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發源於尋烏縣的松溪河位於贛粵閩三省邊界,河岸萬木爭榮,山峰挺拔,形態萬千,有「小桂林」的美譽。千百年來,松溪河自尋烏出發,經福建下壩古碼頭、石窟河、梅江,匯入韓江出海,因此也串聯起了三省之間的一條「鹽米古道」。
松溪河發源於尋烏縣,流經贛粵閩三省。
晨報記者 鄒思維
贛州市尋烏縣地處武夷山與九連山相交處,地理位置較為重要,一直是贛閩粵三省的三角要衝地帶。記者從地圖上看到,尋烏縣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廣東省平遠縣;南接廣東省興寧縣、龍川縣;西毗江西省安遠縣、定南縣;北接江西省會昌縣。
尋烏縣境內山多田少,且土壤普遍呈酸性,適合種植蜜桔、臍橙等作物。除了擁有豐富的物產外,尋烏縣還是一個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之地,縣境內「尋烏八景」(龍巖仙跡、文筆秀峰、桂嶺天香等)以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遐邇。「八景」之外的松溪河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美麗風景。
發源於尋烏第一高峰
尋烏縣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是一個多山的地區,縣境內的山峰多集中於東部和西部,著名的尋烏第一高峰——項山甑就位於縣城東部的項山鄉境內。記者從尋烏縣項山鄉人民政府了解到,項山甑海拔1529.8米,是旅遊、度假、踏青的好去處。
據項山鄉人民政府宣傳部門的丁婷婷介紹,項山甑在清代被稱為「大帽山」,後來才改此名。關於改名原因,當地流傳著眾多說法。其中最「靠譜」的說法是,它的外形像蒸飯的炊器——飯甑,即一座形似飯甑的山,所以「像山甑」諧音為「項山甑」,後來當地人逐漸簡稱為「項山」。
項山甑山勢陡峭,山間景色十分值得一看,青山疊翠,森林茂密,大小山溪蜿蜒跌宕,泉流清澈,潺潺不息。丁婷婷告訴記者,集神秘、美麗、奇特、險峻於一體的松溪河就發源於此山。因河水中有兩側山峰的倒影,宛若如夢似幻的灕江風景意境,故而素有「小桂林」的美譽。
受侵蝕作用形成河流
記者了解到,尋烏地處南嶺東西向複雜構造帶中,巖漿活動較為強烈,起主導作用的斷裂帶有石馬、熱水-古坑崗、鵝湖-石排、河嶺-藍貝及新華夏系斷裂帶。這些斷裂帶容易使沉積巖入侵山體,從而形成花崗巖,項山甑便是一處非常典型的花崗巖地貌。
那麼,堅硬的花崗巖地貌中是如何形成河流的呢?原來,項山甑位於武夷山脈與九連山脈接合處,松溪河則靠近武夷山脈的餘脈五指石。松溪河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謝小康告訴記者,五指石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地質構造屬發育於白堊紀中晚期(距今約1億年至6500萬年)的湖泊碎屑沉積巖層,其巖性以褐色、棕紅色砂礫巖、粉砂巖為主,次為砂頁巖。
據介紹,由於紅層礫巖、砂礫巖和砂巖的剛性較強但易被侵蝕,因此五指石丹霞地貌常見一線天溝和巷谷。「一線天溝和巷谷在侵蝕繼續作用下進一步加寬和加深,可發育成侵蝕溝或河床,最後成為常態的河流,松溪河便是在這種作用下形成的河流。」謝小康說。
野生紅豆林引人入勝
松溪河空靈、婉約,遠看如一條玉帶「飄蕩」在贛粵閩邊陲的崇山峻岭間;走近後卻會發現,這條河流更像是一個藏匿深閨的姑娘。泛舟河上,景隨舟移,兩岸群山逶迤,美景讓人目不暇接,飄渺間彷如置身於畫卷中。
記者從尋烏縣文廣新旅局了解到,松溪河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相思河,這是因為在河畔岡巒上有一片紅豆林。「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紅豆又名相思子,是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每到紅豆樹開花結果的時候,地上遍布相思豆,這片紅豆林便會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來此遊玩、拾取紅豆。
