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中國經濟周刊 >> 書架 |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2004年04月21日15:08:20 中國經濟周刊 程建平 |
「近親繁殖」到「遠緣雜交」 企業發展靠人才,此理誰都明白。問題是,一些人把眼光盯住自己「家族」,自己當董事長,親戚朋友亦有重要職務,企業便成了經營者「家天下」。一些民營企業如此,國有企業也有效仿的。改制後,企業「公」變「私」,企業法人忙著「招親」,老員工走了,「父子兵」來了。 創業初期,為加速創業積累,企業法人找一些親戚、朋友為助手後,利於凝心聚力。那時,因很少牽涉利潤分配,家族創業者之間沒有利益上的直接衝突。成功創業後,企業家大業大,創業者便開始索取回報。這時,模糊的內部股權界定成為企業成長的最大障礙。馬克思曾指出,經濟利益關係可以撕破那種脈脈含情的血緣關係的面孔。伴隨企業的深入發展,遲早會提出在單個成員之間重新界定產權的要求,即便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間也難以逾越。同時,我國多數民營企業是在「離土不離鄉」條件下創業的,藉助本地種種地緣人際關係,才尋找到特別的發展機會。然而,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關係」和「機會」作為一種資源,是要索取回報的。「親幫親」的短期互助可以無償,發展成「長期行為」則必求薪酬。當企業成長到一定程度,社會關係對企業的索取與日俱增,甚至要求直接佔有或分割企業產權,或者會越來越多地直接幹預企業管理。員工的親緣性,既與現代市場制度相悖,也加重了企業負擔。 有道是,兔子不吃窩邊草。管理層的「內部」接班,往往壓抑人的個性張揚,助長親戚的依賴性,企業傳承模式則是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只有員工「五湖四海」、內部產權明晰,才能減少內部磨擦,降低內耗風險,提高經營效率。因此,在家族企業,親戚可以參股,但不適合共同經營。採取技術、專利、績效獎勵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使企業骨幹員工在生產經營中具有雙重身份,實現管理上的民主化、人員上的「兼收並蓄」,才是企業保持隊伍穩定性的長遠大計。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摒棄「近親繁殖」,提倡「遠緣雜交」。這需要變革舊習、吐「故」納「新」。 首先,思想上要突破「家」的狹隘觀念。兩千年前孔子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如今,地球變小,舞臺變大,你還能小門獨店、小城春秋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家,必須有「枕三江而帶五湖」的胸襟,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氣魄,任人唯賢,唯才是舉。 其次,打破家族產權「一股獨佔」結構,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和產權,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有條件的企業可推行大範圍員工持股計劃。有了政策、感情、事業上「三個留人」,才可能把那些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人才「歸於門下」,最終形成以非家族成員為主的企業管理層。當然,「舉賢不避親」,企業家族成員也可和其他員工一樣,依靠自身管理和專業能力而非特殊的血緣、親緣關係擔負重任。 再次,完善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公司治理機制。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形成各個機構權責明晰、相互制約的關係,保障所有者利益,賦予經營者以充分經營權,使「優親厚友」失去市場。 其四,重構企業文化,拋棄傳統家族倫理中非理性血緣、親緣觀念,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業緣、事緣理念。樹立「尊重人、關心人」的理念,從物質、精神等各個層面滿足不同層次員工要求。 其五,根據「合久必分」原則,在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核心業務已經成熟、準備二次創業的時候,可在保持企業整體股權結構穩定情況下,成立獨立核算的「新興企業」,使企業成員趨向外向化與公眾化。 經歷20多年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已或正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此過程中,破除傳統的家族觀念,廣泛引進各類人才,實現企業人員「優生優育」,刻不容緩。一家之言怎如南腔北調?近親繁殖,無異於作繭自縛,於事無補。實行企業遠緣人才雜交,方能形成「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局面。 (作者單位:江西上饒市人民政府) |
【我要發表評論】 【財經論壇】【一劍封喉】【】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