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0-12-05 騰訊網

▲2005年10月,謝輝應邀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種子飛向太空。

1

2

3

4

人物名片

謝輝,1956年4月出生,退休前為大連市科協副主席,教授、研究員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2年-2015年,從事農業科技推廣、育種及管理工作33年。2015年5月退休後,他仍以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為家,繼續全身心撲在特種糧食育種和推廣上。

從1986年-2003年,連續9屆獲大連市勞模稱號;2006年-2007年,獲大連市特等勞模稱號;2009年獲遼寧省勞模稱號;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被評為大連市十佳科技風雲人物;2007年被評為大連十大年度經濟人物。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級星火計劃帶頭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瀋陽農業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 文·圖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柳城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後,大連航天育種專家謝輝就一直關注它的動態:從在海南發射場升空,到第一次變軌,再到進入月球遠距離軌道、近距離軌道,成功著陸月面,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他時刻通過電視和手機觀看相關消息。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中國自己的月球實驗室上繁育太空種子。

充滿希望的搭載

在今年的「十一」黃金周,位於普蘭店區的大連航天育種基地每天都有150多位大連民族大學的學生前來接受科普教育。學生們站在各種太空葫蘆架下拍照,在蛇瓜縫隙中露出一個個小腦袋,還有幾位男生試圖抬起重達400斤的太空南瓜,結果卻無功而返。

在這裡,學生們每天都收穫巨大。他們不僅為太空種子誘變後的神奇變化而震撼,更為大連擁有如此多的太空育種成果而驕傲。特別是站在蓮花池邊,看到埋藏地下的千年古蓮籽在太空旅行12天後,開出更紅更大的花朵,紛紛驚嘆大自然的神奇。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圍繞在謝輝周圍,聽他用地道的農民話描繪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美好願景。

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

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記者在大連市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看到了一份公證書,是由大連海事大學原校長王祖溫提出申請,由北京市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上寫道:2005年10月27日,大連海事大學申請對其利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的種子進行保全證據公證。這袋代號為「SZ6DZ-1」的包裝袋跟隨神舟六號飛船於2005年10月12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115個小時的軌道運行,飛船返回艙於10月17日4時33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著陸回收,公證員對搭載的包裝袋進行清點,並確認包裝袋中為神舟六號搭載物之一。

在搭載材料清單中,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搭載的9種材料在列,其中:越光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連粳1號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連粳2號水稻稻種3000粒,重量75克;北京紅香稻種子1000粒,重量25克;高油大豆種子400粒,重量80克;還有幾十粒黑大豆、白花豆、赤花豆、紅珍珠等,數量最少的白花豆僅僅15粒,21克。可就是這463克種子,開啟了大連農業的太空探索。

雖然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謝輝仍然津津樂道於那次應邀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他們的種子飛向太空。他告訴記者,雖然沒有見到費俊龍和聶海勝,但他還是在航天員出徵儀式的現場拍了一張留念照片,因為對大連航天育種事業來說,這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2008年,又有3種種子共76克搭載神舟七號飛船升空,其中搭載了發掘於普蘭店的古蓮子種子22克,目前大連航天育種基地蓮花池的千年古蓮花就是這次搭載後選育出來的。2011年,神舟八號搭載了大連提供的5種南瓜和葫蘆種子21.9克。2012年,神舟九號搭載3種23.81克種子在太空飛行13天返回,其中的翹頭青蘿蔔今年獲得誘變種子大豐收。

讓中國人的飯碗盛滿中國好糧

在謝輝擔任大連市種子管理站站長期間,他經常往來於大連與海南之間。當時,位於海南的大連育種科研樓緊挨著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的超級稻育種專家樓和基地,謝輝目睹了這位畢生獻身於中國育種事業的可敬老人辛勤工作的場景,這也時時鞭策他的行動。但是他的志向卻與袁隆平院士有所不同,他要讓更多的中國人飯碗盛滿美味的中國好糧。

於是,在海南基地、在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在遼南稻農的田間地頭,謝輝不辭辛苦的身影經常徜徉於此。他時而為獲得成功而欣喜若狂,更多的時候則是為不斷的失敗而垂頭喪氣。

