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下)

2021-01-14 封面新聞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下)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行走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水陸路鹽運石灘、船槽、堰閘、古驛道、古橋、古轉鹽碼頭;觸摸著古鎮上斑剝的牆面、黛青的蓋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一條水路,通達半個中國

千年鹽業生產與水陸鹽運樞紐為小鎮留下了傳統井鹽生產工業建築群、鹽業商貿建築群和民居宅院、古寺廟宇、東漢崖墓等眾多歷史古蹟。

古鎮正街、橫街建築屬清末明初和清朝中期建築,尤以四海井民居和鹽運古道「橫街子」最有特色,是依旭水河和沱灘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屬川南特有的穿鬥式建築群落,正街多為川南民居特色,主要以商業貿易產業為主導產業。

古鎮核心風景區,由三街一河及百裡旭水河深水沱灣等景點組成,方圓13公頃,平均海拔340米,氣候宜人,植被茂盛。古鎮主要街巷、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格局,依沱灘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呈現川南民居小青瓦、穿鬥木構架風貌和環境,景區內存有多處歷史文化保護單位,其中有古道橫街、鹽運第一灘、鹽運碼頭、梯級水道第一堰、平康古橋、大槽口、四海井、胡家大院、天宮堂、陽興廟、漢墓群等遺址、遺蹟。2009年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產。

如今,穿行其中,觸摸著古鎮上斑駁的牆面、黛青的蓋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追憶當年鹽業生產、運輸盛況,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艾葉鎮有建於北宋的佛教寺廟天池寺,有沙塘半島、五皇洞瀑布等自然景觀,北環路沿五皇洞瀑布、古鹽井金流井、至恆大花園一線,已規劃打造以鹽文化為載體的旅遊項目,作為大公井古鹽文化景區規劃的重要組團部分。

艾葉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列入省級自然和文化遺產。

在艾葉鎮,不能不提到著名的運鹽埠頭——「艾葉灘」。

艾葉灘,是旭水河中一長約160多米,寬50餘米的巨大石磧灘,它是旭水河—釜溪河上第一大石灘。旭水河發源於榮縣大尖山,在大安區雙河口與威遠河交匯而為釜溪河。旭水河從榮縣迤邐到艾葉,形成灘急水湍的艾葉灘。蜿蜒的旭水河先向北、再向南,在灘下轉了一個近乎九十度的彎,撒著腿兒直奔貢井而去,人們叫這個最大的彎為「沱灣」。

艾葉灘水流湍急,沱灣寬闊垂直。艾葉灘和沱灣阻礙著上下行駛的船隻,成為一道天然的險阻。

地處古鎮核心區的鹽運古道第一灘,佔地面積6000平米,北鄰旭水河深水沱灣,是現存古運鹽水道的起點,也是自貢「八裡秦淮」風光的起點;西接始建於1802年的平康古橋和橫街古道,連接古鎮主街,使艾葉鎮成典型的「T」字形川南古鎮,是歷史上水陸交通樞紐,成為聞名遐邇的客流、物流集散地。

周邊保存完好的古鹽運碼頭和旭水河沿河岸千年鹽業井灶遺址、鹽工民宅分布甚多。

艾葉灘滔滔流去,波濤洶湧,在石磧上奔瀉翻騰,擊出萬股水流,如銀蛇飛騰,壯觀無比,這便是艾葉灘船槽至沱江的古鹽道起運碼頭。

它以自己的洪荒之力,日夜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清康熙三十五年,官署曾經沿旭水河石磧灘上開鑿船槽—大槽口,其寬僅可容一船經過,以利行船,不再盤灘卸裝,已批准為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產。

清光緒三十年(1903年)富榮場設堰工局,於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五座堰閘,並下延至雷公灘、自流井老新橋處共七座,層層截流,提高水位,「節節墕流,水鳴如瀑」,呈梯級節節接力轉運貨物,這一梯級鹽運水利工程系列,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還早11年建成,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了。

