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謝輝應邀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種子飛向太空。
1
2
3
4
人物名片
謝輝,1956年4月出生,退休前為大連市科協副主席,教授、研究員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2年-2015年,從事農業科技推廣、育種及管理工作33年。2015年5月退休後,他仍以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為家,繼續全身心撲在特種糧食育種和推廣上。
從1986年-2003年,連續9屆獲大連市勞模稱號;2006年-2007年,獲大連市特等勞模稱號;2009年獲遼寧省勞模稱號;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被評為大連市十佳科技風雲人物;2007年被評為大連十大年度經濟人物。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級星火計劃帶頭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瀋陽農業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 文·圖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柳城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後,大連航天育種專家謝輝就一直關注它的動態:從在海南發射場升空,到第一次變軌,再到進入月球遠距離軌道、近距離軌道,成功著陸月面,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他時刻通過電視和手機觀看相關消息。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中國自己的月球實驗室上繁育太空種子。
充滿希望的搭載
在今年的「十一」黃金周,位於普蘭店區的大連航天育種基地每天都有150多位大連民族大學的學生前來接受科普教育。學生們站在各種太空葫蘆架下拍照,在蛇瓜縫隙中露出一個個小腦袋,還有幾位男生試圖抬起重達400斤的太空南瓜,結果卻無功而返。
在這裡,學生們每天都收穫巨大。他們不僅為太空種子誘變後的神奇變化而震撼,更為大連擁有如此多的太空育種成果而驕傲。特別是站在蓮花池邊,看到埋藏地下的千年古蓮籽在太空旅行12天後,開出更紅更大的花朵,紛紛驚嘆大自然的神奇。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圍繞在謝輝周圍,聽他用地道的農民話描繪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美好願景。
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
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記者在大連市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看到了一份公證書,是由大連海事大學原校長王祖溫提出申請,由北京市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上寫道:2005年10月27日,大連海事大學申請對其利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的種子進行保全證據公證。這袋代號為「SZ6DZ-1」的包裝袋跟隨神舟六號飛船於2005年10月12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115個小時的軌道運行,飛船返回艙於10月17日4時33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著陸回收,公證員對搭載的包裝袋進行清點,並確認包裝袋中為神舟六號搭載物之一。
在搭載材料清單中,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搭載的9種材料在列,其中:越光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連粳1號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連粳2號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北京紅香稻種子1000粒,重量25克;高油大豆種子400粒,重量80克;還有幾十粒黑大豆、白花豆、赤花豆、紅珍珠等,數量最少的白花豆僅僅15粒,21克。可就是這463克種子,開啟了大連農業的太空探索。
雖然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謝輝仍然津津樂道於那次應邀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他們的種子飛向太空。他告訴記者,雖然沒有見到費俊龍和聶海勝,但他還是在航天員出徵儀式的現場拍了一張留念照片,因為對大連航天育種事業來說,這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2008年,又有3種種子共76克搭載神舟七號飛船升空,其中搭載了發掘於普蘭店的古蓮子種子22克,目前大連航天育種基地蓮花池的千年古蓮花就是這次搭載後選育出來的。2011年,神舟八號搭載了大連提供的5種南瓜和葫蘆種子21.9克。2012年,神舟九號搭載3種23.81克種子在太空飛行13天返回,其中的翹頭青蘿蔔今年獲得誘變種子大豐收。
讓中國人的飯碗盛滿中國好糧
在謝輝擔任大連市種子管理站站長期間,他經常往來於大連與海南之間。當時,位於海南的大連育種科研樓緊挨著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的超級稻育種專家樓和基地,謝輝目睹了這位畢生獻身於中國育種事業的可敬老人辛勤工作的場景,這也時時鞭策他的行動。但是他的志向卻與袁隆平院士有所不同,他要讓更多的中國人飯碗盛滿美味的中國好糧。
