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荊棘路:歷史上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2021-01-08 網易新聞

《天工開物》中的製鹽工業

灩澦如樸瞿塘深,魚腹陣圖江水心。大昌鹽船出巫峽,十日溯流無信音。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執掌軍政的地方高官)一職,乘船順長江東下,輾轉回老家蘇州休養。瞿塘峽口的灩澦堆,魚腹浦上的八陣圖,沿途所見風物名勝,讓這位詩人興致勃發。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至少840年前,運送川鹽之船已在三峽航道上來往穿梭了。

千百年來,長江及其眾多支流,都是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水路通道。當然,它並非唯一的通道。

絲鹽茶馬銅 路通財也通

通常所說的「川鹽古道」,源頭起於四川(包括今重慶)東部及南部產鹽區,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幾乎貫穿整個中國中部與西南腹地,它不僅僅是一條運鹽之路,而是數千年間逐步成型的龐大綜合運輸網絡。

比如川鹽入鄂。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自貢鹽場(含富順)之鹽,因地利之便,主要由長江線、清江線入鄂,又以長江線最為重要。自貢井鹽在流經境內的榮溪河裝船後,順沱江進入長江,經重慶、萬縣,過三峽,東抵宜昌、武漢等鹽運碼頭。

眾所周知,長江下遊是淮鹽銷區,上遊是川鹽銷區,中遊自宜昌到洞庭湖流域,則是川鹽、淮鹽爭奪的市場。有意思的是,國運昌盛之時,中央政府一般採取壓制川鹽、鼓勵淮鹽的政策,國運衰敗之際,長江上遊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中央政府又靠川鹽救國,鼓勵川鹽外運,故有「國衰則川鹽興,國興則川鹽衰」的怪現象。自貢鹽業得以憑藉兩次「川鹽濟楚」之機極大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長江中下遊航道不同時期運輸能力的變化所決定的。

又如川鹽入滇。川鹽大量輸入雲南的時間,晚於其他地區,原因之一是直到元代以後,雲南才全面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範圍,與內地連為一體。明清兩代到民國時期,自貢富榮鹽場及樂山犍為鹽場、鹽源黑白鹽井(屬今涼山自治州)、芒康縣沙鹽井等所產川鹽,主要銷往靠近這些產鹽區的滇東北、西北地區。

在清代,以富榮鹽場及犍為鹽場為中心的川滇古鹽道「東部商道」,與史上有名的「滇銅京運」所走的川滇路段大多相合。富榮之鹽取道沱江南下,輾轉經瀘州,入永寧河運至雲貴川交界的永寧口岸(今敘永)儲存,而雲南東川(今屬昆明)所產之銅,大多由馬幫載至永寧換舟,運銅之馬回空之時,順道馱鹽回東川、昭通等地。

川鹽入滇古鹽道,與南方絲綢之路、川滇藏茶馬古道以及東川滇銅古道多有重合,絲、鹽、茶、馬、銅在同一古道上交替穿行,可謂蔚為奇觀。

川鹽能濟楚 湖廣填四川

如前所述,長江水道不僅是川鹽入鄂,也是整個川鹽外運的主要水路通道,四川周邊各省鹽運集散,幾乎都依靠長江支流。如湖北依靠清江、酉水、漢水,貴州依靠烏江、赤水、綦江、永寧河和芙蓉江,湖南依靠酉水經阮江,再進入洞庭湖流域。

長江幹支流之外,各縣區之間又密布石板道,亦是川鹽運輸的重要補充,古稱「五尺道」「三尺道」「騾馬道」,僅從名稱便可以想像其崎嶇艱險情狀。不過,也有「官鹽大道」「閏鹽大道」之類較為寬闊的鹽路。這些古道以自貢鹽場等產鹽市鎮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穿越山林水澗,食鹽多以人力背負,無論山高路遠,凡有人煙之處,即使路不通達,必有背夫運鹽到達。

除了兩度「川鹽濟楚」,挽救國家於危亡之外,數百年來,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川鹽古道也曾經扮演重要角色。