文獻記載,這條水路經自井釜溪河至富順入沱江,北上溯流輸鹽至蜀中各地,南下順水入長江,輸雲、貴、湘、鄂諸地。

一條水路,竟天女散花般通達半個中國,國內罕見。

歷史文化名鎮的諸多魅力

如今,艾葉鎮鹽業生產歷史重鎮的風貌雖然大多消逝,但東源井、金流井等少量生產實景尚存,水路陸路鹽運的石灘、船槽、堰閘、古驛道、古橋、古轉鹽碼頭等基本完好,片區街巷、民居保持著傳統的建築格局。此外,在該鎮境內還有艾葉灘壩、堰閘、大橋、碼頭,東源井,天池寺,蠻子洞(漢代石穴墓葬群),天宮堂,黃宜堂,辛亥年碉堡群,抗戰防空陣地等多處歷史文化保護單位、遺址、遺蹟等。

作為川南文旅熱門景地,許多外地人一提起艾葉古鎮,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家出名的一道美食艾葉雞腳,去年夏天,我和幾位攝友自駕去了一趟艾葉古鎮,其中一攝友張玉強是個北方人,他竟從一些很細小的視角去看艾葉古鎮,讓人吃驚。大夥從他的照片裡認識了旭水河畔一個有煙火氣的小鎮。

我注意到,北方朋友的鏡頭中,有很多是熱鬧的早市、長長的小巷、斑駁的銘牌、路旁的摩的師傅,以及無名的小草、模糊的樹影……

另外,就是他鏡頭裡的旭水河十分有震撼力。

作為構成艾葉鎮大碼頭的水上大動脈,長約十多公裡的公裡的旭水河流經此地時,水盈岸豐,波靜浪恬,儼然湖澤,被稱作「八裡秦淮」。兩岸樹蔭蓊鬱,綠影婆娑,柳搖水面,竹指清漣,幽雅無比。東北岸有石佛寺、望水觀音等四五處寺觀道場;西南岸則水埠羅陳,碼頭湊密,連通長土鎮。

當地人說,早年的艾葉灘、旭水河,水質清幽、每至盛夏,灘壩頭,婦人槌衣搗練,光腚娃娃活蹦亂跳,扯網的漁夫挽纜歌唱,鷺、鷗與之爭食,何其樂哉。清光緒年間,鹽商黃敦三的兒子黃濱嶼還別出心裁,在河上創設了一種「花船」,載客泛舟於這「八裡秦淮」,一時仿行者蜂起,僅艾葉鎮便有花船140餘只,更使這裡憑添雅致風景。

我們下榻的民俗酒店老闆說,往年,艾葉灘百船雲集,船工號子響遏行雲,高亢激越,運輸繁忙。當年每天清晨,雞鳴三聲,陽光水墨暈染般漸次鋪開,照亮山川大地,河面上浮光躍金,竹筏船隻穿梭往來,在河面上留下道道波痕。岸邊,傳來縴夫的吆喝聲;黃昏,艾葉鎮碼頭上停靠的船隻竹筏相依成串,長達百米。貨運繁忙時節,由於人滿為患,鎮上客棧都被預訂一空。

前不久我看當地新聞說,為了打造文旅地標,艾葉鎮正在考慮重新恢復這種「八裡秦淮」景致,打造「花船」夜遊的旅遊娛樂項目。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艾葉古鎮的「龔扇」遠近有名,龔扇是用竹絲手工編制的團扇,系民間藝術家龔爵五在清光緒年間首創。在1886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創辦的寶川局「賽寶」會上,龔扇一舉奪魁,選進皇宮,光緒皇帝賜名「宮扇」。

龔扇傳承至今已逾百年

龔扇傳承至今已逾百年,也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它也成為許多遊客的最愛。

近日,在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策劃的「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中,有很多川渝讀者朋友將艾葉古鎮推薦為「新地標」(完)。