松溪河流域森林覆蓋率較高,原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密布,植物繁多。尋烏縣文廣新旅局局長何紅梅告訴記者,這裡已查明的植物種類多達200種,除了野生紅豆外,黃楊木、紅檀木、桫欏、金花茶、禾雀花、觀音坐蓮、古梅等都極為珍貴。
「鹽上米下」造就商貿重鎮
除了生態優美外,松溪河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謝小康告訴記者,寬達百米的松溪河發源於尋烏,在尋烏境內流程約20公裡。出尋烏之後,經福建下壩碼頭、石窟河、梅江,然後匯入韓江出海,自古以來就是贛粵閩三省要衝。
也正是這樣的河道走向,使得松溪河串聯起了滋養贛粵閩三省的「鹽米古道」。據介紹,這條「鹽米古道」包括松溪河與陸上松溪古道。陸上松溪古道現僅存平遠縣差幹鎮內的一段遺址,這段由鵝卵石砌就的古道長約6公裡、寬5尺。由於地處要塞,這條由水路和陸路共同組成的松溪古道成為了古時贛粵閩地區的鹽米運輸之路。
謝小康告訴記者,陸上古道相當於古時的「高速公路」,人們靠肩挑、馬馱經陸路接駁松溪河,將三省貨物分銷至各地。自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開始,廣東的食鹽、江西的糧食、福建的茶葉等商品集中在這裡中轉。廣東的鹽大量水運至下壩,再從下壩經松溪河分散至贛南各地。同時,贛南各地的糧食也經水運銷往福建、廣東等地。鼎盛時期,往來於松溪河的船隻每天有600多艘,每船載重3000斤,一時之間,尋烏成為了贛粵閩邊界的商貿重鎮。
古橋滄桑橫跨河谷
隨著商貿發展,當地人苦於「溪流有谷斷崗千尺,石頭不轉,舟楫難通。先是鄉人醵金作會,架木為橋。而山水衝注,注輒傾圮,臨流者為嘆」,於是廣募資金,「匠斷山骨,長虹飛跨」,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建成了松溪橋。
記者了解到,該橋呈東西走向,兩孔跨於峽谷之間,如長虹臥波。全橋均用花崗石築成,長100.3米、寬4.9米、高12米,東端引橋長33.1米,西端引橋長27米。橋兩邊豎有石欄,石欄間左右各20根石柱,每根高1.36米,頂部呈葫蘆狀。在狹窄的河谷上,近5米的橋面寬度顯得非常奢華,可以推想當年往來於此的商客是何等繁多。
在松溪橋的東側有一處觀音宮遺址,雜草叢生的斷牆邊倚放著6塊關於興建松溪橋的石碑,詳細記載著當年修橋的艱辛與捐資者的姓名。松溪橋的西側有約60平方米的地基遺址,周邊存留著3株古梅。每當梅花盛開,燦若霞錦,典雅至極,格外妖豔。
曾是紅軍物資轉運通道
數百年來,松溪橋堅固不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地處要衝,松溪河流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中央蘇區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何紅梅告訴記者,中央蘇區成立後,松溪河及陸上古道成為了紅軍運輸物資的重要通道。
據介紹,當時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實行軍事和經濟雙重封鎖,一旦發現私運食鹽、藥品等,將全部沒收。在此情況下,松溪河流域的許多鄉民都會利用水上和陸路兩條通道,秘密地向中央蘇區運送物資。
「在艱苦的革命歲月,朱德、陳毅等革命領導人都曾在松溪河流域留下足跡,播下革命的火種。」何紅梅告訴記者,那時地下黨組織、交通員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央蘇區輸送奇缺物資,松溪河、松溪橋都成為了紅色交通線,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紅軍路」。
往
期
回
故
執行主編:康 婧
責任編輯:塗曉珺
編 輯:陳 磊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