如清康熙十年到乾隆四十一年,歷時105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行動中,蜿蜒於巴蜀群山間的川鹽古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移民通道,沿途新增了許多具有移民特徵的居民聚落。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實行第一次「川鹽濟楚」,這些古鹽道上的居民聚落得到極大發展,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許多巴蜀古鎮,大都是這一時期成型。八年抗戰期間,實行第二次「川鹽濟楚」,重慶國民政府將一些古鹽道改造為戰備公路,為運送軍事物資,抵禦日寇進犯做出了貢獻。同時,自貢、富順、犍為、仙市等因鹽而興的新城鎮,也獲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經濟騰飛良機。

川、滇、黔交匯地區的川滇古鹽道沿線,水資源異常豐富,是長江水系的重要源頭。這一帶因歷史上開發較晚,經濟上閉塞落後,但藉助於自貢、富順、犍為等鹽場鹽業經濟的繁榮的拉動,古鹽道上也陸續出現了許多具有典型商業特徵的鹽業古鎮。它們以川南鹽產地為中心,以岷江、沱江、金沙江、橫江、南廣河、赤水、習水等鹽運河道為依託,形成一個龐大的鹽運網絡。各個古鎮看似分散孤立,其實都是鹽運商業網絡上的重要節點,彼此有著明顯的共性和傳承關係。

九宮十八廟 聚天下行幫

川鹽古道入鄂、入滇、入黔、入湘,與沿線各個水陸運鹽口岸連結起來,構成龐大的川鹽運輸網絡,而活躍於鹽道和商鎮上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鹽商和鹽工。

據專家考證,川鹽運商的籍貫,以陝西、湖北、福建、廣東、貴州為多,這從川鹽從古道沿途市鎮各種商人會館的數量可以大體看出端倪來。

一個鹽場和運鹽口岸,或是重要工業基地,或是經濟集聚中心,或兩者兼而有之,必然吸引大量移民湧入,形成許多地域和行業幫派組織,他們要興建各種祠堂、會館,作為聚會場所。如自貢鹽場及今重慶境內的雲安、大寧、西沱等鹽業古鎮上,分別建有炎帝宮、萬壽宮、禹王宮、火神廟、王爺廟等各類建築。

以地域論,萬壽宮是江西商人所建,天上宮是福建商人所建,南華宮是廣東商人所建,帝王宮是湖北黃州商人所建,西秦會館、三元宮則是山西和陝西商人所建。各地信奉的神靈,也隨著移民們「遷」到鹽場、鹽鎮周邊定居,如山西幫奉關羽為神,修建了關帝廟,湖北幫因家鄉多水患,修建了禹王宮。

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自流井陝西籍商人捐資興建的西秦會館,又稱關帝廟、陝西廟,佔地近5畝,歷時十六年才竣工。會館建築設計精巧、結構繁複,雕刻裝飾十分華麗,保留至今,成為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館址。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 胡難_NN6785

