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2021-01-14 網易新聞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

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

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築、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

專家認為,川鹽古道上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已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a

5條古道「風韻猶存」

川鹽古道,主要指從自貢出發,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5條道路。古道芳華,即使成百上千年後也依稀可辨當日風採。

9月5日,22名專家出現在自貢牛佛古鎮碼頭。一條兩三米寬的青石板路,串起碼頭和老街。石板光滑,中間磨出坑坑窪窪,這些坑窪,便是川鹽古道上,運鹽馬幫、牛隊和轉鹽工人日復一日踩出來的印跡。

牛佛古鎮保留的石板路,只是鹽運古道很短的一部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鹽史專家程龍剛說:「自貢井鹽發端於東漢時期,晉代初具規模,宋代聞名於世,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步入鼎盛,抗戰時期走向輝煌。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戰中,自貢生產的食鹽達190多萬噸,供給華中、西北和西南約佔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鹽史館研究人員今年4月開始對古道的尋訪。在程龍剛看來,鹽運古道部分被公路覆蓋,但路徑依然清晰。這些鹽運古道,幾乎清一色石板鋪就。四川敘永和貴州交界的雪山關,是由川入黔的必經之路。在這裡現存的幾公裡古道上,深深的馬蹄印、打杵印,非常多。程龍剛說,「當年,官府曾在雪山關設卡徵收鹽稅和土特產稅。」人背馬馱的運鹽隊伍,到此必須停留。鹽負在背,背夫不能卸下休息,只能用打杵(即拐扒子)拄地站立。日復一日,便在堅硬的石頭上生生戳出了石窩。

川鹽入鄂、湘必經重慶長江南岸的西沱古鎮,當年鹽運的雲梯街長達5華裡,從江邊層層遞升。據說,如今的雲梯街,也就是當年那些客棧老闆們為了招攬生意,沿著鹽路一路修建的。而雲南鹽津縣,不少人的口音與自貢相似留下了鹽道文化遷移的「鹽證」。

更多的鹽道,散落在荒郊野外和崇山峻岭,廢棄之後,雜草叢生。為了辨別一條普通的石板路是否為古鹽道,研究人員採用了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川鹽入黔古鹽道上,連接四川古藺和貴州清池古鎮的「老大路」完全被荒草覆蓋,在當地文管部門的帶領下,研究人員扒開雜草,居然一口氣找到8座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修路石碑。這些石碑記載了當年此路如何艱險、過往商旅最終集資修路後鹽道的繁榮景象。

b

因鹽而興,古鎮繁華

川鹽古道值得書寫之處,並非只有散落的石板路。那些沿鹽運陸路、水路而興的碼頭、古街、古鎮、祠堂、廟宇、會館以及牌坊,見證著因鹽而興的繁華,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遺產。

自貢鹽運古道第一灘,是距離自貢城區不遠處的艾葉灘,這裡不少石頭上有碗口大的洞眼,這些便是當年縴夫或船工用來拴船的地方。

艾葉灘,是貢井食鹽的集中生產區之一。一座跨河的石拱橋平康橋,串起南岸大碼頭和鹽場。當時,艾葉灘的橫街非常繁盛。「據說,在當年熱鬧的橫街上,鹽商和鹽工們丟棄的花生殼多得可以沒過腳踝。」程龍剛說,「太平天國時期,海鹽運到湖南、湖北的交通被阻斷,清廷允許川鹽濟楚,於是自流井的食鹽傾瀉而下。每年,從兩湖地區運回的白銀就達六七百萬兩。因此,自流井又有『銀窩窩』之稱。」

行走在自貢有千年鹽運第一鎮之稱的仙市古鎮,鹽運碼頭、古街、祠堂、廟宇和街頭牌坊無不保存完好。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鄧軍說,仙市古鎮是自貢井鹽外運的第一個水碼頭。當年此處的釜溪河灘多水淺,流急河窄。運鹽船行經此處,必須請搬工從船上卸下貨物,再人工挑到下一個可以行船之處,然後再請縴夫把空船拉過去。船工等候時要打尖歇腳,在此謀生的搬工也要吃飯住店,古鎮應運而生。