於是,在海南基地、在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在遼南稻農的田間地頭,謝輝不辭辛苦的身影經常徜徉於此。他時而為獲得成功而欣喜若狂,更多的時候則是為不斷的失敗而垂頭喪氣。
太空種子真正能夠實現理想異變良性變異的只有0.05%到0.5%,更多的則是非良性變異,其重要基因被宇宙高能射線破壞,更易生病、產量降低。種子搭載回來後,必須在低溫儲藏和立即播種。謝輝告訴記者,太空搭載僅僅是太空育種事業的第一步,回到地面的選育更加複雜而艱苦。
迄今為止,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共進行了5次太空搭載,共搭載22份材料,目前已經通過專家審定一項即「連粳一號」水稻,可為農民增收81億元。「連粳三號」「連粳四號」已經獲得完美的試驗數據,增產效果明顯,即將通過專家審定。而瓜果品種則實行備案制,多數品種廣泛推廣。他們繁育的太空功能稻品種種子已經賣到30元一斤。
太空育種費用不菲,沒有財政的支持是寸步難行的。由於在神舟七號、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上實行的是有償搭載,這部分搭載費用和研究費用,大連市的財政、科技、農業等相關部門給予了專門立項扶持,解決了太空育種在財政上的後顧之憂。
在謝輝的辦公室,記者還看到了一份合同,是謝輝和莊河市農民段昌江今年4月28日籤訂的1800畝「連粳4號」航天功能水稻種植合同。合同中提到,優質高產航天營養功能性水稻經過10年選育種植,表現出產量高、品質好、飯味佳的特點。甲方(即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負責提供優質稻種,並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秋後以每公斤收購價4元包收。並註明甲方擁有航天功能稻的智慧財產權,並已申請DNA品種保護,要求乙方不種植其他品種水稻,防止混雜。經實產驗收,訂單水稻「連粳4號」平均畝產450公斤,每畝增收500元,共增收90萬元。眼下,正在收購入庫。
「農產品往往是優質的不高產、高產的不優質,所以必須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好糧。而太空育種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謝輝說。
希望在月球上建設航天育種基地
記者在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看到了謝輝剛剛從地裡起出來的大蘿蔔,個頭比平時看到的蘿蔔大一到兩倍,拿起一塊放到嘴裡,發現口感比普通蘿蔔更清脆。謝輝介紹說,這是2012年搭載的大連地產翹頭青蘿蔔,今年才正式開始擴大種植面積,進行商業化繁育。
目前在我市,遊客們進行農業觀光旅遊時多了幾個新去處,除了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外,還有旅順小南村的航天育種博物館,這裡也是由謝輝提供品種支撐的,同樣也展示出太空育種的成果。
今年基地大豐收的南瓜品種是用「神八」搭載的太空南瓜品種培育的,其中有一個重達400斤,另外兩個各350多斤,被大石橋市的太空植物園以6000元一個的價格購買,目前就展示在那裡。
謝輝告訴記者,大連航天育種事業必須感謝大連海事大學的孫野青教授,是她引領了航天育種走上軌道。孫教授是大連海事大學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所的所長,她是謝輝與中國空間研究院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她所在的研究所還承擔了許多太空種子返回後的實驗室階段試驗,取得了許多指導田間試驗的重要數據和經驗。
正是實現了產學研完美結合,許多試驗才獲得成功。其中水稻品種更是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謝輝經過反覆選育,「連粳一號」以其穩定性好、口感佳、市場潛力巨大獲得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2屆中國楊凌農業博覽會特等獎、農業農村部全國豐收計劃推廣成果獎二等獎。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先後被遼寧省總工會授予「謝輝勞模創新工作室」、遼寧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被教育部授予「科技小院」,被科技部授予第三批國家級「星創天地」。謝輝作為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首席專家,已被省政府授予「遼寧傑出科技工作者」稱號。
據新華社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在這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在月球獲取2公斤左右的樣品並帶回地球。看到報導後,謝輝非常振奮,特別是當他看到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時,謝輝更加興奮,因為這離他的太空育種夢想更近了。
[相關連結]
1966年,美國人發射了第一顆生物衛星,開始搭載植物和植物種子進行試驗。1970年,蘇聯發射升空的「宇宙368號」生物衛星,也開始搭載植物和植物種子進行試驗。和平號空間站甚至繁育出了小麥和油菜。
1987年8月5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搭載了水稻、青椒等種子,我國航天育種研究就此發端。2003年4月,中國航天育種工程項目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全國有7000餘份種子親本材料搭載上天,其中有200多種通過審定,使育種周期縮短了一半。
1.太空南瓜成為遊客的最愛。
2.基地種植的老鼠瓜。
3.今年繁育成功的翹頭青大蘿蔔。
4.千年古蓮花盛開。
來源: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