相關焦點

  • 艾葉古鎮 鹽運古道第一灘
    艾葉古鎮天池寺大雄寶殿。   (下)□李貴平  近日,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的自貢艾葉古鎮,被川渝讀者、網友推薦進入「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  如今,穿行艾葉古鎮,觸摸著古鎮上斑駁的牆面,凝望著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追憶當年鹽業生產、運輸盛況,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 四川最「小資」的古鎮,位於自貢,譽為「鹽運古道第一灘」
    也有人說,就是想出去走走,看陌生的風景,認識陌生的人,狠狠的放肆自己的青春,對於土豆加貓(作者)來說旅遊不在乎結果,途中的人和物才是充實著我心裡的風景,此行打卡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艾葉古鎮。千年鹽都「因鹽設市」之地,處處可見水路碼頭、重鎮林立。
  • 遊「樂」第一站 樂山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榮膺「成渝潮流新地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11月18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暨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在成都市雙流區舉行。活動現場,「成渝文旅新地標」五大榜單盛大揭曉,樂山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榮膺「成渝潮流新地標」。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有何特色?樂山城投集團董事長朱勇智談道:「街區集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美食娛樂為一體,聚合美食、商業、文化、潮流等業態,是樂山以文化為核心,探索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舉。上中順開街運營後,將成為『樂山城市新地標,網紅打卡第一站』。」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川鹽入黔古鹽道上,連接四川古藺和貴州清池古鎮的「老大路」完全被荒草覆蓋,在當地文管部門的帶領下,研究人員扒開雜草,居然一口氣找到8座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修路石碑。這些石碑記載了當年此路如何艱險、過往商旅最終集資修路後鹽道的繁榮景象。b因鹽而興,古鎮繁華川鹽古道值得書寫之處,並非只有散落的石板路。
  • 探尋遺忘在自貢鹽運古道上的餈粑坳
    提起餈粑坳,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一直是自流井到富順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民國18年(1929)7月,井富馬路通車後,餈粑坳坡下便成了商家所聚之地,老街的商貿地位漸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井富馬路已經變為現在的川雲公路,而餈粑坳依舊是其必經之地。
  • 湄公河景蘭大酒店開業 打造西雙版納文旅新地標
    (完)(張翼鵬)原標題:湄公河景蘭大酒店開業 打造西雙版納文旅新地標
  • 全國政協委員雷世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黃金水道」
    住川全國政協委員雷世銀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支持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黃金水道的建議》,呼籲重視岷江水道開發。雷世銀認為,依託岷江航道,推動樂山港、宜賓港、瀘州港、萬州港、重慶港「3+2」港口資源整合,建設聯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黃金水道」,有利於增強長江經濟帶輻射能力,推動沿江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有利於改善岷江流域水環境,強化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有利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三角城市群」沿長江經濟帶形成首尾呼應、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 川鹽古道荊棘路:歷史上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執掌軍政的地方高官)一職,乘船順長江東下,輾轉回老家蘇州休養。瞿塘峽口的灩澦堆,魚腹浦上的八陣圖,沿途所見風物名勝,讓這位詩人興致勃發。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至少840年前,運送川鹽之船已在三峽航道上來往穿梭了。千百年來,長江及其眾多支流,都是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水路通道。當然,它並非唯一的通道。
  • 雙城新發現丨老街、老劇院……解碼寬窄巷子新式玩法玩出「成渝加...
    成都本是慢生活,但大街小巷裡,也有它的快意風華;重慶本是快節奏,但山上山下,自有一番慵懶之意。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快慢生活也逐步變得「總相宜」。11月12日,「雙城新發現——2020凱迪拉克探尋中國經濟新動能成渝行」走成都進寬窄巷子,用記者的視角解碼寬窄巷子是如何火起來的?這條老街巷有哪些別樣的故事?