鹽道上的古鎮當年如何風光,還可以從牛佛古鎮流傳的民謠裡一窺究竟:「九街十八巷,中間一個鴨兒凼;五省八廟七柵,河北老街隔河望。」程龍剛說,這首民謠充分說明,清中葉因鹽運的興盛牛佛鎮已經建成了繁複的城鎮格局。而一首「搬不空的牛兒渡,塞不滿的大山鋪」,則一展當年牛佛鎮鹽運的繁盛景象。

自貢鹽業的興旺,也催生了大量富有的鹽商。他們在自貢及鹽道上的城鎮出手闊綽修建會館和住宅,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建築。程龍剛說,僅自貢牛佛鎮,如今就保留了萬壽宮、禹王宮等6處會館及祠堂。

c

鹽業遺產亟待保護整理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與鹽有關的文化遺產,尚未能得到及時的保護和整理。川鹽古道上的明珠,還需要精心的擦拭才能再綻光彩。

在這次重走川鹽古道的考古調查中,各界專家對千年鹽都保留的文化遺產,讚不絕口。然而與這條文化線路有關的一些基本信息,很多仍處於缺失狀態。

「如今現存的川鹽古道大概還有多少公裡?川鹽古道上現存多少古鎮?古道上一共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遺產?說實話,我現在都答不出。至少還需要幾個月,我們才能從這次全面考察資料中整理出來。」程龍剛歉疚表示。不過,正是專家們的一個個問題,以及考察時他們頻現的驚喜,更讓人意識到整理鹽史遺產的重要。

考察組來到自貢現存井架最高的金流井。當專家們看到45米高的井架巍然聳立,無不嘖嘖稱讚。當年,勤勞智慧的先民正是用一根根木頭綁在一起製成井架,向地底索要了源源不斷的製鹽滷水和天然氣。如今,這些井架只保留了18座。有專家稱其為「東方的艾菲爾鐵塔」,自貢也在燊海井等處保留了井架、天車以及古法製鹽等展示項目,但名號暫時還沒叫響。

不少與鹽有關的古建築,也尚未納入足夠級別的保護。

至於自貢究竟從何時進行井鹽開採?文獻記載自貢大公井初鑿於北周武帝時期,但迄今從未有過考古佐證。此次考古調查對大公井遺址剖面進行了局部清理,發現若干層含有豐富灰燼,並且在遺址最下層發現了可能是南朝晚期到唐代的青瓷片,這與史載的大公井開鑿時代相近,為探索大公井遺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至於大公井遺址附近是否存在鹽井群?這仍將有待後期的考古來發現。

程龍剛透露,這次考古調查之後,包括王仁湘、王子今、高大倫等知名專家認為:散布在鹽道周邊的文物建築數量之多、裝飾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完好在四川甚至全國都十分罕見。但不少遺產在古鎮的打造中,已遭到破壞,有的則年久失修,急需有效保護。專家們提出建議:用文化線路的視野聯合四川、貴州、雲南、湖北、湖南及重慶,將川鹽古道打捆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動跨區域的線性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目前來看,這些鹽史遺產,已經初步具備了進入世遺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編後

茶馬古道很熟,川鹽古道很陌生。其實它們都是古代交通運輸要道,只是因為歲月變遷,逐漸隱沒在今人的視線中。

這一次,相關方面希望川鹽古道奔著世遺預備名單去,「志向」不可謂不大。道路是人類重要文化遺產,道路及其沿途設施往往凝結了人類的智慧與文化景觀。入選「世遺」的道路可謂寥寥,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也是經歷了多年的準備,聯合中亞各國一起,才在今年獲此殊榮。

我認為,奔著這樣大的目標去,保護好古道是第一位。這一次專家重走川鹽古道,為我們帶回了第一手的信息,讓我們了解了這條古道的重要與樣貌,但接下來如何保護與開發,尚無具體方案。其實,我們可以學習各國保護古道的法子,譬如日本是如何保護熊野古道的,並和相關省市攜手,共同把這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守護好。