太空種子真正能夠實現理想異變良性變異的只有0.05%到0.5%,更多的則是非良性變異,其重要基因被宇宙高能射線破壞,更易生病、產量降低。種子搭載回來後,必須在低溫儲藏和立即播種。謝輝告訴記者,太空搭載僅僅是太空育種事業的第一步,回到地面的選育更加複雜而艱苦。

迄今為止,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共進行了5次太空搭載,共搭載22份材料,目前已經通過專家審定一項即「連粳一號」水稻,可為農民增收81億元。「連粳三號」「連粳四號」已經獲得完美的試驗數據,增產效果明顯,即將通過專家審定。而瓜果品種則實行備案制,多數品種廣泛推廣。他們繁育的太空功能稻品種種子已經賣到30元一斤。

太空育種費用不菲,沒有財政的支持是寸步難行的。由於在神舟七號、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上實行的是有償搭載,這部分搭載費用和研究費用,大連市的財政、科技、農業等相關部門給予了專門立項扶持,解決了太空育種在財政上的後顧之憂。

在謝輝的辦公室,記者還看到了一份合同,是謝輝和莊河市農民段昌江今年4月28日籤訂的1800畝「連粳4號」航天功能水稻種植合同。合同中提到,優質高產航天營養功能性水稻經過10年選育種植,表現出產量高、品質好、飯味佳的特點。甲方(即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負責提供優質稻種,並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秋後以每公斤收購價4元包收。並註明甲方擁有航天功能稻的智慧財產權,並已申請DNA品種保護,要求乙方不種植其他品種水稻,防止混雜。經實產驗收,訂單水稻「連粳4號」平均畝產450公斤,每畝增收500元,共增收90萬元。眼下,正在收購入庫。

「農產品往往是優質的不高產、高產的不優質,所以必須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好糧。而太空育種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謝輝說。

希望在月球上建設航天育種基地

記者在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看到了謝輝剛剛從地裡起出來的大蘿蔔,個頭比平時看到的蘿蔔大一到兩倍,拿起一塊放到嘴裡,發現口感比普通蘿蔔更清脆。謝輝介紹說,這是2012年搭載的大連地產翹頭青蘿蔔,今年才正式開始擴大種植面積,進行商業化繁育。

目前在我市,遊客們進行農業觀光旅遊時多了幾個新去處,除了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外,還有旅順小南村的航天育種博物館,這裡也是由謝輝提供品種支撐的,同樣也展示出太空育種的成果。

今年基地大豐收的南瓜品種是用「神八」搭載的太空南瓜品種培育的,其中有一個重達400斤,另外兩個各350多斤,被大石橋市的太空植物園以6000元一個的價格購買,目前就展示在那裡。

謝輝告訴記者,大連航天育種事業必須感謝大連海事大學的孫野青教授,是她引領了航天育種走上軌道。孫教授是大連海事大學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所的所長,她是謝輝與中國空間研究院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她所在的研究所還承擔了許多太空種子返回後的實驗室階段試驗,取得了許多指導田間試驗的重要數據和經驗。

正是實現了產學研完美結合,許多試驗才獲得成功。其中水稻品種更是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謝輝經過反覆選育,「連粳一號」以其穩定性好、口感佳、市場潛力巨大獲得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2屆中國楊凌農業博覽會特等獎、農業農村部全國豐收計劃推廣成果獎二等獎。大連航天育種基地先後被遼寧省總工會授予「謝輝勞模創新工作室」、遼寧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被教育部授予「科技小院」,被科技部授予第三批國家級「星創天地」。謝輝作為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首席專家,已被省政府授予「遼寧傑出科技工作者」稱號。

據新華社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在這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在月球獲取2公斤左右的樣品並帶回地球。看到報導後,謝輝非常振奮,特別是當他看到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時,謝輝更加興奮,因為這離他的太空育種夢想更近了。

[相關連結]

1966年,美國人發射了第一顆生物衛星,開始搭載植物和植物種子進行試驗。1970年,蘇聯發射升空的「宇宙368號」生物衛星,也開始搭載植物和植物種子進行試驗。和平號空間站甚至繁育出了小麥和油菜。

1987年8月5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搭載了水稻、青椒等種子,我國航天育種研究就此發端。2003年4月,中國航天育種工程項目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全國有7000餘份種子親本材料搭載上天,其中有200多種通過審定,使育種周期縮短了一半。

