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越來越不被家長認同,對於小朋友的一些不好行為,父母採用的辦法都是說教,幾乎都不會動手打小朋友。艾迪家就出現了一些問題,處於三歲階段,她的兒子非常淘氣。雖然覺得兒子的一些行為是不好的,但是因為工作忙,也只要放在一邊,讓小朋友的奶奶照顧。
一次下班回家,竟然看到兒子出手打奶奶。看到這個情況,艾迪心裡是非常生氣,說著要教訓兒子。聽到這個話後,寵愛孫子的奶奶連忙護著,甚至還說是自己的錯,不小心把孩子的電視給關了。看到這樣的情況,艾迪心裡是十分的無奈。因為奶奶的袒護不僅僅是這次,以往每次小朋友做錯了事情,都有奶奶幫著說話。可是一些時候,兒子確實是做了一些很過分的行為,像這次動手打奶奶。這本來是需要好好教訓一頓的,可是有老人在一旁。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真的應該要打小朋友,這讓艾迪是十分苦惱。
其實對於打孩子的這一行為,李玫瑾教授很早就告訴我們答案。認為如果小朋友出現下面幾種行為,父母一定不能心軟,該動手就動手。不然等到六歲之後,想要改變也成為了一個很難的事情。
一、為什麼要在六歲前培養呢?
這個階段中,父母可以很明顯發現,小朋友的情緒波動是會很大的。可能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小朋友就會發脾氣,甚至是哭鬧。其實這個是性格發育的表現,在這個時期中,他們的性格不斷形成,並且三觀也是在慢慢建立。
這個時候是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於小朋友的一些不好行為,要及時地指出,並且是幫助他們一起改正。如果在六歲前沒有培養出很好的性格,或者說沒有正確的三觀,那麼在青春期的時候,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那麼到底是哪四種行為,小朋友一旦出現了,父母就要及時引導,該打的時候就打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不尊重長輩
艾迪的兒子動手打奶奶就是這樣的行為,當第一次看到兒子這樣的行為,艾迪可以進行口頭上的教育。之後再有這樣的行為,那麼就應該打了。如果連自己家裡的長輩都不尊重,那麼長大之後肯定是不會尊重其他人。走出社會後,不會得到其他人的喜歡,甚至是會給自己惹來很多麻煩。
此外家長也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行為,處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模仿大人的。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某方面沒有做好,才會讓孩子學習到這樣的行為。
第二、喜歡用撒潑行為達到目的
商場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小朋友想要一個禮物的時候,家長沒有買給他們,那麼就會哭鬧,甚至是在地上打滾。一些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無奈下就只好給小朋友買。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當小朋友明白這樣的行為是有效的,那麼之後會變本加厲。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妥協,及時的改正他們這些行為。
第三、沒有規則意識
父母應該培養小朋友的規則意識,當他們違背規則,或則言而無信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助他們改正。因為在家裡,父母可以慣著他們一些不好的行為,一旦走出社會就會受到很多傷害。
第四、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緒
家長太寵愛小朋友,讓他們養成了嬌慣的性格。當生氣的時候,他們是會哭鬧,甚至是摔東西。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教給小朋友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原價89.8元現在只需79.8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總結:到底要不要打孩子,這個問題有很多應該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小朋友出現了上面所提到的四個行為,那麼家長真的要好好教育,該打的時候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