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打,不然6歲後再難改正

2021-01-16 橘子的課堂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越來越不被家長認同,對於小朋友的一些不好行為,父母採用的辦法都是說教,幾乎都不會動手打小朋友。艾迪家就出現了一些問題,處於三歲階段,她的兒子非常淘氣。雖然覺得兒子的一些行為是不好的,但是因為工作忙,也只要放在一邊,讓小朋友的奶奶照顧。

一次下班回家,竟然看到兒子出手打奶奶。看到這個情況,艾迪心裡是非常生氣,說著要教訓兒子。聽到這個話後,寵愛孫子的奶奶連忙護著,甚至還說是自己的錯,不小心把孩子的電視給關了。看到這樣的情況,艾迪心裡是十分的無奈。因為奶奶的袒護不僅僅是這次,以往每次小朋友做錯了事情,都有奶奶幫著說話。可是一些時候,兒子確實是做了一些很過分的行為,像這次動手打奶奶。這本來是需要好好教訓一頓的,可是有老人在一旁。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真的應該要打小朋友,這讓艾迪是十分苦惱。

其實對於打孩子的這一行為,李玫瑾教授很早就告訴我們答案。認為如果小朋友出現下面幾種行為,父母一定不能心軟,該動手就動手。不然等到六歲之後,想要改變也成為了一個很難的事情。

一、為什麼要在六歲前培養呢?

這個階段中,父母可以很明顯發現,小朋友的情緒波動是會很大的。可能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小朋友就會發脾氣,甚至是哭鬧。其實這個是性格發育的表現,在這個時期中,他們的性格不斷形成,並且三觀也是在慢慢建立。

這個時候是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於小朋友的一些不好行為,要及時地指出,並且是幫助他們一起改正。如果在六歲前沒有培養出很好的性格,或者說沒有正確的三觀,那麼在青春期的時候,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那麼到底是哪四種行為,小朋友一旦出現了,父母就要及時引導,該打的時候就打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不尊重長輩

艾迪的兒子動手打奶奶就是這樣的行為,當第一次看到兒子這樣的行為,艾迪可以進行口頭上的教育。之後再有這樣的行為,那麼就應該打了。如果連自己家裡的長輩都不尊重,那麼長大之後肯定是不會尊重其他人。走出社會後,不會得到其他人的喜歡,甚至是會給自己惹來很多麻煩。

此外家長也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行為,處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模仿大人的。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某方面沒有做好,才會讓孩子學習到這樣的行為。

第二、喜歡用撒潑行為達到目的

商場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小朋友想要一個禮物的時候,家長沒有買給他們,那麼就會哭鬧,甚至是在地上打滾。一些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無奈下就只好給小朋友買。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當小朋友明白這樣的行為是有效的,那麼之後會變本加厲。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妥協,及時的改正他們這些行為。

第三、沒有規則意識

父母應該培養小朋友的規則意識,當他們違背規則,或則言而無信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助他們改正。因為在家裡,父母可以慣著他們一些不好的行為,一旦走出社會就會受到很多傷害。

第四、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緒

家長太寵愛小朋友,讓他們養成了嬌慣的性格。當生氣的時候,他們是會哭鬧,甚至是摔東西。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教給小朋友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原價89.8元現在只需79.8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總結:到底要不要打孩子,這個問題有很多應該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小朋友出現了上面所提到的四個行為,那麼家長真的要好好教育,該打的時候就打。

