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中的製鹽工業
灩澦如樸瞿塘深,魚腹陣圖江水心。大昌鹽船出巫峽,十日溯流無信音。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執掌軍政的地方高官)一職,乘船順長江東下,輾轉回老家蘇州休養。瞿塘峽口的灩澦堆,魚腹浦上的八陣圖,沿途所見風物名勝,讓這位詩人興致勃發。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至少840年前,運送川鹽之船已在三峽航道上來往穿梭了。
千百年來,長江及其眾多支流,都是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水路通道。當然,它並非唯一的通道。
絲鹽茶馬銅 路通財也通
通常所說的「川鹽古道」,源頭起於四川(包括今重慶)東部及南部產鹽區,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幾乎貫穿整個中國中部與西南腹地,它不僅僅是一條運鹽之路,而是數千年間逐步成型的龐大綜合運輸網絡。
比如川鹽入鄂。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自貢鹽場(含富順)之鹽,因地利之便,主要由長江線、清江線入鄂,又以長江線最為重要。自貢井鹽在流經境內的榮溪河裝船後,順沱江進入長江,經重慶、萬縣,過三峽,東抵宜昌、武漢等鹽運碼頭。
眾所周知,長江下遊是淮鹽銷區,上遊是川鹽銷區,中遊自宜昌到洞庭湖流域,則是川鹽、淮鹽爭奪的市場。有意思的是,國運昌盛之時,中央政府一般採取壓制川鹽、鼓勵淮鹽的政策,國運衰敗之際,長江上遊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中央政府又靠川鹽救國,鼓勵川鹽外運,故有「國衰則川鹽興,國興則川鹽衰」的怪現象。自貢鹽業得以憑藉兩次「川鹽濟楚」之機極大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長江中下遊航道不同時期運輸能力的變化所決定的。
又如川鹽入滇。川鹽大量輸入雲南的時間,晚於其他地區,原因之一是直到元代以後,雲南才全面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範圍,與內地連為一體。明清兩代到民國時期,自貢富榮鹽場及樂山犍為鹽場、鹽源黑白鹽井(屬今涼山自治州)、芒康縣沙鹽井等所產川鹽,主要銷往靠近這些產鹽區的滇東北、西北地區。
在清代,以富榮鹽場及犍為鹽場為中心的川滇古鹽道「東部商道」,與史上有名的「滇銅京運」所走的川滇路段大多相合。富榮之鹽取道沱江南下,輾轉經瀘州,入永寧河運至雲貴川交界的永寧口岸(今敘永)儲存,而雲南東川(今屬昆明)所產之銅,大多由馬幫載至永寧換舟,運銅之馬回空之時,順道馱鹽回東川、昭通等地。
川鹽入滇古鹽道,與南方絲綢之路、川滇藏茶馬古道以及東川滇銅古道多有重合,絲、鹽、茶、馬、銅在同一古道上交替穿行,可謂蔚為奇觀。
川鹽能濟楚 湖廣填四川
如前所述,長江水道不僅是川鹽入鄂,也是整個川鹽外運的主要水路通道,四川周邊各省鹽運集散,幾乎都依靠長江支流。如湖北依靠清江、酉水、漢水,貴州依靠烏江、赤水、綦江、永寧河和芙蓉江,湖南依靠酉水經阮江,再進入洞庭湖流域。
長江幹支流之外,各縣區之間又密布石板道,亦是川鹽運輸的重要補充,古稱「五尺道」「三尺道」「騾馬道」,僅從名稱便可以想像其崎嶇艱險情狀。不過,也有「官鹽大道」「閏鹽大道」之類較為寬闊的鹽路。這些古道以自貢鹽場等產鹽市鎮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穿越山林水澗,食鹽多以人力背負,無論山高路遠,凡有人煙之處,即使路不通達,必有背夫運鹽到達。
除了兩度「川鹽濟楚」,挽救國家於危亡之外,數百年來,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川鹽古道也曾經扮演重要角色。
如清康熙十年到乾隆四十一年,歷時105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行動中,蜿蜒於巴蜀群山間的川鹽古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移民通道,沿途新增了許多具有移民特徵的居民聚落。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實行第一次「川鹽濟楚」,這些古鹽道上的居民聚落得到極大發展,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許多巴蜀古鎮,大都是這一時期成型。八年抗戰期間,實行第二次「川鹽濟楚」,重慶國民政府將一些古鹽道改造為戰備公路,為運送軍事物資,抵禦日寇進犯做出了貢獻。同時,自貢、富順、犍為、仙市等因鹽而興的新城鎮,也獲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經濟騰飛良機。
川、滇、黔交匯地區的川滇古鹽道沿線,水資源異常豐富,是長江水系的重要源頭。這一帶因歷史上開發較晚,經濟上閉塞落後,但藉助於自貢、富順、犍為等鹽場鹽業經濟的繁榮的拉動,古鹽道上也陸續出現了許多具有典型商業特徵的鹽業古鎮。它們以川南鹽產地為中心,以岷江、沱江、金沙江、橫江、南廣河、赤水、習水等鹽運河道為依託,形成一個龐大的鹽運網絡。各個古鎮看似分散孤立,其實都是鹽運商業網絡上的重要節點,彼此有著明顯的共性和傳承關係。
九宮十八廟 聚天下行幫
川鹽古道入鄂、入滇、入黔、入湘,與沿線各個水陸運鹽口岸連結起來,構成龐大的川鹽運輸網絡,而活躍於鹽道和商鎮上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鹽商和鹽工。
據專家考證,川鹽運商的籍貫,以陝西、湖北、福建、廣東、貴州為多,這從川鹽從古道沿途市鎮各種商人會館的數量可以大體看出端倪來。
一個鹽場和運鹽口岸,或是重要工業基地,或是經濟集聚中心,或兩者兼而有之,必然吸引大量移民湧入,形成許多地域和行業幫派組織,他們要興建各種祠堂、會館,作為聚會場所。如自貢鹽場及今重慶境內的雲安、大寧、西沱等鹽業古鎮上,分別建有炎帝宮、萬壽宮、禹王宮、火神廟、王爺廟等各類建築。
以地域論,萬壽宮是江西商人所建,天上宮是福建商人所建,南華宮是廣東商人所建,帝王宮是湖北黃州商人所建,西秦會館、三元宮則是山西和陝西商人所建。各地信奉的神靈,也隨著移民們「遷」到鹽場、鹽鎮周邊定居,如山西幫奉關羽為神,修建了關帝廟,湖北幫因家鄉多水患,修建了禹王宮。
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自流井陝西籍商人捐資興建的西秦會館,又稱關帝廟、陝西廟,佔地近5畝,歷時十六年才竣工。會館建築設計精巧、結構繁複,雕刻裝飾十分華麗,保留至今,成為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館址。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 胡難_NN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