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79公斤! 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2021-01-08 浙江在線

2020-12-11 18:0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許雅文 通訊員 楊盼盼

12月11日,記者從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日前,該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對寧波市奉化麥浪農場竺海龍申報的110畝連作晚稻進行測產驗收。驗收組根據《浙江省水稻測產驗收辦法》,經現場查看後,隨機抽取三塊1畝以上田塊,採用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並經實驗室溼谷抽樣,去雜、烘乾後稱重、測定水分,折成標準水分(14.5%)的淨谷平均畝產,測得連作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801.79公斤,打破800.91公斤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

據了解,竺海龍申報的連作晚稻百畝示範方品種為「甬優1540」,該品種適應性廣、豐產性好,並採用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側深施肥、好氣灌溉及綠色防控等高產栽培配套技術。「我種植『甬優1540』這個品種將近6年,今年氣候好,又有農技專家的精心指導,終於創了高產。」麥浪農場主竺海龍告訴記者。



1607681269000

相關焦點

  • 801.79公斤!浙江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日前,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對寧波市奉化麥浪農場竺海龍申報的110畝連作晚稻進行測產驗收。驗收組根據《浙江省水稻測產驗收辦法》,經現場查看後,隨機抽取三塊1畝以上田塊,採用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並經實驗室溼谷抽樣,去雜、烘乾後稱重、測定水分,折成標準水分(14.5%)的淨谷平均畝產,測得連作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801.79公斤,打破800.91公斤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
  • 寧波連作晚稻百畝方產量創紀錄
    浙江在線12月12日訊(通訊員 方彥東 記者 翁雲騫)12月11日,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專家組公布位於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麥浪農場的連作晚稻測產結果,該片水稻以畝產801.79千克,刷新了「連作晚稻百畝方最高產」的浙江省紀錄。此前紀錄為800.91千克/畝。
  • 全市連作晚稻將進入破口期,病蟲防治看這裡~
    目前全市連作晚稻都將進入破口期,也是連晚細菌性病害、螟蟲、稻飛蝨、稻曲病、穗頸瘟等病蟲害發生危害的高發期。   如何做好今年連作晚稻及遲熟單季晚稻的病蟲害防治?   由於各縣市水稻生育期和病蟲害發生時間有早遲,各地農戶可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情報》適當調整防治時間。
  • 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
    記者 | 喬地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於2020年6月6日,原標題為《小麥畝產841.5公斤,不是吹的!》,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報喜不報憂使勁吹」「斤寫成公斤了吧?」
  • 中國農大教授成功破解「大蒜之鄉」連作障礙
    「這是由於金鄉的土地長期重茬連續種植大蒜,帶來的連作障礙問題。」金鄉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子乾介紹說,如今,連作障礙已成為困擾金鄉蒜農最為頭痛的問題。  據介紹,有87萬畝耕地的金鄉縣,常年種植大蒜面積60萬畝。
  • 草莓多年連作畢竟不好 種植戶嘗試多種輪作模式
    原標題:草莓多年連作畢竟不好 種植戶嘗試多種輪作模式   北侖新聞網訊(記者 虞浩英 實習生 虞承啟)最近,農業園區傑順草莓園裡的水果玉米成熟了,園主項恩明除了自己採收一部分送給親朋好友外,其他的就賣給前來採摘藍莓的顧客。「第一年嘗試在草莓地裡種玉米和水稻,主要是為了養地。」
  • 1663.25公斤!中國玉米畝產創新紀錄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總場的玉米密植高產示範田,經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實收測產,結果顯示,最高畝產達到1663.25公斤,打破現有1517.11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實現146.14公斤的大幅提高。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三七仿生種植技術克服連作障礙展
    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表示,半個多世紀來,一大批科學家不停地探索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法。在農業生產中解決連作障礙最有效的「作物輪作」方法和農藥防治對三七克服連作障礙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失敗經驗告訴我們,大肥、大水的中藥材高產栽培方式是導致連作障礙的根本原因。
  • 中國第八大沙漠種上了水稻:售價30元/公斤 畝產萬元
    袁隆平院士正在開發鹽鹼地種植海水稻的試驗,現在沙漠裡也能種植水稻了,畝產可達450公斤,按照每公斤30元計算,畝產價值1萬元以上。收益方面,旱稻每畝可產450公斤優質大米,按照售價30元/公斤計算,畝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 三七仿生種植技術克服連作障礙 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三七克服連作障礙的仿生技術進行了6年的連作小試和5年的中試,結果表明連作沒有出現連作障礙現象。從去年開始,雲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在昆明、石林、文山進行仿生技術的示範工作。從目前放大示範結果來看,人工仿生技術能夠較好的解決了三七種植中連作障礙難題。
  • 連作模式下的玉米生產管理要點
    連作地區玉米殘茬較多,病害增加,需要加強殺菌劑的合理使用,防控葉斑病的發生和蔓延;年份間差異:相比豆-玉輪作,正常年份玉米連作減產較低,大幅度減產主要發生在氣候異常的年份。原因可能是連作不利於玉米根系生長,抗逆境能力下降。
  • 1347.3公斤!東北玉米畝產歷史最高紀錄在遼寧誕生
    「咱這可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豐項目的玉米超高產創建田,目標產量是1250公斤/畝。人工收鮮穗、稱重、選出20個標準穗計算出籽率,再去除標準含水率,結果出爐:平均產量1347.30公斤/畝!
  • 防城港市前期天氣有利 晚稻長勢良好
    中國天氣網廣西站訊 今天(13日),通訊員走訪了東興市交東村、防城區大錄鎮等地,在田邊,滿眼望去,連片的晚稻鬱鬱蔥蔥,長勢喜人。晚稻長勢喜人,鬱鬱蔥蔥據了解,今年八月份以來,防城港市降雨量偏多,氣溫正常到略偏高,光照正常,氣象條件對晚稻的生長發育比較有利。
  • 土壤專家攻克連作障礙 三亞豇豆試驗田喜獲豐收
    去年8月開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土壤改良研究團隊,在這裡實施土壤精準改良,攻克連作障礙,讓繼續種植豇豆成為可能。三亞鳳嶺村改良後的地塊上,豇豆長勢喜人。 記者 康景林 攝豇豆是崖州區鳳嶺村主要的冬季瓜菜種植品種,但由於連年種植,導致土壤偏酸偏瘦,豇豆死苗嚴重,一度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 我國甘薯新品種試種畝產突破3噸
    這批甘薯新品種平均畝產鮮薯逾2噸,其中龍薯3號、湛薯99-8兩個品種畝產鮮薯3.1噸,超過海南省平均畝產1噸及全國平均畝產1.3噸的鮮薯產量。  從本月初開始,這個研究所甘薯基地對從我國南方各省引進的甘薯新品種進行區試驗收。此次收穫的10個甘薯品種分別是來自福建的金山53、金山57、金山58、龍薯3號、龍薯10號和來自廣東的廣薯79、廣薯87、湛薯99-8、廣薯104以及普薯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