本報記者 吳曉鈴/文 肖雨楊/圖

作者:吳曉鈴 肖雨楊 圖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探尋遺忘在自貢鹽運古道上的餈粑坳
    提起餈粑坳,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一直是自流井到富順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民國18年(1929)7月,井富馬路通車後,餈粑坳坡下便成了商家所聚之地,老街的商貿地位漸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井富馬路已經變為現在的川雲公路,而餈粑坳依舊是其必經之地。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六:饒平古驛道,千年歲月裡的鹽糧古道
    在粵東不高的群山之中,掩藏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商道,千百年來,粵東先民們的生命與之息息相關,鹽、糧食在其中來往穿梭,成為當地人的生命線。可見其歷史性及重要性,堪比西北的茶馬古道。對於其功能,可比粵東的「鹽糧古道」。
  • 川鹽古道荊棘路:歷史上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 浙江這條古道,深藏在白際山脈裡,是一條千年鹽糧古道
    白際山脈是橫亙於浙江淳安西北且毗鄰安徽歙縣、休寧縣之間的一條交界山脈山峰多在海拔一千米以上,在這崇山峻岭之間,有一條用青石板一塊一塊鋪成的古代官道,那便是名噪千年的歙嶺古道。歙嶺古道,開鑿年月無從考究,據現有史料記載及殘存建築推測,至今已存千年以上,是古代兵家自嚴州進入徽州的戰略要道,山中至今仍殘留著諸多古戰爭遺址。歙嶺古道,全程約16公裡,其中徽州歙縣和浙江淳安段各有8公裡。古道北起歙縣長陔鄉南源村,南跨白際山脈中部,至淳安縣姜家鎮沈畈村葉祀自然村。
  • 讓古道鹽運文化有溫度地傳承下去(組圖)
    這個由幾個土生土長的西沱人自發形成的民間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搜集、保護巴鹽古道的歷史文化。「如今西沱鎮會唱完整川江號子的,只有劉君權一人。」說到這裡,譚紅建有些感慨。「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各自又有數十種類別和上千首曲目。」
  • 「百年巴鹽古道」之一:巴鹽古道
    另一條是三峽地區井鹽,路線是:大蒼古鎮—建始—恩施—宣恩—鶴峰—桑植—張家界。宋至清時,建始雖隸屬夔州長達752年,卻沒有一條大道通往夔州,一直以這條鹽道為通道。 塗南平編者按:「巴鹽入楚」、「川鹽銷楚」已有千年歷史。
  • 艾葉古鎮 鹽運古道第一灘
    艾葉古鎮天池寺大雄寶殿。   (下)□李貴平  近日,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的自貢艾葉古鎮,被川渝讀者、網友推薦進入「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  如今,穿行艾葉古鎮,觸摸著古鎮上斑駁的牆面,凝望著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追憶當年鹽業生產、運輸盛況,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 三峽人家之鹽茶古道
    從石牌保衛戰遺址往前走,便是土家族的巴王宮和鹽茶古道。在巴王宮我們參觀了:白虎堂,制陶館,燒陶館,釀酒館。白虎堂裡有各種武器和刑具,包括弩車,刀劍,投石車,威風凜凜。再往下就到了鹽茶古道,導遊介紹,在古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連一條小路都難找到。
  • 四川最「小資」的古鎮,位於自貢,譽為「鹽運古道第一灘」
    千年鹽都「因鹽設市」之地,處處可見水路碼頭、重鎮林立。如今,在自貢依然保存著許多「鹽味和古韻」依然飄香的古老鎮子,艾葉古鎮,川鹽東運水路碼頭起點站,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為富榮鹽場西端井鹽生產第一重鎮。有「鹽運古道第一灘」和「梯級水道第一堰」之美譽。古鎮因鹽設驛,依河建街,山林穿插,植被優良,歷經歲月滄桑,是千年鹽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 吾鄉| 重走茶馬古道 體驗千年曬鹽技藝
    回放 吾鄉 | 重走茶馬古道 體驗千年曬鹽技藝
  • 四川自貢市完成潤鹽古道學術考察 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關係密切