1.太空南瓜成為遊客的最愛。

2.基地種植的老鼠瓜。

3.今年繁育成功的翹頭青大蘿蔔。

4.千年古蓮花盛開。

來源:大連日報

相關焦點

  • 花生專家李玉榮: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農民家
    她就是河北省油料作物專家顧問組組長,全國芝麻、花生新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忠實踐行者,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育種專家李玉榮。38年來,她滿懷服務「三農」情結,在燕趙大地上,實踐著對花生油料作物品種改良、品質提升的夢想,譜寫出一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矢志興農的諸多感人篇章。
  • 「月季試管花」等航天育種新成果亮相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
    在「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上,這樣的月季試管花吸引了不少目光。該展覽於18日在福州開放,是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系列科普活動之一。月季試管花在密閉的無菌容器內,無需澆水,只需適當的光照,即可生長、開花。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把論文寫在多彩貴州大地上!貴州研究生教育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貴州省積極布局產教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研究生智庫作用,引導全省研究生主動作為,把科研項目做在廠礦車間、田間地頭,把學術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譜寫了貴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紀達(左一)指導養殖戶進行生產「博士村長」 助力脫貧攻堅  「我養的魚無論投多少飼料都不長個。」
  • 科技部部長:要寫有價值高水平論文 不唯論文並非不要論文
    科技部部長:要寫有價值高水平論文 不唯論文並非不要論文 2020-03-17 18:07: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 素材積累|「農民院士」朱有勇:把文章寫到大地上
    ↓ ↓ ↓ ↓ ↓把文章寫到大地上素材回放「我主張團隊的年輕人要寫文章,把理論基礎搞紮實;當了教授後,就要把文章寫到大地上,幹項目,搞技術,做應用。」朱有勇將自己的技術無償授予當地農戶和企業,唯一的條件是——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收益的15%要用於扶貧。而這15%,正是朱有勇技術入股的收益。
  • 在宇宙中育種培育出的大米種子,產量品質如何?遺傳性狀穩定麼?
    初夏時節,走進滬上產量區松江區的田間地頭會發現,少了傳統農耕時期的「面向黃土背朝天」,頂著日曬雨淋辛苦勞作的農民和大水牛,而多了五花八門的鐵牛、無人機,和駕馭他們的機手和「飛手」。而近期,合作社通過與相關部門合作,正嘗試松江大米的航天育種,進一步掀起農業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革命」。經歷3天的航天旅行後,土是寶先前交付給北京的航天育種部門的25克、1000粒的松江大米種子,又回到了合作社。
  • 論文摘要如何寫?
    現在可能大家都在忙著寫論文,小畢給大家一些寫摘要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一)摘要的構成因為摘要是論文的提要大綱,是對全文的概括。好的摘要一定是提綱挈領的。它是有內容格式要求的,一般分為三部分:背景、方法和結果、結論(即創新點)。(1)背景:是指你實驗的研究背景,不足之處,以及你的實驗的意義目的。
  • 劉昊然在家寫論文 說完用手扶額笑容無奈
    劉昊然在家寫論文 說完用手扶額笑容無奈時間:2020-02-22 17: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劉昊然在家寫論文 說完用手扶額笑容無奈 在21日晚播出的《嘿!你在幹嘛呢?》節目中,杜海濤連線劉昊然,分享宅家日常。
  • 浙農林大6名本科生畢業論文不用寫,以高層次論文替代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陳勝偉 霍婷婷)再過幾個月就要畢業了,很多應屆畢業生在都忙著完成畢業課題、做畢業實驗、寫畢業論文,但是浙江農林大學畢業生朱雲龍卻不用做這些,因為前不久他得到了一個好消息:他不需要專門寫畢業論文,就可以申請畢業。
  • 歡迎江蘇衛視《老當家》欄目組蒞臨航天基地開展「太空探索之旅」
    3月17日,航天育種示範基地迎來了江蘇衛視《老當家》欄目組與羅湖碧波老年人協會的蒞臨參觀遊玩,示範場的管理人員接受了採訪並給予了熱情的接待。9點多時,《老當家》欄目組到達航天育種示範基地進行參觀。也是全國首個縣級航天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更是一個融觀賞性、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勝地。大家先後參觀了農趣園,經過「一簾幽夢」長廊來到了農科奇觀。這裡主要展示自然界1994個品種的奇花異草,是惠州最大的玻璃溫室。