相關焦點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
  • 「百年巴鹽古道」之一:巴鹽古道
    另一條是三峽地區井鹽,路線是:大蒼古鎮—建始—恩施—宣恩—鶴峰—桑植—張家界。宋至清時,建始雖隸屬夔州長達752年,卻沒有一條大道通往夔州,一直以這條鹽道為通道。 塗南平編者按:「巴鹽入楚」、「川鹽銷楚」已有千年歷史。
  • 自貢鹽運古道考古啟動 為申遺做準備(組圖)
    圖為運鹽古道  四川新聞網自貢9月1日訊(記者 劉瑞)自貢,曾是一座遍地鹽井的城市,素以盛產井鹽聞名遐邇,被稱為「鹽都」,由此也形成了以自貢鹽場為中心溝通成渝、連接滇黔湘鄂邊境的運鹽路線。為深入挖掘鹽文化的根,更加有效地保護與利用鹽運古道上的文化遺產,自貢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自貢市文物管理局)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於9月1日至9月10日,組織考古學、古建築、交通史、鹽業史方面的國內專家,開展自貢鹽運古道綜合調查。
  • 四川最「小資」的古鎮,位於自貢,譽為「鹽運古道第一灘」
    有人說世界上每一片湖泊,都是上帝灑落在人間的眼淚。也有人說,背著背包的路上,看過許多人,聽過許多故事,見過旅行風景,就這樣,慢慢學會了長大。千年鹽都「因鹽設市」之地,處處可見水路碼頭、重鎮林立。如今,在自貢依然保存著許多「鹽味和古韻」依然飄香的古老鎮子,艾葉古鎮,川鹽東運水路碼頭起點站,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為富榮鹽場西端井鹽生產第一重鎮。有「鹽運古道第一灘」和「梯級水道第一堰」之美譽。古鎮因鹽設驛,依河建街,山林穿插,植被優良,歷經歲月滄桑,是千年鹽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自貢大安涼高山,鹽運古道重要驛站,青石訴說滄桑歷史
    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千百年來,自貢井鹽東運,主要有的兩條路,一條是走釜溪河水路,另一條是走自流井-大山鋪-何市-牛佛渡旱路。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由於釜溪河的通行條件所限,這條滄桑的旱路,就成了鹽運進入中原地區的主要通道。
  • 四川自貢市完成潤鹽古道學術考察 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關係密切
    這條古道以鹽源縣為中心,支線密布,遍及於川滇邊金沙江、雅礱江之間的大片區域,涉及的範圍包括今四川西昌、冕寧、德昌、攀枝花、鹽源、木裡及雲南寧蒗、永勝、華坪、麗江等地。 並且,考察組還參觀調研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瀘沽湖鎮摩梭博物館和束河古鎮茶馬古道博物館,以對潤鹽古道的歷史和社會文化有更為整體和全面的認識。   潤鹽古道是川鹽古道中海拔最高的古鹽道,穿行於橫斷山脈及金沙江、雅礱江河谷之間,行銷路線高山、峽谷及平壩相間,需翻越橫斷山脈、金沙江、雅礱江等山嶽和河流,道路十分曲折、艱險。
  • 探尋遺忘在自貢鹽運古道上的餈粑坳
    提起餈粑坳,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一直是自流井到富順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民國18年(1929)7月,井富馬路通車後,餈粑坳坡下便成了商家所聚之地,老街的商貿地位漸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井富馬路已經變為現在的川雲公路,而餈粑坳依舊是其必經之地。
  • 鹽煤古道探秘
    近年來,威遠的鹽煤古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徒步愛好者到此旅遊,驚嘆它的古老與神秘。近日,筆者前往探訪。說起鹽煤古道,要先說說威遠的煤炭。位於世界最大穹窿地貌核心區的威遠,上個世紀是四川比較著名的產煤大縣。所採煤炭除當地生產生活使用外,主要通過陸路、水路運到自貢煮鹽,以及運到重慶和外省。威遠最早在什麼時期發現並開採利用煤炭的呢?
  • 艾葉古鎮 鹽運古道第一灘
    艾葉古鎮天池寺大雄寶殿。   (下)□李貴平  近日,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的自貢艾葉古鎮,被川渝讀者、網友推薦進入「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  如今,穿行艾葉古鎮,觸摸著古鎮上斑駁的牆面,凝望著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追憶當年鹽業生產、運輸盛況,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 讓古道鹽運文化有溫度地傳承下去(組圖)
    西沱鹽業繁茂時,不少鹽運船隻從忠縣塗井、井以及萬縣(今萬州)駛來。劉君權和他的祖輩父輩,都曾做過鹽船上的「駕長」(船長)。一路艱辛一路歌。不僅水路,在巴鹽古道的運輸途上,背夫們也是走到哪唱到哪,或樸實豪放的背鹽號子,或風趣幽默的囉兒調,數十種與鹽運文化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當地歷史演變的活教材。
