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松溪河串聯贛粵閩三地千年鹽米古道

2021-01-08 騰訊網

發源於尋烏縣的松溪河位於贛粵閩三省邊界,河岸萬木爭榮,山峰挺拔,形態萬千,有「小桂林」的美譽。千百年來,松溪河自尋烏出發,經福建下壩古碼頭、石窟河、梅江,匯入韓江出海,因此也串聯起了三省之間的一條「鹽米古道」。

松溪河發源於尋烏縣,流經贛粵閩三省。

晨報記者 鄒思維

贛州市尋烏縣地處武夷山與九連山相交處,地理位置較為重要,一直是贛閩粵三省的三角要衝地帶。記者從地圖上看到,尋烏縣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廣東省平遠縣;南接廣東省興寧縣、龍川縣;西毗江西省安遠縣、定南縣;北接江西省會昌縣。

尋烏縣境內山多田少,且土壤普遍呈酸性,適合種植蜜桔、臍橙等作物。除了擁有豐富的物產外,尋烏縣還是一個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之地,縣境內「尋烏八景」(龍巖仙跡、文筆秀峰、桂嶺天香等)以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遐邇。「八景」之外的松溪河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美麗風景。

發源於尋烏第一高峰

尋烏縣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是一個多山的地區,縣境內的山峰多集中於東部和西部,著名的尋烏第一高峰——項山甑就位於縣城東部的項山鄉境內。記者從尋烏縣項山鄉人民政府了解到,項山甑海拔1529.8米,是旅遊、度假、踏青的好去處。

據項山鄉人民政府宣傳部門的丁婷婷介紹,項山甑在清代被稱為「大帽山」,後來才改此名。關於改名原因,當地流傳著眾多說法。其中最「靠譜」的說法是,它的外形像蒸飯的炊器——飯甑,即一座形似飯甑的山,所以「像山甑」諧音為「項山甑」,後來當地人逐漸簡稱為「項山」。

項山甑山勢陡峭,山間景色十分值得一看,青山疊翠,森林茂密,大小山溪蜿蜒跌宕,泉流清澈,潺潺不息。丁婷婷告訴記者,集神秘、美麗、奇特、險峻於一體的松溪河就發源於此山。因河水中有兩側山峰的倒影,宛若如夢似幻的灕江風景意境,故而素有「小桂林」的美譽。

受侵蝕作用形成河流

記者了解到,尋烏地處南嶺東西向複雜構造帶中,巖漿活動較為強烈,起主導作用的斷裂帶有石馬、熱水-古坑崗、鵝湖-石排、河嶺-藍貝及新華夏系斷裂帶。這些斷裂帶容易使沉積巖入侵山體,從而形成花崗巖,項山甑便是一處非常典型的花崗巖地貌。

那麼,堅硬的花崗巖地貌中是如何形成河流的呢?原來,項山甑位於武夷山脈與九連山脈接合處,松溪河則靠近武夷山脈的餘脈五指石。松溪河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謝小康告訴記者,五指石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地質構造屬發育於白堊紀中晚期(距今約1億年至6500萬年)的湖泊碎屑沉積巖層,其巖性以褐色、棕紅色砂礫巖、粉砂巖為主,次為砂頁巖。

據介紹,由於紅層礫巖、砂礫巖和砂巖的剛性較強但易被侵蝕,因此五指石丹霞地貌常見一線天溝和巷谷。「一線天溝和巷谷在侵蝕繼續作用下進一步加寬和加深,可發育成侵蝕溝或河床,最後成為常態的河流,松溪河便是在這種作用下形成的河流。」謝小康說。

野生紅豆林引人入勝

松溪河空靈、婉約,遠看如一條玉帶「飄蕩」在贛粵閩邊陲的崇山峻岭間;走近後卻會發現,這條河流更像是一個藏匿深閨的姑娘。泛舟河上,景隨舟移,兩岸群山逶迤,美景讓人目不暇接,飄渺間彷如置身於畫卷中。

記者從尋烏縣文廣新旅局了解到,松溪河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相思河,這是因為在河畔岡巒上有一片紅豆林。「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紅豆又名相思子,是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每到紅豆樹開花結果的時候,地上遍布相思豆,這片紅豆林便會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來此遊玩、拾取紅豆。

松溪河流域森林覆蓋率較高,原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密布,植物繁多。尋烏縣文廣新旅局局長何紅梅告訴記者,這裡已查明的植物種類多達200種,除了野生紅豆外,黃楊木、紅檀木、桫欏、金花茶、禾雀花、觀音坐蓮、古梅等都極為珍貴。

「鹽上米下」造就商貿重鎮

除了生態優美外,松溪河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謝小康告訴記者,寬達百米的松溪河發源於尋烏,在尋烏境內流程約20公裡。出尋烏之後,經福建下壩碼頭、石窟河、梅江,然後匯入韓江出海,自古以來就是贛粵閩三省要衝。

