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拉丁學名(Taeniopygia guttata),也叫斑馬紋草雀、金山珍珠、珍珠鳥、錦花鳥、錦華鳥、小珍珠、錦花雀,英文名Zebra finch,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梅花雀科的一種動物。
它成鳥重10~13克,體長10~11釐米,尾與別的草雀比起來顯得較短,常被長長的尾上覆羽所遮蓋,喙短而鈍。斑胸草雀雌雄身上羽毛的顏色不同;雄鳥前額至頸後及頸側灰色或淺灰色,從嘴基到眼下的眼先部位為白色,被兩條黑色縱紋所勾勒出來,頰和耳羽暖棕或橙紅色,下頦、喉和胸淺灰色有很細的整齊黑色橫紋,頦部至胸部平行漸粗,以至在下緣融合成黑斑,胸部下方的兩側及兩脅紅褐色,並綴有白色小斑點,肩背及翅灰棕色,飛羽深灰色,腰部中段和下段的中間白色,緣為灰色或深灰色,尾巴黑棕色,尾上覆羽黑色有近似圓形的白斑,下體其餘部分白色或奶白色。嘴呈朱紅色至深紅色,眼睛的顏色為深褐色,跗蹠、趾肉紅色。雌鳥羽色發灰,無橙紅色的頰斑、喉胸部黑色橫紋和兩脅的褐色羽毛及白點,其餘部分與雄鳥相似。
未成年的幼鳥體羽極似成年雌鳥,只是頭部的羽毛是與背部差不多的灰棕色,嘴的顏色為黑色。白色變種全身羽毛白色,在發情期雄鳥的嘴為深紅色,而雌鳥的嘴通常是橙紅色,呈現較淺淡的色調。駝色變種也可依有無臉頰斑和胸部黑色橫紋區分性別。
其原產熱帶森林中,多生活在氣候炎熱而潮溼的地區,比較常見於乾燥的稀樹、灌木叢開闊林地,和平原、鹽沼、耕作區邊緣、種植園、公園、庭院等,總是離水不遠,旱季在水塘邊聚集。
斑胸草雀為雜食性鳥類,主食為穀物和禾本科植物種子,也食植物的嫩芽、葉,平時在地面靈活地蹦跳覓食,也吃少量地上或飛在空中的小昆蟲。斑胸草雀像鴿子那樣用啜飲方式飲水,每天通常要喝數次水,但也可以從食物中得到必要的水分而較長時間不喝水。體內缺水時斑胸草雀會減少皮膚水分的散失率。斑胸草雀攝取的總能量會隨著環境溫度的下降而線性上升。
斑胸草雀叫聲輕柔,終生保持其幼年期學會的一套鳴囀曲目;斑胸草雀雄鳥善鳴,鳴聲單調、似獨輪車的車軸發出急促的「吱—吱—吱」聲;斑胸草雀受驚和彼此呼喚時發出的叫聲很像小喇叭在極遠處吹奏時的聲音,偶爾它們也能發出類似貓叫的「咪咪」聲,其實這種聲音是一種警戒叫聲;斑胸草雀鳴聲富節奏感,其發音特點急促而短音節,斑胸草雀的雄鳥較為頻繁,鳴聲有單音或單音快速連鳴,連鳴時急促,鳴聲不太悅耳動聽,但也不使人感到煩噪不安,鳴聲不高,鳴叫時鳥頭、尾高翹,呈「U」字形。這種鳥兒每個雄性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唱法」,往往呼叫配偶的唱法帶著旋轉音的高聲調。
雄的斑胸草雀鳴聲意味深長,而雌鳥很少鳴叫。這些鳴聲用於標記領地和吸引交配。未成熟的雄斑胸草雀只學習同種草雀鳴聲。幼鳥索食時發出類似發報的「嘀、嘀」聲;它們不具備學舌的條件,受十姐妹文鳥撫育長大的鳥能發出類似義親的叫聲,但是隨著配對繁殖期的到來,這種學來的叫聲會被逐漸遺忘而發出標準的同類鳥的鳴叫。
野生的斑胸草雀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引入了葡萄牙和波多黎各。其分布區位於印度尼西亞的小巽他群島。作為觀賞鳥被世界許多國家飼養,在20世紀50年代引進中國,還見於緬甸、印度、柬埔寨和東南亞等國。
該物種的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1999年Clement描述為普通常見或在當地豐富;在沒有任何實質性威脅的情況下,傾向於認定其規模是穩定的。
該物種在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保護級別:無危。
它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可以飛行很遠的距離,澳大利亞中部的原住民常常跟隨這種鳥來尋找水源。在歐美有民間的斑胸草雀協會,定期將飼養的鳥帶到公共場所進行展覽並評出優勝者。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