  • 從成渝雙城經濟圈中透視一座最滋潤城市的超級魅力!
    雅安處於四川省行政版圖的幾何中心,處於成渝雙城經濟圈,下轄2區6縣,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57萬,素有「川西咽喉」「民族走廊」之稱。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7.38%,穩居四川省第一;空氣品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四川省第一。年均氣溫14至19攝氏度,被譽為「天府之肺」「動植物基因庫」。正是這樣優越的生態本底,孕育了雅安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 讓古道鹽運文化有溫度地傳承下去(組圖)
    西沱歷史文化展館裡,一組背夫翻山越嶺的雕塑再現了當年鹽運艱辛。「咳嗨——虎口下面是長江邊,咳嗨——三個羊兒對老虎……」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竹景山村的一處農屋前,土生土長的西沱人譚紅建正手持一部小型錄像機,錄製村民劉君權演唱川江號子的情形。
  • 自貢鹽運古道考古啟動 為申遺做準備(組圖)
    圖為運鹽古道  四川新聞網自貢9月1日訊(記者 劉瑞)自貢,曾是一座遍地鹽井的城市,素以盛產井鹽聞名遐邇,被稱為「鹽都」,由此也形成了以自貢鹽場為中心溝通成渝、連接滇黔湘鄂邊境的運鹽路線。為深入挖掘鹽文化的根,更加有效地保護與利用鹽運古道上的文化遺產,自貢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自貢市文物管理局)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於9月1日至9月10日,組織考古學、古建築、交通史、鹽業史方面的國內專家,開展自貢鹽運古道綜合調查。
  • 從成渝綠色演繹中透視一座最滋潤城市的超級魅力——「從山城到...
    雅安處於四川省行政版圖的幾何中心,處於成渝雙城經濟圈,下轄2區6縣,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57萬,素有「川西咽喉」「民族走廊」之稱。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7.38%,穩居四川省第一;空氣品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四川省第一。年均氣溫14至19攝氏度,被譽為「天府之肺」「動植物基因庫」。  正是這樣優越的生態本底,孕育了雅安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 光大銀行重慶分行:助力唱好「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和聲」
    今年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消息重磅落地,這一積極信號,迅速在成渝大地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發展熱潮。光大銀行重慶分行積極對接重慶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服務城市發展戰略和企業發展中借勢借力、創新改革,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全力以赴唱好「雙城記」的重慶「和聲」。
  • 湖北又添一「巨作」,耗資750億落戶武漢,有望成江城新地標!
    十一五其間以來,湖北旅遊項目不僅數量上極具增加,質量上與相關配套設施設備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武漢作為武漢城市圈的核心,旅遊經濟總收入佔全省比重的一半以上,武漢旅遊業的發展充分帶動了圈內城市旅遊的飛速發展;就目前來看湖北旅遊市場總體呈穩步上升勢態,在國內需求與刺激的環境下取得了大幅度增長。
  • 趣說達州②丨星夜兼程運送新鮮荔枝 荔枝古道走向是這樣的
    據記載,為保持荔枝的色香味,為防止荔枝路途中擠壓,負責運送荔枝的驛使採用土法保鮮,把採摘下的新鮮荔枝帶葉密封於竹筒中,裝籠從涪州上馬,二十裡一換人,六十裡一換馬,日夜兼程,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內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巴蜀崇山峻岭,道路崎嶇險峻。為保證運送速度,驛使手拿銅鈴,一路搖過不停,來不及躲閃的雖被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聞鈴而色變」。
  • |石羊古鎮|雲南|茶馬古道|楚雄|麗江...
    唐代的土主廟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東塔明代的孔子樓、金剛塔靜靜矗立著訴說著時光的故事02大理·大理古城說到雲南古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10麗江·白沙古鎮白沙古鎮是納西族的古都也是世界級"古納西王國 "這裡具有納西遺風的古鎮也是最原生態的納西村落雪山下的納西可謂「世外桃源」抬頭可見巍峨的雪山時光在這裡
  • 文旅地標丨益陽天意木國:世界的木文化博物館
    每一處文旅地標的存在,都印證著崛起脊梁與湘人情懷,是一個景點印象的獨特註腳。2019湖南十大文旅地標推選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各大候選單位接受紅網微訪談,暢談文旅地標的歲月沉澱與繁華變遷。益陽天意木國。木雕作品——絲綢之路。千尊羅漢木雕。