也正是這樣的河道走向,使得松溪河串聯起了滋養贛粵閩三省的「鹽米古道」。據介紹,這條「鹽米古道」包括松溪河與陸上松溪古道。陸上松溪古道現僅存平遠縣差幹鎮內的一段遺址,這段由鵝卵石砌就的古道長約6公裡、寬5尺。由於地處要塞,這條由水路和陸路共同組成的松溪古道成為了古時贛粵閩地區的鹽米運輸之路。

謝小康告訴記者,陸上古道相當於古時的「高速公路」,人們靠肩挑、馬馱經陸路接駁松溪河,將三省貨物分銷至各地。自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開始,廣東的食鹽、江西的糧食、福建的茶葉等商品集中在這裡中轉。廣東的鹽大量水運至下壩,再從下壩經松溪河分散至贛南各地。同時,贛南各地的糧食也經水運銷往福建、廣東等地。鼎盛時期,往來於松溪河的船隻每天有600多艘,每船載重3000斤,一時之間,尋烏成為了贛粵閩邊界的商貿重鎮。

古橋滄桑橫跨河谷

隨著商貿發展,當地人苦於「溪流有谷斷崗千尺,石頭不轉,舟楫難通。先是鄉人醵金作會,架木為橋。而山水衝注,注輒傾圮,臨流者為嘆」,於是廣募資金,「匠斷山骨,長虹飛跨」,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建成了松溪橋。

記者了解到,該橋呈東西走向,兩孔跨於峽谷之間,如長虹臥波。全橋均用花崗石築成,長100.3米、寬4.9米、高12米,東端引橋長33.1米,西端引橋長27米。橋兩邊豎有石欄,石欄間左右各20根石柱,每根高1.36米,頂部呈葫蘆狀。在狹窄的河谷上,近5米的橋面寬度顯得非常奢華,可以推想當年往來於此的商客是何等繁多。

在松溪橋的東側有一處觀音宮遺址,雜草叢生的斷牆邊倚放著6塊關於興建松溪橋的石碑,詳細記載著當年修橋的艱辛與捐資者的姓名。松溪橋的西側有約60平方米的地基遺址,周邊存留著3株古梅。每當梅花盛開,燦若霞錦,典雅至極,格外妖豔。

曾是紅軍物資轉運通道

數百年來,松溪橋堅固不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地處要衝,松溪河流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中央蘇區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何紅梅告訴記者,中央蘇區成立後,松溪河及陸上古道成為了紅軍運輸物資的重要通道。

據介紹,當時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實行軍事和經濟雙重封鎖,一旦發現私運食鹽、藥品等,將全部沒收。在此情況下,松溪河流域的許多鄉民都會利用水上和陸路兩條通道,秘密地向中央蘇區運送物資。

「在艱苦的革命歲月,朱德、陳毅等革命領導人都曾在松溪河流域留下足跡,播下革命的火種。」何紅梅告訴記者,那時地下黨組織、交通員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央蘇區輸送奇缺物資,松溪河、松溪橋都成為了紅色交通線,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紅軍路」。

