封面的形式發表了這一重大成果。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謝輝告訴記者,太空搭載僅僅是太空育種事業的第一步,回到地面的選育更加複雜而艱苦。 迄今為止,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共進行了5次太空搭載,共搭載22份材料,目前已經通過專家審定一項即「連粳一號」水稻,可為農民增收81億元。「連粳三號」「連粳四號」已經獲得完美的試驗數據,增產效果明顯,即將通過專家審定。而瓜果品種則實行備案制,多數品種廣泛推廣。
  • 延津縣創建全國唯一優質小麥現代農業...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框架和輪廓已初步顯現,隨著建設項目的不斷落地,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新形象將呼之欲出通過發展小麥產業,要實現財政強起來、農民富起來的根據創建目標,實現產業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這是延津縣創建產業園想要達到的效果
  • 小麥全蝕病的危害與防治
    我國最早於1931年在浙江發現小麥全蝕病;20世紀40~50年代,在山東、陝西、河北、浙江和雲南零星發生;70~80年代初在河北、江蘇、湖北、山西、安徽、四川新疆、黑龍江、青海和遼寧零星發生,而在寧夏、陝西、甘肅、山東、內蒙古和西藏大發生,為害嚴重;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在河北、江蘇、湖北、山西、山東、陝西、河南和貴州大發生。
  • 農民日報報導:湖北羅田縣依託當地特色品種優勢發展黑山羊產業蹚出...
    其中,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集黑山羊育種、養殖、屠宰加工、產品研發與營銷為一體,依託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完善與社員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開展了「1235」養殖模式,在全省命名並推廣,實施「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推行「五統一」養殖標準,即「統一供應良種、統一防疫消毒、統一欄圈建設,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回收肉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