    潤鹽古道,系由元置潤鹽州(縣)而得名,最早見於明代朱簋在今涼山州鹽源縣平川鎮騾馬堡村的「金生麗水,潤鹽古道」摩崖石刻。潤鹽古道是川鹽入滇的西線古鹽道,最主要的路線是從西昌經鹽源、寧蒗到麗江。這條古道以鹽源縣為中心,支線密布,遍及於川滇邊金沙江、雅礱江之間的大片區域,涉及的範圍包括今四川西昌、冕寧、德昌、攀枝花、鹽源、木裡及雲南寧蒗、永勝、華坪、麗江等地。
  • 尋訪深藏於崇山峻岭中的鹽嶺古道
    位於普寧大南山南部與惠來交界處,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鹽嶺古道,長三十餘裡,是連接潮普惠三地,為舊時販鹽及挑農產貨運之要道,其路小而山陡,兩旁峭壁深坑,系難行之路,依此求生者,每日往返,可謂膽戰心驚,悽苦難言。
  • 巴鹽古道
    因為沒有系統挖掘整理囉兒調文化,沒有找到這一文化的基石---巴鹽古道。離開這個基石,研究其文化,如無根之木,空中樓閣,必然迷茫,缺乏自信。     能夠形成連綿幾百公裡較為固定的長途交通運輸線,在我國境內較早發現的,有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而巴鹽古道多隱於民間,官方記載甚少,學界探索研究時間短暫,但很快發現其厚重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 秘境恩施:百年古橋留下未解之謎,5000年前的巴鹽古道令人稱奇
    經過它,那條具有5000年歷史的巴鹽古道映入視線。秘境探尋,發現稀有文化遺址,藏在鄂西大山深處的這條千年古道,因現代化交通的興旺,早已作古,它不像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不只有深化記載,也令人們有所耳聞目擊。它多隱於民間,官方記載甚少,在隨學界探究研討,人們發現這條神秘古道,藏有深沉歷史文化,後被《中國國度天文》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走讀瀟賀丨古道上最後的挑鹽人
    最後的挑鹽人 撰文/本報記者趙穎慧通訊員/楊雄心 儘管千年瀟賀古道失去了秦漢時期的繁榮,但直到今天,它依然跳躍著微弱的生命力。 重走瀟賀古道的旅程裡,我們有幸遇見了一個「活著」的歷史——83歲的蔣文吉,他是古道上的「最後一代挑鹽人」。
  • 沿著「潤鹽古道」 鹽源蘋果遠銷東南亞
    千年鹽城以鹽興城到外購食鹽  鹽源縣,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呈現「小盆地」的地形,在其地下存在較豐富的滷水層,可提煉鹽。歷史上,鹽源因鹽而興,也因鹽引來戰亂。  「在中國古代,鹽鐵產地歷來是必爭之地。」7月31日清晨,郭廷華再次踏在這條曾經馬幫商旅往來的潤鹽古道上,作為鹽源縣歷史研究者,這條路的前世今生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
  • 鹽煤古道探秘
    近年來,威遠的鹽煤古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徒步愛好者到此旅遊,驚嘆它的古老與神秘。近日,筆者前往探訪。說起鹽煤古道,要先說說威遠的煤炭。位於世界最大穹窿地貌核心區的威遠,上個世紀是四川比較著名的產煤大縣。所採煤炭除當地生產生活使用外,主要通過陸路、水路運到自貢煮鹽,以及運到重慶和外省。威遠最早在什麼時期發現並開採利用煤炭的呢?
  • 鹽馬古道春風行
    趁著暖陽、懷著喜悅,今天小編帶大家重走綦江的鹽馬古道,共享這春回大地的美好時光。引 言:綦江不產鹽,而鹽乃民生所必須。宋末之前,綦江主要由僚人進行販鹽;宋末以後,則主要由漢人進行販鹽活動。當時交通不便,運鹽僅靠馬駝、人挑,由此開闢出了一條條鹽道。鹽道的形成,既滿足了綦江人民的用鹽需求,也繁榮了古道沿線的經濟。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走進井研——尋蹤千年鹽馬古道 感受厚重國學文化
    大佛湖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王衛東 高瓊):樂山市井研縣是「卓筒井」發祥地之一,因鑿井煮鹽年代久遠、所產鹽精美潔淨而得名,以「國學重縣」、「鹽馬古道」、「文化之鄉」、「天府靈秀」而聞名。三江白塔  井研歷史文物古蹟眾多,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名塔——三江宋塔;省級重點文物川西明清民居「活化石」、現存最大規模清代民居建築群 ——雷暢故居、雷氏宗祠、辛亥元勳熊克武故居(全國辛亥遺蹟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