  •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下)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下)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行走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水陸路鹽運石灘、船槽、堰閘、古驛道、古橋、古轉鹽碼頭;觸摸著古鎮上斑剝的牆面、黛青的蓋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 走進鹽馬古道重鎮諾鄧
    當然,搶佔主脈的人家,一定是那些發了鹽財的灶戶,抑或是來往於鹽馬古道的商家。現在發財的諾鄧人家大有人在,但依然保持了原本的古樸。我在諾鄧住了一晚,雞叫得亢奮,我卻一直賴在床上,直到陽光拍響了生鏽的窗子。這時,馱沙石料的馬走出輕重不一的腳步聲。客棧年輕的老闆早起床幹活了,只有一位老人捂著肚子不停地吹火,那張黑不溜秋的大鐵鍋盛滿了滷水。電完全可以驅動一應俱全的炊具,但主人似是更喜歡柴火。
  • 沿著「潤鹽古道」 鹽源蘋果遠銷東南亞
    千年鹽城以鹽興城到外購食鹽  鹽源縣,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呈現「小盆地」的地形,在其地下存在較豐富的滷水層,可提煉鹽。歷史上,鹽源因鹽而興,也因鹽引來戰亂。  「在中國古代,鹽鐵產地歷來是必爭之地。」7月31日清晨,郭廷華再次踏在這條曾經馬幫商旅往來的潤鹽古道上,作為鹽源縣歷史研究者,這條路的前世今生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
  • 三峽人家之鹽茶古道
    從石牌保衛戰遺址往前走,便是土家族的巴王宮和鹽茶古道。在巴王宮我們參觀了:白虎堂,制陶館,燒陶館,釀酒館。白虎堂裡有各種武器和刑具,包括弩車,刀劍,投石車,威風凜凜。再往下就到了鹽茶古道,導遊介紹,在古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連一條小路都難找到。
  • 走,百年鹽馬古道
    16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啦井便以開採鹽礦而聞名,啦井鹽呈桃花色,滲透力強,素有「桃花鹽」之稱,享譽雲南,隨著食鹽的交易流通,加強了啦井與外界交流,形成獨具特色的鹽馬古道文化。
  • 舒坪,不僅是自貢的一座工業重鎮,也是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舒坪歷史悠久、交通便利,不僅是自貢的工業重鎮,也是鹽運古道的重要驛站。舒坪位於自流井區西南部,距市中心僅7公裡,內昆鐵路自貢南站設在此地,與自貢匯東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自貢工業(貢舒)開發區接壤,是自貢市最大的物資集散中心和商貿窗口。
  • 粵贛古道: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在古代,這裡形成了以龍川佗城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和以和平縣等地為要衝的粵贛古道。目前,河源和梅州地區依然保存著大量古道資源,這些古道見證了千百年來客家移民的艱辛奔波,也見證了客家文化的繁盛,是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重走古道,依然能感受到往昔歷史的厚重風姿。中原移民的重要通道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人口遷移史。
  • 趣說達州②丨星夜兼程運送新鮮荔枝 荔枝古道走向是這樣的
    據記載,為保持荔枝的色香味,為防止荔枝路途中擠壓,負責運送荔枝的驛使採用土法保鮮,把採摘下的新鮮荔枝帶葉密封於竹筒中,裝籠從涪州上馬,二十裡一換人,六十裡一換馬,日夜兼程,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內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巴蜀崇山峻岭,道路崎嶇險峻。為保證運送速度,驛使手拿銅鈴,一路搖過不停,來不及躲閃的雖被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聞鈴而色變」。
  • 巴鹽古道
    因為沒有系統挖掘整理囉兒調文化,沒有找到這一文化的基石---巴鹽古道。離開這個基石,研究其文化,如無根之木,空中樓閣,必然迷茫,缺乏自信。     能夠形成連綿幾百公裡較為固定的長途交通運輸線,在我國境內較早發現的,有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而巴鹽古道多隱於民間,官方記載甚少,學界探索研究時間短暫,但很快發現其厚重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 鹽米古道上的平遠往事(下)
    (一)粵贛商流的通道 《尋烏調查》是研究平遠古道的最重要歷史文獻。當時還未開通行駛汽車的公路,閩粵贛三省邊區的物資流通依賴於韓江水系、贛江水系的水運,以及蛛網似的人行驛道,自明朝正德年以來幾乎沒有改變;二是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支撐,分析的結論令人信服。 江西缺鹽,由廣東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