  • 論文選題意義怎麼寫
    第一,論文選題意義怎麼寫,重點在於表示明白論文選題的對理論研究有哪些貢獻,或者對實踐具有哪些幫助和指導。論文查重系統 第三,進入實戰的部分,簡單講述一下該課題的起源和發展情況,接著闡明選題需要重點去解決哪些問題,也就是討論的範圍。 第四,最後對你的選題進行價值性評估,說明這篇論文對理論產生哪些實質的推動作用,有什麼指導的意義。
  • 什麼是論文?應該怎麼寫
    什麼是論文?應該是什麼?「論文」一詞具有兩種含義,這兩種含義都適用於您的寫作。首先,這個詞指的是碩士論文或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此外,「論文」一詞表示您的論文必須是有說服力的論證的事實。首先,您要聲明一個定義研究重點的語句(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問題),並用信號告知您的結果。然後,通過證據和推理,您可以說服您的委員會研究的有效性。
  • 疫情之下,論文狗準備在家寫論文?如何拯救你的拖延症?
    雖然開學要延遲,但作為大四畢業生來說,畢業論文的上交可不能延遲。小P君作為過來人知道,寫論文可不是一件隨隨便便幾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不是有句話說嘛:萬事開頭難。如何敲定論文題目、查找到合適的文獻資料在論文初期十分重要,那如何才能高效查找呢?不如使用Python這一好幫手吧!說到這裡不少學生會露出驚訝的神情:什麼?Python不是程式設計師才學的程式語言嘛?
  • 中國果蠅和德國小蠊成為中國商業航天首批乘客
    「方舟一號」的研製方北京航科方舟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以弘揚三大航天精神、服務社會為己任,積極挖掘航天高技術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業結合,聯合國家育種工程聯盟、中國航天育種研究中心、國際宇航聯合會、軍民融合產業聯盟、航天科技
  • 新策略提高糯玉米雜交育種效率
    論文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程備久介紹,傳統回交育種需要的年限較長,而且在糯性基因Wx的轉育中往往會帶入供體親本的染色體片段,即育種上通常所說的連鎖累贅,從而嚴重製約了育種效率。隨後又通過雜交獲得了具有糯性性狀的35玉米雜交種,增加了Wx基因的類型並提高了育種效率。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昌林介紹,改良糯性親本與其雜交種的胚乳支鏈澱粉的平均含量高達94.9%。父本系和母本系遺傳背景恢復率最高分別達98.19%和86.78%,而且都不含CRISPR/Cas9系統。
  • 包振民院士來校作水產育種技術報告
    ,會議邀請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院士作「水產育種技術的進展與展望」學術報告。報告圍繞「綠色發展種業先行」、「育種技術發展趨勢」以及「新技術帶來新模式」三點展開探討。包振民院士用幽默詼諧的語言闡述了現代水產育種技術的發展,為海洋學院水產育種技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隨後,報告從水產種質資源、主要產品目標、育種技術體系等方面出發,強調指出,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現代化的水產種業工程體系需要數據驅動。
  • 《樹的秘密語言》:樹木是大地寫上天空的詩,生命的奇蹟樹知道
    這本書寫的不僅是樹,更多寫的是人與樹之間的連結。正如書本封面上描述的一樣:生命的奇蹟樹知道,這是一本可以帶到戶外直接與樹木溝通的樹語教本。萬物有靈,何況是樹。通過閱讀樹木的生命,得以看懂自己的生命。一、樹木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樹木是大地寫上天空的詩。----紀伯倫如果,大地是一塊巨大的畫布,那麼,樹木一定是大地寫上天空的詩。那些活了很久的樹,他們無不是紮根在大地上。
  • 一位育種者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科技興農,種業先行。發展現代種業,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 寫好社科類本科畢業論文,看這一篇就夠了!
    作為一個高校老師,我比學生們還怕畢業論文。畢竟學生四年寫一篇畢業論文時,我現在得一年一度,給十幾個人反覆強調畢業論文怎麼寫,感覺好難教……我現在恨不得天天給這些學生說:什麼是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到底應該怎樣寫?如何看待寫畢業論文的價值?乾脆寫一篇文章,以後甩過去就行。我總是說一篇好畢業論文背後,其實是大量可以用到職場裡的硬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