相關焦點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面對孩子犯「熊」,網紅教授李玫瑾直言:「孩子該打還得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對此,李教授解釋道:三四歲的孩子犯渾,最多在地上哭鬧打滾;但十三、十四歲的孩子犯渾,他就很容易走極端,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等。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打,長大後不容易改正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假如說,當一個5歲的孩子,和父母鬧彆扭的時候,你說這麼小的孩子和父母鬧矛盾,他最多是在地上爬行不走罷了,但是當他14歲的時候,和父母鬧彆扭,他可能離家出走,然後選擇自殺,到那時候你該怎麼面對這件事情?
  • 李玫瑾教授:孩子12歲前要立規矩,「該打就打」!不然以後不好管
    李玫瑾教授:孩子12歲前要立規矩,「該打就打」!不然以後不好管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 李玫瑾坦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不能慣,該打就得打,晚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坦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不能慣,該打就得打,晚了很難改正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要好,要變得優秀,但對於孩子平常時的一些小毛病,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還小,這些小毛病長大後就會改正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說過:一味地寵溺孩子,只會害了他們。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怎麼跟你鬧呢?
  • 李玫瑾教授:若孩子有這3個不良行為,該打就得打,不能慣著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從孩子3~7歲時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就能夠看出孩子長大後大概的心理狀態。此時的寶寶極度缺乏安全感,除了需要在生理上依靠家長,心理上也需要和家長建立信任,這是寶寶生理和心理髮育最迅速的階段。幼兒期(4-5歲)這是寶寶自我意識逐漸萌芽的階段,寶寶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家長,另一方面也想要擺脫家長,開始產生自我懷疑以及自卑或是「羞恥感」。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家長教會他這「4種能力」,最好不晚於6歲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口中的優秀的孩子,但是培養孩子並不是一件紙上談兵就能解決的事情,要結合現實生活當中的舉措,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成為健康且優秀的孩子。特別是在6歲之前的孩子,想法多樣的同時還會出現各種調皮的行為,因此在此之前,家長就要對孩子有相應的措施。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有這些行為還不管,日後「少管所」相見
    每個人的行為,都不是恣意妄為的,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任何嘗試觸碰紅線的行為,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樣的規則和紅線,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遵守,沒有任何討教還價的機會,李玫瑾教授提醒每個家長,少年時期不約束這些行為,日後只能和孩子在「少管所」相見。
  • 李玫瑾:「低層次」家長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高招
    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家長們跟孩子講道理,他們是完全聽不進去的,反而會令父母覺得,自己在這費心講話孩子卻越來越能鬧。 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妙招!
  • 李玫瑾:孩子愛頂嘴,容易發脾氣時,家長要多說這3句話
    如果孩子出現愛頂嘴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解決呢?家庭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過自己的看法。李玫瑾:孩子愛頂嘴,容易發脾氣時,家長要多說這3句話1、「我知道你生氣,但你這樣說話是不對的,你先冷靜下來我們再溝通」作為成年人,家長應該知道吵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且家長也不能和孩子吵架,所以,當孩子生氣並且對家長出現不遜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說這句話。這可以將吵架的進度條拉近,孩子也可以快速冷靜下來,不會一直在氣頭上。
  • 泰迪有這幾個習慣別慣著,該打還得打,超過1歲就難改了
    寵主在飼養泰迪的時候,有些壞習慣不應該慣著,不然養成了這些壞習慣,以後想要它改就很難了。所以當泰迪有下面這幾個壞習慣時,該打還得打,千萬別縱容!但泰迪的騎跨行為是不能改變的嗎?並不是,如果寵主從小就不慣著它這個壞習慣,該訓斥的時候就訓,那泰迪還是能改正的。
  • 李玫瑾:家長「管好嘴」少說三句話,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表面上看起來,家長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支久處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看起來被悉心呵護得美麗動人,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是脆弱不堪的假象,如果風雨來襲,他能經受得住嗎?又能堅持多久呢?家長的心態永遠都是:孩子還小呢,等大一點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逆境。那麼,孩子到何時才算是真正地長大,家長又到何時才能完全放手,是10歲?還是18歲?又或者是30歲?
  • 李玫瑾:當寶貝有這4個行為,要嚴格管教!長大了就管不住了!
    李玫瑾舉了兩個例子,非常的貼近我們的生活。一個三四歲的寶貝,他想要跟你鬧脾氣,也不能夠怎麼樣,最多就氣得在地下打滾,哭鬧著不起來。但是等寶貝十四五歲,青春期的時候,他要再跟你鬧,就有無數種方式要挾你。可以離家出走,可以自殺和自等等,讓人更加的苦惱和失措。有一位寶媽叫做莉莉,她寶貝的性格和脾氣就非常的差,如果家人有做出一寫,讓她感到不順心的事兒,就會開始翻天覆地的大吵鬧。
  •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
    :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家長們要及時糾正!好的孩子,最能體現出父母的素質和教養,因此中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講中坦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在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如果你家寶寶有,一定要及時糾正。一、吃飯時大聲喧譁吃飯的時候要安靜,一直是從小長輩們教育我們的基本素質,像我家的果兒,小時候吃飯總喜歡大聲說話,有次還將飯粒噴出來了,讓我和果兒爸十分頭疼。
  • 李玫瑾坦言:家有男孩,要教會他4種能力,最好不要晚於6歲
    李玫瑾教授:家裡有男孩,在他6歲前,一定要教會他「四種能力」!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道: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這4種能力, 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發表過一個關於育兒講話,讓我受益匪淺: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尤其是男寶寶,宜早不宜遲,在這個關鍵期,孩子長大以後會擁有什麼樣的性格,基本上在這個階段就可以決定了。
  • 李玫瑾建議:養男孩的家庭,要教會他4種本事,最好不要晚於6歲
    家有男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李玫瑾曾說:養男孩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時間再晚也不能晚於六歲。有一回看到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聽完後覺得非常有道理:三到六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在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重點是養男孩子的家庭,家長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 不要再做沉默的羔羊,面對校園暴力,教會孩子「打回去」
    分析: 著名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開講啦》節目上,闡述過對於校園暴力的看法。她直言,如果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她肯定會支持孩子打回去。 但「打回去」並不是教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 李玫瑾:孩子愛頂嘴?大多是父母不合格,這3招讓孩子不再頂嘴
    當孩子犯錯遭到家長責罵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悶不作聲,默默聽從父母的教誨;有的孩子則非常不服氣,甚至頂嘴反駁父母。當孩子學會頂嘴反駁父母,家長們想必都非常苦惱,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動手將孩子「揍一頓」。但無論如何,孩子和家長頂嘴這件事,還是值得家長都重視和糾正的,畢竟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 李玫瑾: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三個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
    其實兩歲並不是指他們到兩歲的那個點,而是指1~3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學會了對父母的各種要求說不,而且特別喜歡這樣做。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對很多事物都特別好奇,再加上他們的精力充沛,於是就開始惹出很多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鬧騰過程也就開始了。
  •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
    俗話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小孩長大以後孝不孝敬,咱們從他兒時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來,中國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直言:「白眼狼」的小孩,自小就會有苗頭,這3個特徵瞞不住!小孩往往發生這類行為,最本質的目的便是想坐享其成,這才採用威脅的辦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許家長認為我講得很誇張,但你千萬別小看一個孩子,他們的聰慧水平比你想像的更高。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會有這3種行為,要及時糾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是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她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全部認知來自於後天的教育與培養。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填上什麼顏色,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的性格,教養,情商等都源於父母的後天培養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