執行主編:康 婧

責任編輯:塗曉珺

編 輯:陳 磊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鹽米古道上的平遠往事(下)
    聯結粵贛兩省的驛道被稱為「鹽米之路」。 (一)粵贛商流的通道 《尋烏調查》是研究平遠古道的最重要歷史文獻。當時還未開通行駛汽車的公路,閩粵贛三省邊區的物資流通依賴於韓江水系、贛江水系的水運,以及蛛網似的人行驛道,自明朝正德年以來幾乎沒有改變;二是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支撐,分析的結論令人信服。 江西缺鹽,由廣東輸入。
  • 梅州古道 古道活化助力鄉村振興
    跨一步,即為贛,退一步,則為粵。位於閩粵贛交界的梅州平遠-興寧古道,是廣東省2018年重點打造的11條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之一,也是2019年鞏固提升重點線路之一。  「鹽米古道」、紅色交通線、粵閩贛商貿文化交流紐帶……這些標籤,訴說著梅州古道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 鹽米古道上的平遠往事(上)
    一、一橫一縱的古驛道格局  平遠是一個雞鳴三省之地,清嘉慶《平遠縣誌》以極簡練的語言勾畫了平遠當年的情形:「環邑皆山也。而北連江贛,東接閩汀,輪蹄舟車,繽紛絡繹,實為三省之衝。」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平遠設縣,其原委便是「以彌盜源」。明朝隆慶萬曆年以來,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甚至震撼朝廷。
  • 粵贛古道: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在古代,這裡形成了以龍川佗城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和以和平縣等地為要衝的粵贛古道。目前,河源和梅州地區依然保存著大量古道資源,這些古道見證了千百年來客家移民的艱辛奔波,也見證了客家文化的繁盛,是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重走古道,依然能感受到往昔歷史的厚重風姿。中原移民的重要通道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人口遷移史。
  • 廣東玉水村鹽商古道:挑鹽多為女性 延續百年(圖)
    ●南方日報記者 湯凱鋒 梁文悅 發自梅州  粵鹽贛銷  贛糧粵賣  據史料記載,明末至民國數百年來,粵東客家地區鹽豐糧缺,江西多糧少鹽,粵贛兩地商人紛紛前往產地販運鹽糧。由於彼時粵贛兩地交通不便,大山橫亙,水路不通,兩省通商多走山路,貨物由勞力肩挑肩負,挑鹽大軍悄然湧現。
  • 古道 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古道 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李程/文  引子:客家地區多茶亭,萬山叢中的鹽米古道,蜿蜒曲折,一座座茶亭點綴其中,為過往行人提供一方遮風擋雨的場所。茶亭多建於鹽米古道,每隔數裡或十裡均有茶亭,為行人小憩與避風之所。茶亭分官亭和民亭。
  • 【歡樂黃金周 昌鐵伴你行】贛閩貨物快運之行李發貨記
    國慶長假即將過去,外出旅遊的你還在為大包小包的行李物品如何帶回家發愁? 國慶旅遊玩的爽 行李大件怎麼辦? 別急 別急,也別慌 贛閩貨物快運來幫忙 國慶旅遊買買買 刷卡購物一大堆 扛著回家真是累 別怕 別怕,真別怕 贛閩貨物快運來幫忙 贛閩貨物快運 貨物送達萬家 真的很方便! 真的很環保!
  • 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紀念入閩始祖-李火德
    三子分三房,裔孫播遷閩、粵、贛、桂、雲、 貴、湘、鄂、浙、瓊、臺、香港等地,甚至遠布美國、英國、泰國、加拿大、 模里西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歐洲各國。李火德被其後裔奉為「李氏入閩始祖」「臺灣李氏始祖」。坐落在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亦稱「惇敘堂」),佔 地5600平方米,計有大廳三棟,客廳25間,住房104間,大小共130 間。
  • 閩贛兩省客流持續高位運行 18日加開80對旅客列車
    閩贛兩省客流持續高位運行 18日加開80對旅客列車 2016-02-17 17:39:43  高密度開行的動車,提供了鐵路「公交化」出行的基礎,備受旅客青睞,16日該局動車發送旅客人數同比增長3成以上,其中贛閩兩省去往滬杭溫甬方向的旅客人數同比增長30.5%;去往上饒、武夷山和南平方向的客流量同比增長100%。  為滿足旅客集中出行的需求,2月17日南鐵加開贛閩兩省去往滬杭溫、北京、重慶方向,江西境內前往廣深汕方向以及江西和福建兩省間運行的旅客列車共82對。
  • 廣東饒平:這靠「挑」出來的千年古道,竟是井岡山大會師的關鍵?
    我們一一道來……BY鍾意//////////歲月流轉 古道依舊饒平依山傍海,海岸線長達136公裡,同時,位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光照充足。漫長的海岸線、寬廣的海域以及充足的光照時間造就了饒平豐富的鹽資源。饒平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BY南方網而與饒平相反,相鄰的閩粵贛地區則缺少鹽。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築、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
  • 浙江這條古道,深藏在白際山脈裡,是一條千年鹽糧古道
    白際山脈是橫亙於浙江淳安西北且毗鄰安徽歙縣、休寧縣之間的一條交界山脈山峰多在海拔一千米以上,在這崇山峻岭之間,有一條用青石板一塊一塊鋪成的古代官道,那便是名噪千年的歙嶺古道。歙嶺古道,開鑿年月無從考究,據現有史料記載及殘存建築推測,至今已存千年以上,是古代兵家自嚴州進入徽州的戰略要道,山中至今仍殘留著諸多古戰爭遺址。歙嶺古道,全程約16公裡,其中徽州歙縣和浙江淳安段各有8公裡。古道北起歙縣長陔鄉南源村,南跨白際山脈中部,至淳安縣姜家鎮沈畈村葉祀自然村。
  • 吳曉靜‖羊蹄古道尋春
    起初以為羊蹄古道應該是細小的、彎曲的、幽深的山邊小徑,而面前這條隨山勢盤旋而上的平坦的、寬約一米多的石子路,讓我一下子明白了什麼是聞名不如見面。在陳大哥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這道上的石階在古代時是依山採集的山石,如今已更換成大板石,堅固,耐滑。羊蹄嶺峻峰疊峙,勢居險隘。羊蹄嶺驛道呈之字形盤繞於嶺上5公裡,是古代粵閩交通史上最為悠久的一條主要官道,始建於漢初 ,清乾隆時曾在此駐兵建築關城和駐兵營房。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廣東這座「三省」交界的城市,茶鹽古道途經的古村落,小眾旅行地
    廣東清遠連州,位於粵湘桂「三省」交界位置,北靠湖南省宜章、江華等縣;西部與連南、連山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及廣西賀州相接;東部毗鄰韶關;南臨珠三角。連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古是中原入粵的三大官道之一,是兵家必爭之地。在2000多年來,絡繹不絕的車馬人途經貫通南北的連州,再進入到嶺南地區,正因為這樣,連州的鄉間,有不少藏在深閨不為大眾所知道的古村落。因為喜歡古村落,珊珊三丫頭再次來到連州旅行,在這裡尋那些藏深藏閨中的古村落,今天,帶大家走進清遠連州一條古時候茶鹽古道途經的古村落: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